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項目技術準備及目標介紹
由于該技術是建立在三維信息模型的基礎之上,所以對比現有的二維CAD,有以下幾項顯著的設計優勢:
1),可視化。它可以將建筑項目整體及各分部分項工程的構件形狀體量,幾何尺寸,相互位置關系,相關技術參數甚至于工程量都可以完整地在該信息模型上體現出來,并且可供隨時查詢、分析、匯總統計等。(該特點在做投標方案時有明顯優勢,甚至可將其模型編輯生成敘標方案動畫,使得業主對設計方案一目了然。)
2),強大的三維設計及參數化修改功能。借助于相應的參數化建模軟件及信息化技術,可改變以往建筑三維模型及二維圖紙的無法進行信息協同、關聯,修改時無法自動關聯到相關工程信息、附屬配件及系統結構變化的弊端,同時也改善了傳統二維設計中不同專業難以互相協調,溝通效率低下等情況。
3),與其他專業的協同。它可以將各個不同專業的設計成果集成到一個信息模型里頭,在其他專業發生變更調整時,可即時發現與本專業發生沖突或影響的區域及詳細信息,協助方案的即時調整。
4),良好的兼容性。其三維模型可由犀牛等專業三維建模軟件導入,在輸出時則與建筑工程制圖最常用的AUTOCAD等軟件有對接接口,可以互相進行無縫搭接,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順利自動生成相關的平立剖,局部大樣、剖面及部分節點(詞條“節點”由行業大百科提供)。
5),施工、加工深化設計的有效延伸。如果項目所建立的BIM模型足夠精確,則其自動生成的平面、立面、剖面也是準確無誤的。同時其所有構件的數量、形狀、尺寸也可被進一步整理、統計,用于加工下料的依據。
現階段,用于實施BIM技術設計工作的主要的軟件工具有Autodesk公司的 Revit(新版集成了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 (建筑)、Autodesk Revit MEP(機電、暖通)和Autodesk Revit Structure(結構)軟件的功能);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及Triforma(2D、3D圖形平臺)、Architecture(建筑模塊)、Structural(結構模塊)、Building Mechanical System(建筑設備模塊)等;以結構設計為主軸進行市場拓展的TEKLA(國內曾用Xsteel這個名字,現在已經統一為TEKLA Structure);此外還有Graphisoft公司出品的ArchiCAD系列,Gehry Technologies 以制造業軟件CATIA技術為藍本開發的Digital Project軟件等。無論選擇哪種軟件平臺,企業或工程項目都應基于BIM設計、工程技術管理、信息集成這些共通的功能及管理方式而擇優應用。在實際工程中,BIM本質上是各專業的工程信息的集成,而至今為止,還未能出現一個可通用于所有工程專業的超級軟件平臺。
天津萬通幕墻工程實施過程中,除了需要跟工程項目的設計院、總承包方及各相關專業分包商密切配合之外,業主還聘請了幕墻專業顧問公司以及項目BIM總顧問公司,共同對項目的幕墻設計、加工及施工安裝進行全過程管控,以確保工程項目的質量及工期。業主在施工合同中,對各分包商(包括幕墻、機電、室內裝飾等專業)提出了相關的BIM技術要求。BIM顧問公司的將項目的BIM技術目標定為以下兩個關鍵點:
1)、對異形建筑外形的準確把控:即要求在施工圖中準確反映方案設計的意圖,體現立面變化曲面的設計效果,這也是本項目在建筑實現上的最大重點。
2)、對設計質量的控制:施工圖的準確性是項目正確實施的必要條件,其中結構與幕墻之間的交接關系和準確定位、以及結構尺寸的適應變化也是重點之一。
因此,幕墻施工單位有必要對公司原有的技術力量進行重新配置和整合,并制定針對性的項目設計及技術管理策略、技術路線以及項目實施辦法,以滿足該項目特殊需要,并制定了其幕墻BIM技術研發目標以及對應BIM應用,見下列表1所示:
以天津萬通幕墻工程為案例,下文將詳細介紹BIM技術在幕墻設計及施工中的解決方案。3.2 參數化的設計方式
該應用主要任務在于解決建筑的BIM模型與幕墻專業的銜接,同時創建一個符合實際項目需要的幕墻BIM模型,以此指導其施工圖設計。天津項目采用了Rhinoceros(犀牛)、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Solidworks以及AUTOCAD2011作為創立模型的軟件基礎,以此完成其復雜造型的三維BIM模型的創建。
具體方法表達如下:
1)、根據建筑CAD方案設計圖紙,在選定的BIM軟件平臺中建立完整的幕墻體量模型,該模型主要包括建筑物的概念造型以及標高(詞條“標高”由行業大百科提供)、軸網、外輪廓尺寸的控制點等要素。
2)、按建筑圖的要求,對體量模型的幕墻外皮進行初步分格,所分網格即作為單元幕墻的板塊分格,如幕墻外皮為曲面,則可選擇劃分UV線網格。同時,在劃分好的網格上建立一個三點定位平面。
3)、根據幕墻系統的CAD平面節點設計方案,建立符合任務精度、深度要求的若干種基本幕墻單元板塊模型,并令基本單元板塊的主要尺寸參數化,使得單元板塊可依據其參數變化驅動板塊尺寸。此外,還應確立一個基準工作面,作為基本單元板塊在整體模型中的定位平面。
4)、將參數化單元板塊導入第2步建立的體量模型,并使其參數可根據網格定位面、定位控制點精確定位,同時可"自適應"生成與幕墻網格尺寸大小一致單元板塊。
5)、將建立好的基本單元板塊在BIM體量模型中組合"裝配"到位后,再利用"碰撞檢查",3D模擬施工等技術手段,即時檢查板塊尺寸乃至構造節點,以適應幕墻設計功能及加工、安裝工藝等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板塊需重新考慮其構造及尺寸,增加基本單元板塊種類,并重復第3,4步的建模過程。此外,每一個單元板塊都要按類型、尺寸、構造不同分別賦予編號,以便迅速統計、查找及修改。
6)、建筑幕墻整體BIM模型成型后,再將其與其他交叉專業的BIM模型整合,以檢查可能發生的干涉或碰撞,如有發生,則立即協調并修改相應的設計。
以上設計步驟的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由于所建模型數據量相當龐大,而針對各幕墻系統所用的構造及安裝施工技術,萬通大廈幕墻工程的BIM幕墻模型分為裙樓幕墻部分(如圖4)、塔樓幕墻部分(如圖5)兩個部分完成,最后再對兩者進行模型整合,以完成對該幕墻工程的虛擬建造。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