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一年前,李嘉誠賣掉內地房產,撒腿跑到英國去了,那時,一篇《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火爆網絡。李嘉誠發跡于香港,作為一個在商言商的生意人,對內地或許沒有太多感情,所以當時有官媒發文說,跑了就跑了吧,我們不留!

一年之后,被稱為中國個人慈善第一人的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先生也要跑了。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他透露,他已經在美國俄亥俄州莫瑞恩投資6億美元新建汽車玻璃廠,當地政府補貼了3000多萬美元。成為該州歷史上最大的一筆中國投資。
有人問曹德旺:美國人工和福利那么高,肯定會拉高產品成本,讓產品失去競爭力,為什么要離開中國跑這么遠去投資呢?這個決定難道沒錯嗎?
曹德旺算了一筆賬:美國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占到總營業額的40%,藍領工資價格是中國的8倍,白領工資價格是中國的2倍多,表面看,人力成本確實比中國高。
但是,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務跟美國比高35%,因為美國只征收所得稅,光賦稅就能省下一半。還有,美國能源也比中國便宜,天然氣價格只是中國的五分之一,電費是國內三分之一,水費連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且,還沒有過路過橋費用,運輸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曹德旺舉了一個例子:做一片夾層玻璃在中國要1塊2,在美國要5塊5,我們預算是6塊5,差5塊。差5塊的時候我在美國做是5塊5。我們出口美國,出口是先征后退,在這基礎上還要交4%,這樣,一塊玻璃出口需要交1塊多錢,這就省去了1塊多。那么在美國還有電價便宜,氣價便宜,還有很多優惠條件,總的來說,算起來總利潤會差40%,在美國能多賺百分之十幾。
曹德旺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企業家,是全國政協委員,迄今共計慈善捐贈60億元,在當地是被很多人奉為神一樣膜拜的人,但是在企業投資和生意選擇這塊,他還是選擇了美國。而且,這不是心血來潮和一時沖動,而是觀察了20年的結果。
對于中國企業家這樣的選擇,我們當然不能有太多的苛責,而是需要太多的反思。我們的人口紅利享受了30多年,即使現在,人力成本雖然仍然比人家低很多,但企業的綜合負擔竟然還比人家高,宏觀稅負還是如此之重。
有這樣抱怨的企業家不止是曹德旺一個,前幾天在一個經濟學家論壇上,哇哈哈董事長宗慶后也透露:營改增說降低稅收,我看一點都沒有,說稅下滑了5000億,我看是收稅收不下來,把沒有收上來的稅收當作降稅的指標了。
土地成本太高也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負擔,曹德旺說,他在美國的投資,土地基本不需要花錢,但是在中國,宗慶后說:現在工業用地需要幾十萬、上百萬一畝,這么大的投資成本誰去投?而且水電氣都是國有的壟斷企業,用水電氣、建設工廠,都需要高額的費用,而且審批的不少環節還需要花不少錢,請第三方評估出報告,什么環評、能評、清潔生產等等一系列審批都要費用,而且很麻煩,如此高的投資成本,盈利又沒把握,誰還敢貿然投資?
企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有些地方政府,經濟不好了,出臺一個政策就想向企業收稅,如果企業被榨干了,還能向誰收呢?我們整天說民間投資太低迷,要振興實體經濟,但如此高的稅負,利潤率又這么低,連生存都困難,誰還愿意去干實體經濟?
其實,對很多制造企業來說,人工成本并不高,工人工資稍微上漲了一點,很多人就在叫喊,人力成本太高,其實這只是企業很小的考量,人力工資高,對一國的消費是好事情,它會促進企業產品的銷售,反倒是稅費問題,土地成本,資源價格成本,物流成本和各種營商環境,才是企業頭痛的問題。
特別是地方政府的態度是一個重要因素,有的地方企業進來了,地方各種勢力三天兩頭向企業伸手要錢,各種非明面和稅收之外的費用,弄得企業無所適從,最后不得不撤走。收點稅當然理所當然,但需要法定,而且要等人家企業先賺到錢,再來合理負稅。如果錢還沒賺到就要先交稅,還有各種亂七八糟的費用,而且還不少,這樣的環境沒人愿意投資搞實業,剩下的就是一幫國有企業和有關系有背景、騙補貼的企業了。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有一組數據,認為中國企業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宏觀稅負率太高,1995年宏觀稅負率只有16.5%,2000年也只有21%,2005年26%,2010年一下子干到36%了,2015宏觀稅負率36.9%將近37%了。
而在2005年之前宏觀稅負比較低的時候,正是中國制造業和經濟最具活力的時候。而在稅負不斷上升的時候,也是中國經濟走下坡路和制造業競爭力逐漸減退之時。
在業界,流行中國制造業有個“死亡稅率”的說法,就是中國企業如果按照規定稅率老老實實交稅,基本上就處于死亡的邊緣,這就是死亡稅率。內有死亡稅率,死亡成本,房地產的夾擊,所以中國制造業形勢堪憂。
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真的不能再空喊口號了。把所有企業都逼向國外,把所有企業家都逼成炒房客,把所有企業都逼向金融行業和騙子公司,中國經濟就真的真的非常堪憂了!!
曹德旺沒有跑,是制造業高成本很煎熬
一年前,李嘉誠賣掉內地房產,撒腿跑到英國去了,那時,一篇《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火爆網絡。作者為中國城市戰略中心執行主任羅天昊,里面寫道:
對于美國設廠曹德旺是不是真如自媒體說的那樣要“跑路”?
曹德旺在接受采訪時是這樣回應的,“我不這樣看。我對中國人走出去投資的時候,我認為有一點驚訝。因為我做國內做40年了,我在美國投資是1995年開始,原來拿幾百萬美金、一千萬美金去投資,對美國政治、文化、市場,觀察了20年后我才下手。因為美國賣的玻璃,我從美國買回來七八億美金,我只是把工廠遷移,工廠遷移一個是美國人再三要求我在那邊辦個工廠。”
換言之,與李嘉誠的一再撤資有著很大的區別。
曹德旺曾親口表示:“我買這個廠房花了1500萬美元,改造用了1500萬美元,當地政府通過各種渠道補貼我3000多萬美元,所以我購買廠房基本上沒花錢。”
據報道,福耀玻璃俄亥俄工廠面積18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675畝里,生產汽車前擋玻璃、后擋玻璃、門窗玻璃等汽車配套玻璃,具備450萬套配套產品和400萬片配件產品的生產能力,雇傭當地工人2000多名。此前,福耀已經在伊利諾伊州開設了一座生產原片玻璃的工廠,并在密歇根州設立了一座裝配工廠。總投資額將達到約10億美元。
不得不提的是,讓制造業回流是美國政府多年來孜孜以求的夢想,奧巴馬長達八年的執政期并未圓滿達成這個目標,即將上臺的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12月17日在其推特上表示,“我的政府將推行兩條簡單的原則:買美國貨,雇美國人。”這一宣言再次證明了特朗普“重回美國”的執政方針。
說來頗有意思,當初這間工廠的關閉,正是因為美國工業受到了中國制造的劇烈沖擊;如今工廠重開,還是因為中國制造。不過這一次,是中國企業在美國制造。為了下一輪增長,中國企業開始在海外尋找新的利潤點。而日漸復蘇的美國,成為了福耀集團的目的地。這種財富的翻轉,正在重構中美之間的利益格局。
而對于中國當下的制造業變局,“玻璃大王”曹德旺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們中國呢,最賺錢的就是IT,IT實際上本身沒有賺錢,他就是忽悠就是從資本化利用民間錢拿來做這個事情,第二個就是私募基金、投資銀行,銀行這幾年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相比而言,制造業“四年前跟今年比人工工資漲了三倍”,除了人工成本高,實體經濟需要的有效勞工“都去做房地產,蓋房子要用勞力,再加上轉金融業、IT業,這些服務業需要勞工也找不到人”。
他也看到了國內過度投資導致的重復建設,房地產過剩,三產過剩,酒店過剩,制造業中的鋼鐵、玻璃、水泥全部過剩。對此,這位飽經沙場的企業家不禁發問,“我們寧可繼續做那些不靠譜的事情,從來沒想過救了今年,明年怎么辦?”
擴展閱讀:《一位浙江老板對比中美制造業真實成本太可怕了》
去年,“江南化纖”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投資辦廠,成為首家在美國建立再生聚酯短纖維制造工廠的中國企業,一期計劃投資2500萬美元,二期計劃投資2000萬美元。“江南化纖”反映,去美國投資辦廠,主要原因是國內綜合成本連年攀升,頗感吃力。“江南化纖”測算比較了創辦相同規模企業的中美成本,并提供了部分成本構成對比表。

(數據來源網絡)
1、土地成本:中國是美國的9倍
國內地價是美國地價的9倍,并且美國是永久性產權,我們是50年產權。例如,2000年浙江省慈溪市工業用地價格是18萬元/畝,目前美國地價僅為2萬美元/英畝,相當于2萬元人民幣/畝,如果按照現在許多縣城工業用地100萬元/畝算,是美國的50倍。
2、物流成本:中國是美國的2倍
國內物流成本是美國物流成本的2倍。以油價為例,中國的油價是美國的2倍,油價高,物流成本也就高。何況中國還有全世界少有的過路費、過橋費,物流成本能不高么?
而美國的物流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庫存費用,二是運輸費用,三是管理費用。比較近20年來的變化可以看出,運輸成本在GDP中比例大體保持不變,而導致美國物流總成本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庫存費用的降低。
3、銀行借款成本:中國是美國的2.4倍
最便宜的國內借款成本年利率6%,是美國成本年利率2.5%的2.4倍。按每噸7000元人民幣或美國1100美元資金、4個月一周轉,國內借款成本年利率6%和美國成本年利率2.5%分別計算公司運營資金財務成本:國內是7000元*4*0.06/12=140元、折合22.58美元。美國是1100美元*4*0.025/12=9美元,國內比美國高出1.5倍。
這還是正常的銀行借款,如果資金來自年利率超過10%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利率15%的私募基金、甚至是年利率20%的民間高利貸、企業不堪重負。
4、電力/天然氣成本:中國是美國的2倍以上
國內能源成本是美國能源成本的2倍以上。美國除開夏威夷的電價特別貴外(海島地區沒辦法),其他州的電價都不貴,以德州為例,其電價折合人民幣才2毛錢。
由于我國對電力、天然氣直接定價的原因,企業用電用氣用油價格居高不下。按國內每噸耗電450度、電價0.76元/度計算,單位生產成本342元,折合55.16美元。美國設備自動化程度較高,單位用電量相應增加10%,每噸至500度,按照電價0.05美元/度計算,單位生產成本25美元,國內比美國高出1.2倍。
5、蒸汽成本:中國是美國的1.1倍
還有蒸汽部分,國內用熱電廠蒸汽,按每噸消耗蒸汽1.6噸、單價190元/噸計算,單位生產成本304元,折合49.0.美元,美國用天然氣鍋爐自制蒸汽,按天然氣價格為0.48美元/therm、單價14.52美元/噸計算,單位生產成本23.23美元,國內比美國高出1.1倍。
6、配件成本:中國是美國的3.2倍
國內配件成本是美國配件成本的3.2倍。國內設備性能略差,工人操作習慣不良,每噸單位配件成本約100元,折合16.13美元,而美國生產線設備性能較好,工人操作習慣好,每噸單位配件成本5美元,國內比美國高出3.2倍。
7、稅收成本:美國稅收優惠力度大
在中國,各種稅收不斷,把企業壓得喘不過氣。廣州一家物流公司,運送一批貨物到海南,總收入為1.9萬元,但利潤僅有216元,其中上稅需要1260元。
而美國的州政府最看重的是就業,常常給予企業優惠的稅收政策,比如房產稅優惠30年內有效,如果公司達產,30年內將給予30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
8、清關成本:美國無需支付進出口清關成本
在美國投資辦廠無需支付進出口清關成本。國內企業原料均進口,假設進品環節費用不含內陸運費、關稅、增值稅、僅各類手續成本約為3500元/柜,每柜按20噸裝計,則為175元/噸,折合22.58美元/噸。
國內企業成品出口,假設出口環節費用不含陸運費,僅各類手續成本約為1600元/柜,每柜按20噸裝計,則為80元/噸,折合12.9美元/噸。如果加上運費等,成本還要大幅增加。
9、人工成本:中國成本優勢趨弱
盡管美國勞動力成本是國內勞動力成本的2.57倍,但美國自動化程度高,用工少。國內兩條月總產量為4500噸的生產線用工250人,美國設備改進,同產能兩條生產線才用工180人。
按照目前國內工人工資上漲趨勢,如考慮國內5年工資再翻倍、10年工資翻兩番計算,那么中國在人工成本上也占不到任何優勢了。
10、折舊成本:美國是中國的1.7倍
美國折舊成本是國內折舊成本的1.7倍。同產能設備及土地廠房,國內生產線投資9000萬元人民幣、美國生產線投資2500萬美元、按15年折舊年產50000噸計分別計算噸折舊成本:國內9000萬/15年/50000噸/年=120元/噸,折合19.35美元/噸。美國是2500萬美元/15年/50000噸/年=33美元/噸,高出國內1.7倍。
11、廠房建設成本:美國是中國的4倍
美國廠房建設成本是國內的4倍,但十年以上二手廠房價格根據年限則是新廠房的1/8-1/2,而且普遍性能良好。
綜合以幾點來看,隨著國內環境成本,人工成本等持續攀升,中國制造成本已經和美國制造成本相當,在一些行業將會超過美國制造成本。“江南化纖”“福耀玻璃”是個案,但國內制造成本的連年大幅攀升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制造已經“未強先高”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警覺,想方設法降低制造成本,努力提升“中國制造”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