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在中國有許多建筑生長在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方,例如長在懸崖上的上海深坑酒店,還有許多佛教建筑也多長在懸崖峭壁上,今天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一個長在懸崖峭壁的建筑,不過與佛教無關,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美術館——安龍國家山地戶外運動示范公園溶巖美術館。

溶巖美術館實景圖
溶巖美術館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篤山鎮,這個“懸浮”于165米絕壁上的美術館!在歷經現實的磨練之后,有智慧的設計終將走向人們的內心。原本一座平凡的美術館,因其它處于特殊的絕壁之上而變得極為不平凡。

溶巖美術館實景圖
這里是安龍國家山地戶外運動(示范)公園的索道攀巖的起點,是攀巖和登山者的天堂。溶巖美術館修建在海尾山谷北側的巨大巖壁之上,從那里可以俯視整個山谷,奇峰、怪石、河流、天坑,以及谷底的游客服務中心建筑群都盡收眼底;稍抬頭,是一望無際的萬峰如林。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置身溶巖美術館,有一種不真實的幸福感。

溶巖美術館實景圖

溶巖美術館實景圖
溶巖美術館建筑內部面積約800平米,室內二層,分別是展廳和會議及配套服務區;室外也有兩層,分別是位于建筑屋頂的公共觀景臺和位于建筑底板下面的戶外休息區。

溶巖美術館實景圖

溶巖美術館實景圖
建筑對環境抱有敬畏之心,不能因為建筑本身的出現而破壞原有、但同時也應該具備的態度和表情,要有存在感。為此,溶巖美術館的建筑平面設計為月牙形,就好像用一個輕、薄、透的體量嵌入原有的塌陷區,將懸崖的缺口補全,但月牙形并不是很對稱,造成這個形狀的原因是基地復雜的現場條件,包括復雜的高差變化,不穩定的崖壁條件,以及大量不規則分布的巨型浮石(詞條“浮石”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因為基地位于懸崖邊緣,土地平整只能人工進行,大尺度的石塊無法搬運,給建筑基礎的選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設計團隊在現場放線后,對原方案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后,才得到現在的平面。

溶巖美術館實景圖

溶巖美術館內部實景圖
溶巖美術館的正立面呈干凈弧形,通體由玻璃幕墻組成,這種處理可以最大限度的將海尾山谷的壯美景色收入建筑內部,使建筑內部的使用者可以觀賞群山和河谷的全景之美。同時,玻璃的質感也很好的協調了建筑與建筑所在場地的關系,即用輕透來對話堅硬奇峻(的懸崖和石壁),從而使作為外來物的建筑和崖壁融為一體。

溶巖美術館實景圖
建筑外立面沒有凹凸變化,或者豐富穿插,在空間上也并不追求奇巧,在設計師看來,在如此的大山大水中,在如此的奇峰絕壁上,所有的人工的小機靈都很難和大自然對抗;要想使建筑能和環境對話,最好的方法是以靜制動,以平凡、以謙遜直面百米懸崖來襯托自然造物之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