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用10余天甚至只用5、6天就能蓋好一棟樓,樓板、墻壁等部件都在現場進行安裝,造房子如同“搭積木”一樣簡單……近幾年這樣的報道不斷見諸媒體。但就在裝配式建筑不斷升溫的當口,我國建筑產業現代化的領跑者城市之一的沈陽卻遭遇尷尬。
近日有媒體報道,2014年整個沈陽PC(預制裝配式混凝土構件)構件廠銷量僅2萬立方米,產能釋放率只有8%,雖有“積木”卻無處可“搭”。同樣令人擔憂的是,哈爾濱、合肥、江蘇等PC發展較為領先的地方也不同程度出現了類似沈陽的情況。市場去哪兒了,政府力推的裝配式建筑阻力在哪里?隨著裝配式建筑實踐應用的深入,諸多困擾隨之凸顯。

裝配式建筑
疑問一:建筑質量安全有無保證?
看上去很簡單的“搭積木”,其實沒那么簡單,還有諸多疑問待解。
關于裝配式建筑,有媒體這樣表述:“這種采取工廠化生產、現場裝配的建筑,不僅可省時、省工、省錢,還無污水、無噪音、無粉塵,符合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要求,而且完全達到傳統建筑的防震、安全、耐用要求。”——這是實事求是的評價呢,還是夸大其詞,值得推敲。尤其是人們最為關注的質量安全,裝配式建筑真的令人放心嗎?
裝配式建筑一大標志就是使用PC。PC(Precast Concrete),即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的簡稱。現在業內所說的PC,通常是指是以混凝土預制構件為主要構件,經裝配、連接以及部分現澆而成的混凝土結構,而這種裝配式的結構體系其實已經在我國由來已久。據專家介紹,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開始推廣裝配式房屋的發展,其中裝配式大板結構體系發展得較為迅速。但裝配式大板住宅房屋的質量和抗震性能不足,住宅樣式較為單一,上世紀80年代后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在我國推行的是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
那么,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建造的房子質量安全是否可靠呢?專家介紹,采用此種結構體系,構件之間的連接以現澆節點為主,將預制 PC構件的鋼筋伸入現澆構件中錨固連接,保證了房屋的整體性,相比裝配式大板結構,質量有明顯進步。然而,即使目前PC結構連接方式較以前有了很大進步,但是構件之間連接點的質量隱患并沒有隨之揮去。“項目封頂后,很難檢查連接節點的質量到底如何。而且目前我國的施工隊伍的專業水平還難以保證連接節點的施工工藝完全做到保質保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建設及產業現代化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正忠一直為此擔憂。
疑問二:成本是高了還是低了?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國內某大型PC構件廠,前幾年投資幾億元建起的PC生產線(詞條“生產線”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現在幾乎處于停產狀態。“接不到活兒,目前產業鏈不完善,相關的設計、施工、驗收等都跟不上,房企對目前還處于成本高、技術不穩定的PC往往持只關注不行動的態度”。此種窘況,在沈陽、哈爾濱、合肥、江蘇等PC企業相對集中的區域都有出現。
事實上,相比傳統方式建造的房子,裝配式建筑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如工期短、無噪音、無粉塵、環保等,照道理裝配式建筑市場應該形勢一片大好,為何如今處境尷尬呢?“成本高是重要因素。”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
據悉,PC工廠需要大面積堆場以及配套設備和工具,堆存成本高;PC的運輸和吊裝成本也比較大;此外需要對配合安裝的施工隊伍進行專業培訓,這塊成本也不低。據沈陽某企業的一份資料顯示,其一個標準PC工廠項目,國內設備需10690萬元,國外設備需13290萬元,土地投資需6610萬元(不含綠建),總投資超過3億元。
一些施工單位負責人坦言:“如果投個兩三千萬元就能建個PC廠還行,如果要上億元,那必須要好好考慮一下了。”根據沈陽某住宅小區的調研數據顯示,采用PC構件(預制率45%以上)的綜合成本要比傳統現澆高出不少,PC構件(外墻板、內墻板、樓梯綜合價)一立方米最起碼要 2300元,而現澆混凝土每立方米只需要1600~1800元。
萬科集團總規劃師傅志強結合萬科集團近20年工業化建筑的實踐認為:“目前阻礙工業化建筑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是成本高,如果做了這個裝配式建筑,成本卻要高出1000元/平方米的話,這就沒有競爭力了。”
疑問三:裝配化=建筑產業現代化嗎?
現在,有一些人認為建筑裝配化就是建筑產業現代化,或是新型建筑工業化(詞條“建筑工業化”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把幾個概念混為一談。其實,三者相關聯,又有所不同。
從當前的實踐來看,裝配式建筑是指用預制的構件在工地裝配而成的建筑。其特點是大量的建筑部品由車間生產加工完成,構件種類主要有:外墻板、內墻板、疊合板、陽臺、空調板、樓梯、預制梁、預制柱等;現場大量的裝配作業,而原始現澆作業大大減少。而新型建筑工業化,是以構件預制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為生產方式,以設計標準化、構件部品化、施工機械化為特征,能夠整合設計、生產、施工等整個產業鏈,實現建筑產品節能、環保、全生命周期價值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建筑生產方式。
那什么是建筑產業現代化?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詞條“住宅產業化”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促進中心處長葉明的理解,建筑產業現代化是以綠色發展為理念,以住宅建設為重點,以新型建筑工業化為核心,廣泛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模式,將房屋建造的全過程聯結為完整的一體化產業鏈,實現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轉變,從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質量。
葉明認為,“裝配化”僅僅是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一個特征表現,或者說,僅僅是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一種生產手段、一個有效的技術方法和路徑,不是建筑產業現代化的最終目的和全部。
疑問四:配套“軟件”是否到位了?
作為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一種有效技術方法和路徑,建筑裝配化無疑是需要鼓勵推廣的,但目前相關技術標準是否完善、相關鼓勵政策是否就位了呢?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這些配套“軟件”有缺陷,還需升級完善。
首先是技術體系仍不完備。目前行業發展熱點主要集中在裝配式混凝土剪力墻住宅,框架結構及其他房屋類型的裝配式結構發展并不均衡,無法支撐整個預制混凝土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技術標準滯后也是裝配式建筑規模化推廣的一大攔路虎。傳統施工方法,大到鋼筋上下分配的比例、樓板荷載的具體重量,小到一個房間里面幾個插座幾個門窗,都有具體的計算公式。而裝配式建筑的梁、柱鋼筋如何配比,水、電設施如何安裝等,目前沒有統一標準體系。雖然去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為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提供了工程設計和驗收的技術支撐。但業內人士指出,從標準體系而言,還需不斷研究加以完善,尤其是有關傳統的監管措施不適應新型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問題。
其次是行業可持續發展基礎不良。一個行業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與行業內的企業是否有持續的盈利能力有關。目前來看,裝配式剪力墻結構本身的造價一定時期內不會低于現澆剪力墻,在不考慮政策補貼的情況下,此種技術是很難發展的。此外,降低成本、培育上下游相關企業,形成完整的產業化鏈條是推進建筑裝配化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建筑裝配化尚未形成“規劃-設計-制造-施工-管理”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即每個專業領域都有相當出色的企業和產品,但缺乏統一的整合平臺。
第三,鼓勵政策尚不夠完善。全國有許多省市出臺了相關的推進住宅產業化的政策,在各項政策中,面積或容積率獎勵最為直接,各地基本為按裝配式建筑面積獎勵開發商3%的容積率(不支付土地出讓金或很少的費用)。雖然多個省市出臺了類似政策,但目前3%獎勵真正落地的寥寥無幾。政策不完善的另一個方面,是所有獎勵均給予開發商,對設計、施工等缺乏考慮。鼓勵政策應能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裝配式建筑行業,而不僅僅是開發商。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建筑設計部主任盧鵬就直言,如果把建筑裝配化比作是一棵今后要長成參天大樹的“幼苗”,雖然現在不缺外部的呼聲、需求和政策的支持這些“雨水”,但設計、建筑、安裝環節等“土壤”還不足。
疑問五:是追求PC率還是社會效益?
截至2014年,全國有20多個省市出臺了相關的推進住宅產業化、裝配式建筑的政策,甚至明文規定了PC的建筑面積比例,有不低于20%的、25%的、30%的,也有要求不低于50%的。“PC率”,成為一些地方政府衡量裝配式建筑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葉明擔心地說:“PC在國內已經過熱了,現在各地無論是政府主管部門還是企業,都只盯著PC率。住宅產業化雖然離不開PC,但是新型建筑工業化不能等同于 PC,我們不能走進過度強調PC率的誤區。在專業化分工還沒有形成的情況下,大量做PC連找設計機構、審圖機構都不好找,千萬不能一哄而上。”
發展裝配式建筑,我們究竟要的是PC率還是社會效益?“一些裝配式住宅項目雖然在結構上采用了預制構件,但從整體上來看沒有達到節能目的。甚至某些建筑采用了各種技術后雖然達到了綠色建筑的標準,但是實際在建設過程和使用過程中依然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和污染。這些現象都值得行業深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指出。
“搭積木”,沒那么簡單。目前住宅產業化、裝配式建筑在頂層設計、技術標準、全產業鏈打造、關鍵技術等方面仍存缺陷,這是全行業必須正視的客觀現實。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劉東衛認為,大力創建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建筑通用體系與部品技術,發展裝配式建筑,突破傳統生產建設模式、促進建筑產業技術升級換代,應當成為當前我國建設行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科技攻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