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所述內容不是專門針對門窗幕墻行業,是對中國經濟整體洞察和分析,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帶你了解到中國經濟整體環境和未來的趨勢,從而幫助你從宏觀層面思考未來之路。
寒冬將至,未來企業將大洗牌
我們現在可能正處于一個康波周期末端的混亂時代,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建設及全球化浪潮已經見頂,而新的智能技術革命才剛開始冒頭,還遠沒到收獲期。在這個格局混亂的時代,接下來出現一次大蕭條也許是大概率事件。
這是一篇詳細論述當下中國經濟“轉型”,一部分正在被“隱性失業”的文章,你將獲得以下重磅觀點:
1、中國正在進行的是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產業結構調整,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產業結構調整就是換工作,對于其中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單一的人來說,就是失業。

2、受經濟下行影響較大的制造業、采礦業、房地產業等行業和相關產業鏈領域中的技術、管理、銷售人員,目前很多人處于隱性失業狀態。這個群體因為有一定的經濟儲備,因此根本不會出現在城鎮失業登記的名單中,但其數量將隨著經濟調整的深入而逐漸浮出水面,其中一部分人的轉型難度和給個人及家庭帶來的痛苦可能要遠超于之前的預判。

3、新一代的企業家也必將最大量的誕生于消費和服務領域,對于年輕一代來說,這是他們的未來所在。

4、經濟轉折不等同于企業轉型,這是一次新老企業“你死我活”的大置換,而不是老企業“破繭重生”的新機會。

開豪車,拉專車活兒的都是哪些人?
我開始緊張在易到專車里已經充的錢,最近開始頻繁使用易到專車,以避免悲劇在我身上重演。我曾經有過健身房、洗衣房的卡用完之前公司跑路的慘痛教訓,一度拒絕任何形式的預付款消費,但還是沒有扛得住易到“沖一百返一百”這種過于慷慨的誘惑。
最近的一次用車,車主開著氣派的奧迪A6L來接我。在易到的APP上車主自愿把車的等級從豪華檔降為舒適檔,所以我在附近數十輛車中毫不猶豫選了它。車主是一位生產皮鞋的老板,50多歲,在廣東有鞋廠、在北京大紅門有批發部。一年前,他的皮鞋生意已經舉步維艱,于是準備收手。當和各地的經銷商清賬的時候,才發現應收賬款已經大部分難以收回。如果這些賬款徹底收不回來,他除了一套尚未還清貸款的房和一輛車將一無所有。現在,他們兩口子輪流開專車和清帳,專車的幾百塊錢是他們養家的唯一來源。兩個孩子目前還在念書,對于未來,他憂心忡忡。
上一次叫車,碰到的司機是一位剛從公司辭職的白領,開著寶馬X5來接我。他40多歲,原來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做項目總監,在找下一份工作的過渡期,他開自己的私家車掙點外快。顯然,他已經意識到到尋找一份達到自己原來薪資水平的工作難度超出了自己之前的想象,但依然信心滿滿。在整個路途中,我忍著一句話沒有說出口:也許,這可能就是你的新工作。
在兩三年之前,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到,標志著他們成功人生的私家車會成為他們養家糊口的生產資料。
你以為只是換工作,其實是“失業”
這情景并不陌生,在太平洋對岸的美國也曾上演。
1929年秋冬美國由股市暴跌引發了經濟大蕭條,三四年后真正的企業倒閉和失業高潮爆發。大規模的失業,實際上是經濟蕭條的最后結果而不是前期征兆。通俗地講,經濟轉型就是很多人換工作,經濟危機就是很多人沒工作。無論是美國大蕭條時代還是里根改革時代,以及我們90年代后期的國企改革時代都是這樣。
在美國上世紀80年代所開始的那次產業結構調整中,很多中產階級失去了原來的白領工作,從制造業、金融業、傳媒業、房地產業等高薪工作不得不轉向零售、餐飲、旅游等低薪藍領工作。而他們中的所有人在失去原來工作的時候,都以為這一次只不過和以前的歷次跳槽一樣,只是從這家公司跳到同行業的另外一家公司,說不定還會升職加薪。
中國正在進行的是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產業結構調整,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產業結構調整就是換工作,對于其中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單一的人來說,就是失業。
危機!你正面臨嚴峻的“隱性失業”
在20世紀90年代末到新世紀初的那一輪結構調整中,受到沖擊的主要是國有企業的工人。在那一輪經濟調整周期中,大量老工業基地的工廠企業倒閉破產,數千萬產業工人下崗失業。與此同時,在沿海和發達地區大城市,成千上萬新的崗位被創造出來,出口加工型企業、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行業是其中最大的就業崗位提供者。國有企業眾多的“40、50人員”再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而此次經濟結構調整,所涉及的工作崗位無論從數量、地區和行業上都要比上一次結構調整更加廣泛。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9310萬人。包括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等行業的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占勞動力總數的30%以上,也就是有2.3億人,這其中又有1億人從事制造業。
從世界各大工業國的發展歷程來看,當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時,第二產業占勞動力比例都會不斷下降。我國2014年人均GDP已經達7485美元,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已達最高峰。大量勞動人口從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已成為必然。同時第二產業中,低端制造業、房地產業、采礦業等行業向高端制造業和制造服務業的轉型也正在發生。有人預測在這個過程中,會有8千萬到1億的勞動人口需要轉換自己原來的工作。隨著產業轉移帶來的新工作崗位必將需要更加專業的技能,而原有崗位上的勞動力會有相當大的比例難以適應這種轉變而被取代。
目前的就業統計基本無法反應就業市場分行業變化趨勢以及隱性失業的真實情況。實際上,雖然服務業創造的新勞動崗位不斷增高,同時低端勞動崗位薪資水平也未見降低,但不少智庫和研究機構以及新聞媒體通過實地調查獲得的勞動力市場上的變化卻不容樂觀。積極的一面是,大量制造業和建筑業失業人員在餐飲、零售、旅游、物流等服務業中找到了新的工作崗位。
但在受經濟下行影響較大的制造業、采礦業、房地產業等行業和相關產業鏈領域中的技術、管理、銷售人員目前很多人尚處于隱性失業狀態。這個群體因為有一定的經濟儲備,因此根本不會出現在城鎮失業登記的名單中,但其數量將隨著經濟調整的深入而逐漸浮出水面,其中一部分人的轉型難度和給個人及家庭帶來的痛苦可能要遠超于之前的預判。
轉型期的九大變化趨勢
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無疑稱得上是個“大國經濟”。從經濟學意義上講,一個“大國經濟”所發生的變化會對世界上的其他經濟體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在過去十多年已經反映得很清楚。
當時有句話說:“中國買什么什么貴,中國賣什么什么便宜”。這正是“大國經濟”的真實寫照。
如今,中國經濟正面臨轉型期。轉型之后,中國買賣的東西、輸入輸出的產業勢必有所變化。而這些變化勢必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一、勞動力成本優勢變劣勢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進一步上升,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產業外移將不可避免。一些條件具備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東盟、印度等)很可能承接來自中國的產業轉移,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并帶動當地經濟進入一個長達十年甚至更長的上升期。
目前,中國已步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在全球收入水平的排名相比二十年前大幅提高。1990年,全世界比中國貧窮的經濟體只有20個(以人均GDP衡量);而到去年,這一數字已經超過110個。這意味著,如今世界上已有110多個經濟體比中國更具勞動力成本優勢。
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保持7%以上的年均實際增長率,中國的人均GDP估計在2年內就會超過8000美元,5年內則會超過10000美元,屆時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就會變為明顯的劣勢。
勞動力成本的劣勢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國在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產業鏈與供應鏈配套、國內市場潛力等方面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從中國向更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就變得水到渠成。這從近年來一些跨國公司全球生產基地布局的變化中可窺一斑。

二、傳統營銷的勢沒有了
過去一個品牌想進入某個城市市場很簡單,去大商場做做宣傳基本就可以了,拿下幾個主流商圈,把點全部布好,基本上生意就做得七八成熟了。
現在卻不行了,因為城市在開發,消費者在外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市在擴容,原來的一環現在成了市中心,三環變成了二環,樓盤聚集區變成了消費聚集區,變成了廠家的商圈。
以上海為例,目前大大小小的商圈有兩百多個,基本上都成規模了。在未來,有限的大商圈變成無限的小商圈,甚至分散成微商圈。
不管在哪個行業,傳統營銷都找不到“勢”了,主要表現在資本市場上。如果你的企業商業模式還是老一套,生產、加工、產品、招商、廣告,這一套路早已經成為傳統企業尤其是大企業的行活,閉著眼睛都會干。大家突然產生了疲勞感,發現興奮不起來。無論怎樣的成功學培訓,也難以激發團隊的斗志,這就是最大的問題,這就是傳統行業的窮途征兆。
三、不轉型等死,轉型怕轉死
轉型,這兩個字的確關乎企業生死。尤其是大企業,年銷售額過10個億的企業,靠的就是傳統的渠道和團隊,轉型談何容易。轉的動嗎?難。
諾基亞的企業文化、管理規范、專利創新都是全球頂尖的,但為什么消失?答案很簡單,諾基亞和成就他的時代一起被消失了。
對于企業,轉型有兩種:
第一種,被迫轉型,當問題集中到不能解決的時候,倒逼企業轉型,這種轉型成本是很大的,也是很痛苦的,但不手術必須死亡。
第二種轉型,是預見式轉型,是企業領導人的戰略洞察能力超強,這種企業家是稀缺的,比如IBM當年把PC業務賣給聯想,就是在PC機快不值錢的時候提前賣了個高價,IBM提前完成轉型,非常成功。但這種企業家在全世界也是鳳毛麟角。
人,往往不愿意割舍過去的成功與光榮,戀舊情節是人之常情,但商業不能戀舊,李嘉誠警告自己的兒子絕對不能喜歡上任何一個行業或業務。往往動感情的時候,就是失敗的開始。

四、企業的高管年齡大了
中國傳統企業老板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高管年齡在35歲以上,這些人在傳統營銷領域經驗豐富,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對互聯網不精通。企業改革的最大障礙就在這兩個人身上,底層員工都是年輕人,不存在問題。
40歲以上的,在傳統企業打工的高管,未來3年有可能面臨著失業的風險,而且是大概率事件。一個企業,或者一個人,往往因為什么成功,就往往因為什么失敗。讓老板換掉一批高管,然后引進一批年輕人,這種風險誰能扛住?咨詢公司不能,企業自己更是發抖。所以,這就是企業轉型的矛盾和痛苦。
對于新崛起的互聯網企業,他們沒有歷史包袱,他們可以輕裝上陣,而傳統企業不能,他們的肩上扛著全國數百家渠道經銷商,怎么辦?這是最痛苦的地方。

五、錯把網絡當銷售渠道之一
很多傳統企業高管談互聯網,他們很大一部分人把互聯網當作一個渠道。
比如我曾經服務過的公牛插座,4年時間從3個億做到30多個億,走的就是傳統分銷路線。安全嗎?一點都不安全,雖然我們給創意的“安全插座概念”在傳統市場很管用,但今天的時代已經讓公牛很危險了。
比如,雷軍如果發現小插座的高利潤,搞出一個設計更漂亮,以出廠價作為零售價,那公牛的經銷渠道會哀鴻遍野。這就是說,互聯網是一個銷售渠道,但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新商業模式。
就像馬云說的,傳統企業對互聯網模式往往先是看不見,然后看不起,最后來不及。很多傳統企業正在這么做,未來的確非常兇險啊。
六、產品越來越不好賣了
三只松鼠休閑食品賣的很火,包裝設計的動漫化,銷售語言的動漫化,充滿了互聯網時代的創新精神。其實里面的堅果和大街上賣的沒啥區別。那消費者為什么趨之若鶩?因為今天的年輕一代買的不是產品,買的是一種精神或者樂趣。
傳統食品越來越不好賣,尤其很多傳統歷史悠久的食品企業,仍然在搞什么文化包裝,這種做法是把企業往絕路上推。中國及中國企業再也不要販賣過去的傳統文化了,可以作為品牌故事背景,絕對不能作為第一訴求。
白酒是傳統文化的典型販賣者,結果怎么樣?白酒股票皆被市場腰斬,不是因為限酒令,而是傳統文化的販賣之路走到頭了。江小白,搞出了時尚白酒概念,與傳統文化切割,只針對年輕人說話,賣了幾個億,讓傳統白酒直呼看不懂。
未來一定拼的是創意文化,而不是傳統文化。產品必須充滿人情味,而不是自我的夸張與包裝。產品必須成為消費者肚子里的蛔蟲,才能成功。
七、戰略規劃失去意義
凡客陳年說了一句話,我永遠不知道明天互聯網會發生什么。他說對了,互聯網時代做3-5年戰略規劃,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是自己騙自己的。
今天你看到阿里巴巴很火,明年后年不一定,說不準就被微信替代了。騰訊曾經搞過類似阿里巴巴的電商,但失敗了,今天的微信卻成功了。
所以,企業再互聯網日新月異的變化下,只能制定有效的1年戰略,策略戰術變化以周為單位,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與時俱進。因此,互聯網時代,企業會越來越累,因為越來越快,傳統企業時代的舒服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建議傳統企業家,未來出路有兩條,第一出路,趕緊賣掉企業,就像IBM提前賣PC機一樣,現在賣還能賣上價,再過3年就賣不出去了,然后把錢投給年輕人,做他們的股東;第二出路,自己冒險轉型,向禇時健學習,80歲也可以搞互聯網,當然前提是有好產品。
八、搞不懂商業模式創意
因為互聯網世界是平的,沒有區域市場之分。傳統時代,還可以做區域品牌老大,互聯網上沒有這個機會。所以,一個商業模式只能存活一個企業,這就是為什么騰訊模仿阿里巴巴失敗的原因,反過來阿里巴巴模仿微信搞來往,我也不看好。
能否直接面對消費者搞出新商業模式,是對所有傳統企業轉型的考驗。未來是直銷時代,渠道必然消亡。三種直銷模式會暢行天下,互聯網直銷、人聯網直銷、社區連鎖直銷。離開這三種直銷模式,傳統企業沒有其他出路。
大分銷的時代未來不存在了,因為渠道的存在是因為過去物流、信息不發達造成的,今天渠道的價值沒有了。消費者不會為渠道成本買單,消費者需要出廠價購買,這就是阿里巴巴存在的價值。
所以,傳統企業必須好好思考,你的產品如何能直接到達喜歡你的消費者手中,而且讓他們愛不釋手和廣為傳播。

九、2017年,考驗老板的一年
2016年,準確的說是后半年,讓中國眾多傳統企業覺醒了,開始著急了,也開始彷徨了,因為我們沒有前車之鑒可參照,只有不再管用的過去經驗。
制造業危機,每分鐘都在虧錢,有老板靠賣房維持工廠運轉,訂單接得越多,虧得越多。這是一些地方制造業的現實寫照。
一個企業的成功,99%歸功于老板。一個企業的失敗,99%歸咎于老板。2017,考驗的是老板。時代會無情的淘汰那些所謂傳統企業家明星,會不斷的迸發新穎甚至是新奇的商業模式,草根創業英雄會崛起。
對未來的幾點判斷
在這個全球比爛的時期,對未來我有這么幾個判斷。
第一、全球經濟會長期波折。
傳統行業也許過剩和低效,但是他們擁有既有格局的壁壘;新科技也許有美好的明天,但他們現在還是燒錢的主。在長周期中的混沌時期,新舊產業格局的沖突會產生巨大的內耗,我們要做好全球經濟會長期波折的準備。
我們繼續說一下租車的例子。初略算一下,全國城鎮人口約7億,平均千分之三的話出租車就是210萬輛,每輛兩個全職司機就是420萬,間接影響(家人及行政人員)約1000萬,而中國現在通過立法限制網約車來保護這1000萬人的利益。
一百多年前的馬車其實也是如此:1865年英國國會制定了通行歐洲的紅旗法,規定汽車不能快過馬,汽車前方幾米遠的地方要有一個人搖紅旗以警告路人。汽車和馬車會車時得停車為馬車讓路。美國加州則要求汽車司機必須在任何路過馬匹的300英尺外停車。
有的城市不讓汽車在大路上行駛。而馬車鋪的老板則對汽車痛恨不已,常教唆兒童向汽車扔石塊。
第二、全球地緣沖突會加劇
在美國不愿再做世界警察、全球化退潮及極端宗教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東和北非可能會持續動亂、亞洲可能會有局部戰爭、而歐盟有可能會分崩離析。
而各國內部,分裂運動也可能加劇,比如蘇格蘭就可能會從英國獨立。今年夏天我曾在蘇格蘭自駕近1500公里,一路再偏遠也能看到藍色的蘇格蘭國旗甚至歐盟的旗幟,卻沒有看到一面英國國旗。這樣的民意,也許很說明問題。
第三、應該持續看好城市型國家或者超大城市。
如果不打戰,精英聚集、包袱較輕的城市型國家轉型會相對容易。比如新加坡,最近就給無人駕駛試驗開了綠燈,而且國家基金也在大力投資人工智能。瑞士也是好例子,年中全民公投理性地拒絕了國家給所有公民每月發錢的提案。
而很多大國卻被社會分裂所拖累,各個斷層間的語境與價值觀都不一樣。比如美國的東西海岸和中間的生銹帶、英國倫敦和英格蘭中部的老工業區。但大國里的超大城市還是會由于積聚效應的加速和新產業帶來的利好而有較好的發展。
那么蕭條期該怎么做?也許可以聽一下經營之圣稻盛和夫講的道理。他說企業就像竹子,克服蕭條就好比長了一個竹節,能讓企業變得更強壯。如果企業不經歷蕭條,只一味成長,沒有節,就會脆弱沒韌性。
其實個人何嘗不是一樣。我們還可以學習索羅斯他爸在1944年寒冬來臨之前的所作所為:不做幻想派、做好充分的準備、積極行動、不墨守成規。
在《權力的游戲》第六季結尾處,大學城用白色烏鴉做信使飛向國境南北,宣告了冬天的來臨。
而斯塔克家族的子女們在歷經磨難之后重掌北境,瓊恩和珊莎在城墻上笑看飛雪。他們早就知道冬天會到來,因為他們的家訓是“寒冬將至”,而他們的城堡叫做“臨冬城”。
誰最終會是經濟轉型的犧牲者?
在過去的歷次經濟周期中,中國人才總體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各行業從事技術、管理、銷售等崗位的白領們即使有短暫的失業也幾乎都會很快在自己拿手的領域中重新找到就業或創業的機會。而這一次不同的是,很多曾經高速發展的行業中的一些崗位可能永遠消失不在。而新的高薪崗位的技術門檻要高的多,因此和美國所經歷的那樣,一些白領將不得不從事低技能服務業崗位的工作。
從白領進入藍領,這種過去幾十年在中國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現在將密集出現,這種變化,對當事人是相當殘酷的。因此未雨綢繆,要么讓自己在調整中屹立不倒,要么讓自己盡早的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儲備以便能夠平滑轉型,是放在白領們面前的新要求。另外,利用自己的年齡、經驗、人脈方面的優勢進入創業通道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從新世紀初發端的這一輪經濟增長,是中國迄今為止歷時最長、增長速度最快的一輪經濟波峰。在這種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和企業家的能力更多的體現在行動力上,即使粗放的生產和經營管理企業也能賺到錢。
另外,通過關系獲取資源的能力、投資機會的把握能力、投資戰略的前瞻能力,甚至更直白的說法“行賄”的能力,也是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依靠技術進步、業態創新、管理提升、成本控制、品牌塑造等途徑成功打造高競爭力企業的和中國經濟增速相比極不匹配。這也是近十幾年來,國內新出現的高品牌知名度企業乏善可陳的根本原因。
這種不均衡發展的不可持續性越來越明顯。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細微變化,你會發現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到來。
有機構測算,在中國此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將有8千萬左右的勞動力轉換工作。而其中一多半的勞動力將轉向第三產業。這數千萬勞動力的轉型,理論上需要出現數百萬個創業者才能帶領這些勞動力完成轉型。因此,新一代的企業家也必將最大量的誕生于消費和服務領域,對于年輕一代來說,這是他們的未來所在。
經濟轉折不等同于企業轉型,這是一次新老企業“你死我活”的大置換,而不是老企業“破繭重生”的新機會。這個過程就是大洗牌的過程。有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會倒掉,有人提前收手的,通過各種基金把錢交出來讓專業的人士去進行投資。在2015全年的統計數據中,能夠看出一些新興領域里的投資趨勢十分旺盛。
這是樂觀的一面,悲觀的一面是,我遇到的那些開著豪車做專車生意的人們大部分已經沒有這種轉型的機會,他們的知識結構和眼界已經不支持他們有新的開始。
每一個時代都會有犧牲者,新一代的“40、50人員”將由大量的小企業主和白領構成,這里面會有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