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招標文件中出現的不公平現象,嚴重影響了建設工程招
投標活動的正常開展。要避免
招標文件中“不公平”現象的出現,首先就要認清“不公平”的表現形式,判別“不公平”的存在標準。招標文件的不公平在文件中比比皆是,或淺顯、或隱晦。下面中國
幕墻網www.gdjiasi.com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7大不公平的表現形式!

招標文件中出現的不公平現象,嚴重影響了建設工程招投標活動的正常開展。要避免招標文件中“不公平”現象的出現,首先就要認清“不公平”的表現形式,判別“不公平”的存在標準。招標文件的不公平在文件中比比皆是,或淺顯、或隱晦。下面主要分析了7大不公平的表現形式!
一:“對號入座”型
對號入座是最淺顯、最容易識別的不公平形式,“一對一”、“點對點”,目標性和指向性都非常明確,這在建設工程項目設備、材料采購中尤為普遍,其表現為:一是在招標文件中直接指定某一品牌、專利、商標或供應商等;二是限定特定特殊的專利、商標、品牌或原產地;三是采購需求中的技術、服務等要求明確指向某一供應商和特定產品,以上種種直接導致只有唯一的潛在投標人符合招標文件的要求。這種方式是眾多招標人所喜好的,不管公心還是私意,都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投標人或貨物,但是《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第六條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和限制供應商自由參加貨物服務招標投標活動,不得指定貨物的品牌、服務的供應商和采購代理機構”。對號入座不僅違背了招標活動的核心內涵“充分競爭性”,無法形成招標投標環節的有效競爭,更是滋生“暗箱操作”和“人情工程”的溫床,因此,這是法律法規所明令禁止的。
二:“量身訂做”型
量身訂做是較常見的不公平形式,招標人在建設工程招標文件中就某些資質、業績或技術參數特意根據特定投標人的實際條件制訂,或直接與投標人串通設置某些特定條件,而這些條件往往與招標項目的具體特點和實際需要不相適應或與履行合同無關。從表面條件上看雖然沒有直接指定某一投標人中標,但表現得卻更加隱晦、隱蔽,更不易查覺,例如提高招標項目的資質要求,按規定低等級資質可以實施的項目,卻設定更高資質的要求;設定不合理的入圍業績,按某些特定投標人的業績情況,設定特定業績類別和數量的要求;設定超出國家標準規范且只有特定投標人才能達到的技術參數等,人為地拔高市場準入門檻,通過這些特定條件的設置使某些特定投標人占據有利條件,卻造成其它潛在投標人要么不具備這些資質和業績、要么為滿足這些技術參數的要求付出更大的成本,導致其只能放棄投標或成本增加競爭力減弱,阻礙了市場有序平等競爭。
三:“區別對待”型
區別性對待和差異化對待不同的投標人也是招標人采用較多的不公平形式,就同一個工程建設項目,招標人針對不同的投標人設定不同的條件和要求,不同的投標人獲取到的是不一樣項目信息,從而達到排除部分潛在投標人,確保特定投標人中標的目的,例如:就同一招標項目向不同的投標人提供有差別的項目信息;對不同的投標人采取不同的資格審查條件和評標標準;招標人將招標公告只發布在了某一發行量不大的不知名的地方媒體上,結果只有少數幾家單位來投標;在國產品牌能夠達到要求的情況下還要求采購進口品牌;以注冊資金、營業收人、利潤額、納稅額、職工人數等指標限制中小微企業參與投標等。通過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和選擇性的提供,使得部分投標人無法掌握招標項目中某些關鍵的、重要的信息,造成投標人的投標文件(詞條“投標文件”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編制不規范、不齊備,投標成本增加,中標難度增大,所有投標人無法在同一個平等地位上進行競爭。
四:“地域限制”型
地域、行業限制從我國近年招標情況看,在工程建設領域中這種不公平現象比較普遍,也比較嚴重,有些行業系統從業主、設計、監理到施工基本上都是自家人,系統外企業不能參與競爭,有些地方更是要求只有本行政區域內的工程建筑企業才有資格參加投標,違法限制或者排斥本地區、本行業系統以外的投標人參加投標。為了實現地方、行業保護的目的,招標文件中就不可避免出現種種不公平,如:設置外地建筑企業的備案制度,要求投標人通過設置備案、登記、注冊和設立本行政地域內的分支機構;非法限定投標人的所屬行業、所有制形式、組織形式或單位所在地;以本行政區域、本行業內的業績、獎項作為加分條件或者中標條件;對本地企業免資格預審(詞條“資格預審”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減免投標保證金和履約保證金,對本地企業給予AA或AAA級誠信評價等。這種限制和排斥的本質就是“地方保護主義”,通過部門壟斷、非法保護、畫地為牢和近親繁殖來達到阻礙其它優秀投標人進入本地建筑市場,而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高額壟斷利潤,這種不公平造成的后果往往相當嚴重,也成為一些重大惡性工程質量事故的災難性根源。
五:“權重設置”型
權重設置的不公平主要體現在招標文件評標辦法中,評標因素及權重是評標辦法的關鍵和重點,是評標專家評審的主要依據,也是確定中標者的重要標準,評標標準制訂得是否科學合理,可以決定投標人最終得分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招標項目的成敗。有些施工和技術能力強的項目單位希望技術分占分高,成本控制好的項目單位則往往希望價格得分權重高,而業績眾多的項目單位則希望業績方面可以多加分,這些都給招標人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如:針對特定投標人設定有針對性的權重,人為地加大某些投標人優勢等方面的權重、減少投標報價所占比重或者設置專門、專項等有針對性的加分項目。這種不公平非常隱蔽,無法從字面上認定為不公平,很難直接判定為違規,可以說是鉆了法規政策的“空子”,很多投標人和評標專家都難以識別,直到評標過程中或評標結果公布時,有心人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某些投標人就是這種權重設置的受益者,而其他投標人則在事實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
六:“標準固定”型
招標文件的不公平還可以體現在各種“標準”的采納上。通俗地說,標準是一系列技術參數的組合,主要是指質量標準、行業標準和各種認證體系等,如ISO質量認證、3C質量和CQC環境認證以及CE、GS、UL歐美認證體系等,目前市場充斥的各類標準和認證,可謂門類眾多、五花八門,有些認證是國家明確要求投標人必須具備的,但更大一部分是國家沒有強制要求的,屬于市場牟利行為滋生出來的認證,或者僅僅只是建議性標準。在實踐中,招標人為了招到綜合實力強的項目單位,往往在招標文件中會把這些無依據、建議性的標準和認證作為強制性準入的條件,要求投標人必須通過某項或幾項認證,人為制造投標障礙,為鎖標、控標提供了溫床,這種不公平妨礙了不具備該標準認證的投標人參與投標,增加了投標成本。當然,有一些標準和認證具有權威性、公共性和規范性特點,很難由此斷言這種妨礙和阻礙是否屬于不公平的條件,我們只能通過認定該標準和認證是否面向大眾,是否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來判定該準入條件是否對潛在投標人實行差別待遇或者歧視待遇。
七:“風險轉嫁”型
風險轉嫁主要是招標人針對全部潛在投標人所表現出的不公平。目前,國內工程建筑市場還處于買方市場,招標人和投標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招標人占據著強勢地位,從其自身利益出發,往往會在招標文件中將風險進行不合理的分配,將原本屬于招標人的風險,應由招標人承擔的義務和責任轉嫁給投標人,如:政治經濟環境變化、極端惡劣天氣、第三者安全事故以及工期延誤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成熟的承包人無法預見的,很難全部歸咎于承包人,但在招標人卻將所有風險全部轉嫁給投標人;為了避免圍標、串標風險,強制要求投標人的法定代表人、企業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等特定人員親自購買招標文件或參與開標活動等。招標人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在招標文件中設置較多不對等、不公平的合同條款,借而轉移、轉化和分攤本該屬于自己的風險責任,投標人為了中標項目往往只能忍氣吞聲,被動接受。但由于風險責任與權利平衡的關系,這種轉移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更大的風險,如某些承包商為了抵償承擔風險造成的損失,將主要精力放在偷工減料和索賠上,影響工程投資、進度、質量,甚至無力施工,企業倒閉,影響項目順利實施。由此可見,將一切風險全部轉稼給投標人承擔是不公平的,也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