1 引言
石頭,作為建筑材料在人類早期就已經得以應用。一種可以用作墻面、屋面的天然板狀石頭也早已被人們所認識,并應用于民間建筑中。如石頭寨的房屋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石頭為主要材料建成的(如圖1.1、1.2)。但用板狀石頭為主要材料做墻面、屋面的美術館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我們叫這樣的板狀石頭為板巖。

那么,什么是板巖呢?板巖的定義是:具有板狀結構,基本沒有重結晶的巖石,是一種變質巖,原巖為泥質、粉質或中性凝灰巖,沿板理方向可以剝成薄片。板巖的顏色隨其所含有的雜質不同而變化。使用這種板巖石材作為面裝飾材料的建筑就是我們本文要介紹的公共建筑項目,中央美院美術館。
1.1、工程概況
中央美院美術館是由日本建筑大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設計,新的美術館位于北京的望京花家地南街8號中央美院內,校區用地的東北角,建筑占地面積3546 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4777平方米,其中地上9032平方米,主要為藝術展廳。地下5725平方米,是藏品庫、設備用房、辦公用房等構成。美術館為地上四層、地下二層的框架結構(詞條“框架結構”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建筑。
美術館的整個建筑是由三塊自由且不規則的弧面架構而成,外表的幕墻和屋面為板巖石材材料,把剛性石材做成柔性曲面,表現了質樸敦厚、內斂包容的本質特點。于2008年年底投入了使用。
“它的最大亮點就是不論你站在哪一個角度看看上去都顯得非常特別。”(如圖1.1.1~1.1.4)這是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先生對美術館的贊賞。

1.2 、工程特點及處理方案
中央美院美術館是非線性(詞條“非線性”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建筑幕墻的具體體現。建筑的整體是由三塊不規則的非線性曲面在空間架構而成的,是一種近些年來才興起的,典型的非線性建筑幕墻。用曲線、曲面作為非線性的一個重要形式,以建筑幕墻為載體來展示美術館建筑的魅力!
對非線性建筑探索,是上世紀60年代發生的非線性科學理論在建筑設計上的反映,受到模糊理論、混沌學、耗散結構理論、非標準數學分析等學科的啟發。 其最重要的技術手段在于依靠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來解決各種綜合性復雜問題,包括分析影響參數、指導建筑施工等等。
美術館建筑外表的幕墻材料和屋面材料為天然板巖石材。全部石材是通過轉接系統固定在1mm厚的原色錘紋鋁鎂錳板上。在這個項目我們采用了無穿透技術將表面的裝飾板巖與支撐結構有機的連接成整體。
在建筑頂部設置了三塊平面(詞條“平面”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多功能玻璃采光頂。玻璃采光頂采用了半隱框的安裝形式,用8+15A+(6+1.14PVB+6)鋼化夾層中空Low-e玻璃。玻璃表面進行了磨砂處理,室內加遮陽系統。在采光頂結構的室內側設置了接露槽和導水系統,確保玻璃采光頂的防水性能。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