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上海中心大廈重達85萬噸,接近70個埃菲爾鐵塔。從當初美國Gensler建筑設計公司一紙美輪美奐的創意設計,到如今一座集綠色、文化特色于一體的高樓大廈屹立黃浦江畔,來自500家單位的4000多名建設者,胸懷“心中上海”理念,用智慧、勇氣、創新的工匠精神,打造了一項又一項中國乃至世界“之最”,書寫下了中國建筑史上科技創新的“第一高”。你一定好奇,這樣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筑奇跡,究竟是怎么實現的?
作為上世紀90年代就規劃建設的、陸家嘴地區的第三幢摩天高樓,“上海中心”的高度為什么定為632米,又為何是現在大家看到的旋轉向上的造型?兩層玻璃幕墻,究竟是出于何種考慮?
奧地利維也納文化地標——“約翰·施特勞斯金色雕像”的復制品落戶上海地標建筑“上海中心”
柔和的形象 騰飛的精神
“其實,從當今建筑施工技術角度出發,人類可建造的最高樓已經可以超過800米。最初,美國Gensler建筑設計公司也曾經提交過一個880米的設計方案,但最終沒有實施。”上海中心大廈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建平表示,這主要是出于城市區域天際線的考慮。
從外形設計上來看,“上海中心”的形態是一個緩緩螺旋上升的玻璃晶體,視覺上給人以觀感多變、體態優雅、浪漫端莊的印象,象征著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靈動與騰飛。這種獨特的外形設計與環球金融中心的簡潔剛毅和金茂大廈的沉著穩重的敘事方式形成強烈對比,它用柔和的形象元素表達了騰飛的上海精神。從天空向下俯瞰,“上海中心”頂部非對稱的卷折狀造型,和金茂大廈的點狀、環球金融中心的線狀遙相呼應。
“如果說金茂大廈代表著經典的雋永品位,環球金融中心體現了現代的簡潔明快,那么上海中心大廈承載的應該是未來的自然旋律。”顧建平表示,三座現代建筑用各具特色的方式,豐富且重新定義了小陸家嘴地區乃至上海的城市天際線,三者的結合更是充分體現了上海繼往開來的時代特點。
開放式公園搬進摩天大樓
“上海中心”的總建筑面積達到57.8萬平方米,是金茂大廈的2倍;上海外灘第一排建筑面積總和在60萬平方米左右。“上海中心”又相當于把整個外灘“豎”了起來。
對于這樣一座每天有幾萬人工作、休閑的垂直城市,“上海中心”的建設從設計之初就明確,不要簡單地造一幢高樓,而要賦予它代表未來城市發展方向的功能。
在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陸家嘴的核心區域,有一塊開放式草坪,比金茂、環球和“上海中心”三棟樓的總占地面積還要大。中心綠地里有從歐洲引進的冷季型草皮,爭搶魚食的肥碩魚群和午間休閑的白領。將這樣的開放式公園搬進摩天大樓之中,是Gensler設計師火花一現的創意。
為了實現“空中庭院”,Gensler創造性地設計出從未在超高層建筑中大規模使用的雙層獨立玻璃幕墻。內外兩層幕墻相互脫離,并只在避難與設備層相接,形成8個高挑、通透的中庭空間,使電梯轉換層被充分利用成空中花園。每一個空中花園都有一部分向外開放,像社區公共綠地一樣,供人觀賞或休息。
上世紀20年代,著名建筑設計師密斯·凡·德·羅提出玻璃盒子的建筑理念,全玻璃幕墻迅速取代砌體填充墻。但隨著全球變暖和碳排放問題日益嚴重,玻璃幕墻巨大的熱損失(詞條“熱損失”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也為人詬病。
雙層玻璃幕墻的出現,緩解了這種困境。就像熱水瓶一樣,雙層幕墻(詞條“雙層幕墻”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之間的空腔成為一個溫度緩沖區,像一層隔熱毯一樣將建筑包裹起來,避免室內直接和外界進行熱交換,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采暖和制冷的能耗比單層幕墻降低50%左右。
上海中心大廈的設計方案,吸引著各路世界頂尖設計公司前來競逐,而Gensler正是憑借“雙層幕墻”和“空中庭院”的核心設計理念,最終脫穎而出。
這一核心理念兼具了三方面的考慮:
一是功能上的特點。雙層幕墻創造出多個空中轉換大堂,以開放式園景中庭的形式呈現,帶來一系列室外采光的共享空間,宛如“垂直”城市中的空中街區廣場,成為大樓各區的社交與配套服務中心,為在超高建筑(詞條“超高建筑”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中工作與生活的人們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可以就“近”解決空中大堂所連接的服務配套功能,享受到中庭空間所帶來的自然光,景觀及高疊的共享空間尺度。
二是綠色環保的特點。雙層幕墻所創造的空間,首先是一個節能的空間,通過內層空間(空調空間)對外的空氣承接與交流,將中庭空間(非空調空間)的溫度適當控制在一個恒濕的狀態,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其次,空中中庭的商店及餐廳降低了樓內人群下到地面的交通需求,因此也降低了能耗。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