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云端的筑夢青春
塔吊司機、 吊裝工人、 海員……這樣的工作崗位,你是否有所耳聞,有多少了解?在我們身邊,就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工作在特殊的崗位上,很少引人注目,但是卻默默奮斗,默默付出,悄無聲息地服務著社會。他們身上,有著怎樣的青春故事?
隨著高聳入云端的施工電梯緩緩爬升,我感覺有點腿軟,嚇得哆哆嗦嗦,同行的幾個年輕工友面帶微笑看著我。
“你們不怕嗎?”我問。
“早習慣了!”他們答道。
十多分鐘之后,伴隨著一陣眩暈,記者登上了由中建三局承建的中國第一結構高樓——天津117大廈最頂端的頂模平臺。數據顯示,這里的高度是559.34米。
走到頂模邊緣,是一扇通往塔吊的門。這扇門號稱“鬼門關”,因為頂模與塔吊之間大概有半米的空隙,下面無任何防護措施,非常危險。記者小心翼翼終于爬到塔吊控制室,在這里見到了塔吊司機周瑜。
“鋼鐵俠”:天地間的舞者
周瑜,30出頭,江蘇宿遷人,117大廈的12名塔吊司機之一,2012年來到工地,從地下10余米的地下室施工到目前大廈主體高度543米,他是大廈成長的親歷者。周瑜說,附近高校的學生們給大廈起了個名字叫“鋼鐵俠”,四臺塔吊揮舞著鐵臂24小時不停轉。
“大家只知道‘鋼鐵俠’正在長高,而我,就是現實版的托尼·斯塔克,
鋼板、
鋼筋、氣瓶、
鋼構件都由我運輸,完成各工種的吊裝任務。”周瑜自豪地說。來到117項目后,周瑜已經完成了近3萬吊的吊裝工作,沒有一次失誤。
“高空吊裝,信號工就是我的眼。但天津霧霾大,信號工的眼睛有時也不好使,吊裝物到了300米高度就很難看到了。”干塔吊司機12年,周瑜練就了盲吊的本領。即使在500米高空操作塔吊,根本看不到吊鉤,他也可以根據塔吊轉速、風向、風力及發動機的聲響判斷出吊鉤所在位置。周瑜說,對于大噸位的吊裝物,新司機會開足馬力使勁地向上拉鉤,這樣很容易熄火,而有經驗的司機會選擇起吊鉤和塔身最合適的距離,選擇最小力矩(詞條“力矩”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既省力又安全。
雖然年輕,但周瑜早已樹立了“塔在人在”的安全觀。塔吊如自己的孩子,大臂、吊繩、發動機哪里出現問題,他比報警器更敏感。今天剛好例行檢查,周瑜走在60米長的大臂上,一直要走到塔尖的滑輪處上油。腳下踩的是只有20厘米的鏤空板,而大臂還有15°的傾斜角,風起鐵臂顫顫巍巍,下面便是560米的深淵。來來回回150余次,117大廈的這條“蜀道”周瑜走了整整3年。
周瑜業余時間喜歡攝影,在塔吊控制室這個高度上,他拍下的畫面令人“震撼”。當天的太陽特別燦爛,打在周瑜黝黑的臉上,他瞇著眼看了一眼陽光,說,“看著117大廈一天天成長起來,每一次爬升都有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很自豪”。
周瑜有個剛上小學的兒子。“3月底,老婆帶著孩子來看我,兒子一直躲在媽媽身后,滿是陌生和恐懼,看得我心都碎了。”周瑜的眼睛有些濕潤,他說,不能陪伴在親人左右,對不起自己的父母、妻兒。
“蜘蛛俠”:零誤差的承諾
找到程良余并不容易,甚至冒著生命危險。
23歲的程良余,初來乍到就在117項目做吊裝工人,一晃4年了。他負責3區巨柱鋼柱、鋼梁的拼接工作。早晨6點鐘,程良余乘施工電梯到達93層、438米處,而到“孤立無援”的巨型柱最高作業面489米處,其間55米的高度差,唯一的通道就是加裝在巨柱上直上直下的爬梯,然后踩在不到30厘米的鋼梁上。
為了見到他,記者隨工作人員全副武裝,小心翼翼地爬上這細細的鐵梯,幾乎不敢睜眼往下看,在爬了近4層的高度之后,終于見到了一臉陽光的程良余。
“媒體常報道擦
幕墻的工人是蜘蛛人,他們至少還有一面墻體可以附著,而我們四下都是空的,我們有個更好聽的名字叫‘蜘蛛俠’”,程良余開玩笑地說。
“剛開始腿也發軟,頭暈眼花,不過現在習慣了。”程良余坦言,尤其是隨著高樓的成長,越往上走,風變得越大,有時候突然一陣猛風,幾乎能把人吹走,“這種時候要特別小心,當然,如果風實在太大,我們有規定一般會停止施工,保證大家的安全。”
除了刮風,還要忍受低溫的困擾。程良余告訴記者,隨著高度爬升,溫度越來越低,尤其是冬天施工的時候,溫度能低到零下15度,“在外面待一會兒,手腳就被凍得沒有知覺了,不僅影響施工進度,而且對身體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今天,程良余要在489米處吊裝一個重達19噸的鋼柱,大廈的鋼結構建造是個拼積木的過程,巨型柱和鋼梁拼接要求誤差小于5毫米,鋼柱一進入視野,身材短小精悍的程良余,腳踩鋼管,手拿對講機,全部注意力就聚焦在兩個構件之間的縫隙上,1米、20厘米、10厘米、1厘米,吊裝、測量、校正、焊接,經過整體定位,組對焊接,將近3個小時,終于把構件成功固定。兩個構件的立口和平口嚴絲合縫,程良余會心地笑了。再一看他,額頭上淌著汗水,衣服早已經濕透。
“變形金剛”:頂千斤的使命
今年24歲的方圣鋒是項目頂模小組的組長。“2013年3月24日大廈頂模系統首次頂升成功至今,800多天,我日日夜夜守護著這個頂模系統,操作著它的每一次頂升,從最初的7天一個結構層到現在最快2天一層,我見證了大廈成長的每一天”。
晚上8點,方圣鋒帶領4名頂升小組成員將進行頂升模架的第116次頂升任務,方圣鋒在操控室進行指揮,其余4人每人負責一個液壓千斤頂,由于各方配合默契,整個頂升在2個小時便完成了。但并不是每次都這么順利。
“天津有個別稱叫‘風都’,而超高層施工最怕遇到大風,瞬時風力達7級以上電梯全部停運。我們數不清多少次被困在頂模上兩三個小時下不來,大風吹得我們喘不過氣來,餓肚子也是常有的事。”方圣鋒苦笑著說,“有一次,我們晚上9點多開始頂升,到12點左右,突然就刮起了八級大風,大伙只能在頂上干等,最后一直到凌晨3點才結束。這期間電梯停運,沒辦法只能通過塔吊把盒飯吊上來吃。”
方圣鋒已經記不得有多少個節日在云端度過了。印象中,他在頂模上跟工友吃過湯圓、吃過粽子,咽過冷飯,嚼過干脆面。
天津中國117大廈,又稱高銀金融117大廈,是一座天津市正在興建中的摩天大樓,由高銀地產集團投資,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負責興建。
建筑高度597米,將成為中國北方最高的摩天大樓。高銀金融117為整
據了解,方圣鋒原在一所三本大學念書,大一的時候輟學來到了117工地,先做了一年電工,之后到頂模小組。
記者問,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輟學現在會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方圣鋒環視了面前的操控室,仿佛這里裝載的不僅是一臺臺機器,更是與青春有關的一個個回憶。“沒想過,不過我從來不后悔,因為我喜歡這份工作,雖然辛苦點,但是一想到項目這么多人中只有我們5人才能操控國內最大的頂模系統,而且高樓在一天天成長,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方圣鋒動情地說。
還有9次,方圣鋒的團隊將完成頂模的最后一次頂升,完成“中國北方第一頂”的使命;還有1次,周瑜也將完成共計30次的塔吊爬升任務,那時他將在620米的高空迎接一輪嶄新的太陽;再有不到100天,程良余將在距地面590米的細鋼梁上,雕琢一顆世界最高的鋼結構“鉆石”……這一使命結束之后,他們將奔赴下一個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