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建筑市場必須依法經營,我們的企業必須靠你自己的真實的本事,真實的能力經營,不能再去拿到一個工程,別人掛靠你,他去施工,收一點管理費,依據現有政策這樣的時代已經不會再有了。
第三,鼓勵自由競爭,強化監管體系。最近住建部印發了《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庫的標準》和《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系統基礎數據庫管理辦法試行通知》。這兩個文件,我們建筑企業、做工程的往往不太關心,好像這個跟信息化有關系,跟我們做工程沒有多大的關系,實際上這兩個文件的出臺和平臺系統的實施,實際上是對我們建筑行業布下了“天羅地網”。這個“天羅地網”就是四庫一平臺。四庫指的是:企業信息庫、人員信息庫、項目信息庫和誠信信息庫;一個平臺指的是市場監管和誠信發布平臺。
企業信息庫,記載著企業的基本信息。只要是我國建筑行業的企業,任何一家企業都在這個網上,都在這個庫里,企業是什么資質?什么時候申報的?企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注冊資本金、注冊地等等,即申報或辦理企業資質的一切企業信息都在里面。
第二個人員信息庫,你這個企業有多少的建造師、工程師、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誰誰,他們的身份證號都在里面。這是企業的人員信息,還有企業承接的工程項目的全部信息都在這里面,承接工程的項目信息,很多人會問,全國那么多的項目,就是一個企業,少則幾十個,多則上百個,是怎么管的呢?你在承接工程項目后,必須辦一個開工許可證,在辦開工許可的時候,政府有關部門就已經把項目的信息錄入到數據庫里面了。這個項目的項目經理是誰,技術工程師是誰,項目的主要信息都在這里面,不用你操心。如果說你在辦理開工許可時,你申報的項目經理,很快在庫里就可以查出來,項目經理在其他項目上有沒有使用。如果查出在其他項目已經使用了,你這個開工許可就辦不下來。
還有誠信信息,你這個企業,尤其是施工方,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發生了安全質量事故沒有,一旦有,馬上就記錄這個信息,并在平臺上發布。
這就是四庫,同時四庫還和什么東西連接呢?和全國的工商稅務、社保等部門聯網,你這個企業的員工是不是繳納社保、納沒有納稅,很快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個四個數據庫,全國各個省都在做,省里做完了,由住建部聯成了一個大網,這個對我們建筑行業的監管將來真是天網恢恢。
前幾天我看到北京注銷了100多家小型企業和實力不濟的企業,全國各省市其他地方也有,兩年行動今年是重要的一年,2015年下半年開始,2016年一年,2017年上半年到10月份結束,現在各個省市正在組織有關的監察人員深入到工程項目,對企業進行監督、檢查。
如沈陽的一家企業,查出來之后,發現問題,給你三個月的整改期,如果三個月達不到,注銷你的資質。
建筑行業是不是主要是住建部在管,其他的部門管嗎?一樣在管,水利部、交通部等,2015年都發布了他們部里的文件,嚴格企業的誠信管理,對主體信用評價制定了一系列的辦法。比如說有掛靠、圍標,轉包等行為的企業一律降為CCC,并且三年內不得升級。這可以看到,我國對建筑行業,監管方面力度是非常大的。
第四,國家稅法制度,改變企業經營模式。營改增稅制,在2016年5月在我國全面推行。銀行、證券、建筑行業推行新稅制難度比較大。這個政策一出臺,尤其對我們建筑行業最大的沖擊就是我們的項目掛靠經營,這樣經營模式,在實施營改增之時,就是企業掛靠經營結束之日,關于營改增的具體的方法就不講了。
國家2015年12月24日還發布了一個《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的文件,其中有三點非常重要:
第一,2016年基本實現稅務省能通辦,2016年實現所有的發票網絡化運營。這從源頭上有效防范逃騙稅和腐敗行為,2017年基本實現跨區域經營企業全國通辦,實現網上辦稅。
第二,建立促進誠信納稅機制,對那些不誠信納稅的企業當事人進行嚴格的管理。
第三,對重點稅源的企業進行重點的輪查制度。
行業政策對我們建筑行業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這就是我要講的,我們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這是在政策引導下所產生的一個建筑行業的趨勢。但是建筑行業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我們已經看到有很多企業確確實實已經倒下了,倒下的不僅僅是中小企業,還有一些大企業,特級資質的企業。但是,我認為我們建筑企業是訂單型的企業,你不找死,是不會輕易死掉的。
我們看一下那些“死掉”的企業,溫州和寧波的特級企業,還有一些中小型企業,為什么會死。問題出在經營者的心態上,不顧經濟發展趨勢、行業大勢,丟掉主業,盲目借錢投資去賺快錢,賺容易賺的錢,最后把自己“整死”了。
我認為企業死,無外乎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是競爭死,第二個是集資死,第三個是關系死。第一個是競爭死,不僅在我們的建筑行業,任何行業當中都屬于常見死亡,或屬于正常死亡,屬于自己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一技之長、競爭不過別人,被別人、被市場整死的。第二個是集資死,現在建筑行業資產負債率,在全國所有行業中是最高的。國有建筑企業大多數在80%以上,應該說90%的大型建筑企業超過了85%的資產負債率。如果企業能夠把握住自己,做能力以內的事情,盡量少借錢或不借錢做事,或者借錢做有把握賺錢的是,就不會輕易的死掉。例如,有些借錢買地然后炒房子,政策有變,這些企業就死掉了。第三個是關系死,不想通過自己正當的勞動,通過自己的實力到市場上打拼,總想通過旁門左道,通過托關系、走后門來承接工程,這樣的企業,不可持久。例如,現在反腐倡廉,企業就很難維系下去了!因為,沒有關系了,你的企業又沒有自己的經營能力,市場經營能力,你還能行嗎?肯定是不行的。作為一個建筑企業,如果你懂得了企業的這三種死法,你就知道怎么一個活法,我希望我們所有企業可以活的更好。
在現在這種大的經濟和市場環境情況下,千萬不要希望再回到GDP13%~15%高速發展時期,要適應這個新常態、新的發展趨勢。要適應,我們必須創新,沒有新的思路就沒有出路,有了思路才能轉型,才能升級,對于我們傳統企業來說,一般的企業要轉型是非常困難的,在企業沒有考慮好,沒有新的思路和方法之前,千萬不要輕易轉型,但是你應該做的一個事情,你企業必須升級,把你的企業升級起來,做好你自己,做好你的看家本領,打造企業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尤其是現在的困難時期,建筑企業必須學會抱團取暖,構建建筑企業的聯合艦隊,形成產業鏈,提高競爭能力。
我今年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調查了一個地級市,這個地級市大大小小的建筑企業700多家,但是這700多家企業(包括三級企業二級企業和一級企業),總產值加起來還趕不上中建五局的年產值,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我們這些企業太小了,能力太弱,無論是你的技術水平,管理能力、生產能力,還是市場開拓能力,遠遠不夠。當今在建筑市場開放,在一個平臺上競爭,如果類似這個地區的這樣的企業還不抱團取暖,你還有生存之地嗎?
因此,為了適應新常態、新趨勢,我對企業有五點建議:建立企業戰略研究和指揮中心;打好人力資源戰役,搶占制高點;打造企業平臺,布局市場;創新市場,外抓市場,內抓管理,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打造企業核心能力和品牌,提升企業競爭力。
為什么要成立企業的戰略研究和指揮中心,過去的企業管理模式導致公司總部管理能力非常薄弱,公司總部沒有專職管理人員,沒有組織協調能力,沒有發展戰略。現在企業必須做好三件事情,第一,認清形勢,國家和行業的發展趨勢是什么?第二,你自己的發展方向是什么;第三,建立一個好的團隊。如果一個企業把這三件事情做好了,你這個企業是一定能夠渡過這個難關。
人力資源方面。現在很多企業,由過去掛靠經營轉向企業直接管理、直接經營的企業,在這種經營模式轉換后,明顯地感覺到人力資源的不足,非常不足。在我所知道的一些民營企業,企業能管理項目的,最多只能組建三四、四五個項目部,再有新項目,就沒有人了。你再看看我們的企業資質標準要求我們企業必須要有人,項目管理必須要有項目經理,技術工程師,項目管理五大員或八大員等。尤其在傳統的生產方式向工業化生產方式轉變期,人才是多么重要。可以說,現在是各種思想、管理模式最亂的年代,也是機遇最好的年代,強者獨領風騷,弱者退出江湖,表面上看市場在洗牌,實際上背后洗的是人。
第三我們必須打造好企業平臺,很多人抱著僥幸的心里說國家會把資質取消,或者淡化資質管理,我認為政策不管怎么樣,經濟如何發展,這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同等的,外部條件都是一樣的,你有能力就可以競爭過別人。由此可見,企業應根據國家和行業政策,實時地調整企業資質,科學、合理的布局企業市場。
第四,企業不僅要外抓市場,還要內抓管理。過去有些靠掛靠經營的企業,企業的市場經營能力非常的薄弱,現在在市場競爭上會遇到各種困難,現在只有抓住了市場、練好內功,才有出頭之日。
練好內功,企業必須搞好五次經營。企業五次經營包括:市場經營、項目實施策劃、采購管理、項目實施和項目收尾管理。如果把工程項目的這五次經營搞好了,企業才能做到防范風險、控制成本、保住利潤。
第五,打造企業核心能力和品牌,提升企業競爭力。打造企業核心能力和品牌,必須要進行頂層設計,必須有好的思想。好的思想來自于企業家,因此,企業家首先要轉型,只有企業家轉型來了,才會產生新的思想,有了新思想,企業才能戰略轉型升級。新思想是企業的動力與遠見;戰略轉型升級是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對企業未來的理解。
企業僅做戰略轉型是不夠的,還必須依據戰略轉型做企業的組織轉型、營銷轉型、生產轉型、研發轉型和運營轉型。企業的組織轉型、營銷轉型、生產轉型、研發轉型和運營轉型是實現戰略轉型的方法與措施。有了方法和措施后,還要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即要用文字的東西把它固化下來,并用信息系統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只有這樣不斷轉型升級的企業,才能適應新常態,才具有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
最后,我想說的是:
企業競爭,比的不是發展速度,看誰發展快,而是比的誰活的時間更長。
企業發展的關鍵不是判斷宏觀經濟形勢,而是判斷國家行業發展趨勢,如何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緊跟趨勢。
在變革時期,比的不是企業規模大小,而是反應速度的快慢,在這個時期即使你很聰明,很努力,但是你干的事情不做趨勢上,不再風口上,你再聰明,再努力,規模再大,也飛不起來。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你有的別人沒有,大家都有,無論你多強都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你能,別人也能,便是無能,所謂能,一定是永遠立足于自己,而獨有的能力。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