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光伏投融資市場將更加豐富、完善。在“光伏舊周期”,中國光伏產業受非完全市場化性質和特定產業環境決定,投融資市場形式簡單、屢遭詬病。2004年到2007年,早期光伏企業通過國際資本市場建立了融資平臺的,其融資手段是最國際化和市場化的。2008年以后一批新的規模化光伏企業,那些在2011年前通過國內資本市場建立了融資平臺的,逐步從當地政府推動的融資行為中解脫出來;那些沒有建立公開資本市場融資平臺的,則始終綁架著當地政府。在“光伏新周期”,由于資本的逐利本性,由于市場環境的逐步成熟、市場未來的逐步清晰,光伏產業必將形成規范而多渠道的投融資環境,“融資難”也將不再是光伏產業的個性問題而是中國其他產業的共性問題。如果長時間關注中國光伏,人們會注意到:從2013年底以來,資本的進入、投融資手段的多樣性消息要遠遠多于技術進步的消息。例如眾籌方式在長時間的探討后在光伏產業突破在即;例如資本與產業結合的中民投和協鑫、江山控股和禹航光伏的合作案例;例如銀行與光伏企業緊密合作的工行與晶科的“分期寶”案例。不久前,一個光伏重點省份的銀監局專門電話筆者,共同探討銀行服務光伏中上游產業問題。
無需補貼的光伏多用途產品市場正在呼之欲出。談到光伏應用,人們必然想到補貼,并局限于電站范疇,這是被誤導了的思維。光伏未來應用市場無限、產品多樣,伴隨光伏基礎材料多樣性的成熟和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老紅以為只要是發電應用都可納入光伏產品的研究范疇,如果這些研究一旦變為現實產品將一改“補貼”和使用范圍的誤區。那時,人們購買這種產品是因為喜歡這種產品、接受這種產品的價格而購買,不是因為這種產品是否補貼而購買。當前,有關薄膜、有機、鈣鈦礦技術支持的光伏應用正在不斷出現,讓人們感覺到把這一可能市場變為現實市場就在不遠的將來。
光伏產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會否變為現實。多少年來,中國人一直在呼吁要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但現實是殘酷的,完成這一夢想還需時日,因為大量的“中國制造”還停留在國內消費市場和國際低端消費市場。光伏產業則完全不同,它從在中國規模化誕生那天起,就是服務國際市場需求的。從2004年起步到2008年,中國光伏就實現了全球產能第一,產品99%出口,2010年就實現了產品占據全球市場60%的份額,并持續保持至今。今天的中國光伏,如果在“光伏新周期”能夠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在產品加工環節,繼續保持全球60%甚至更大市場份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應用環節,雖然目前中國企業在境外市場的份額還很少、增長速度也有限,但是正在通過直接投資、收購境外企業方式逐步走向國際市場。同時,如果無需補貼的光伏多用途產品能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快速發展起來,中國光伏從光伏大國到光伏強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不是沒有可能的。
中國光伏由于眾多可能性的存在,就像一部故事復雜、結局值得猜想的長篇小說,充滿了吸引力。也因如此,正在經歷“光伏新周期”的中國光伏更讓人充滿了幻想、充滿了期盼。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