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編者按:去年12月份,玻璃大王曹德旺宣布將投資10億美金到美國建廠做汽車玻璃,在談及為何到美國建廠,曹德旺算了一筆賬:一、美國的土地基本不要前,買地的錢政府各種補貼后等于沒花錢;二、美國的電價便宜,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是中國的五分之一;三、物流成本比中國便宜;四、綜合稅負比中國低。
玻璃大王曹德旺逃離中國,我們卻不得不再次思考:中國品牌,中國制造,中國玻璃能否拯救實體企業?
從“品牌”這個詞講起,中國人的心中似乎缺乏很強烈的“品牌意識”,一提到“品牌”,便自然而然的想到國外的一些大品牌,如蘋果、諾基亞、奔馳、卡西歐,以及我們玻璃行業中所熟悉的AGC、旭硝子、肖特、康寧等。而我們的“意識”中,對“中國品牌”只停留在“Made in China”,即便是中國制造,也會有中國品牌的身影,如BAT、美的、李寧、華為,以及我們玻璃行業中所公知的南玻、信義、金晶、耀華等。
在不久前的“一帶一路”會議上提出:中國品牌,中國制造,將會隨著“一帶一路”挺著腰桿“走出去”。這無疑成為國家對中國品牌、中國制造進行了“無形資產”的信用背書。
從上期文章《“另”眼看展會 ‘虛’與‘實’的糾結 》,講述了互聯網時代下,中國玻璃展在28年中的“自我革命”,中國玻璃展存在的現實意義與價值尺度。本文也將會從“虛”與“實”兩個方面講述中國玻璃的品牌與制造。
中國玻璃的“虛”
從2015年開始,中國大地上一股新的“改革開放”潮流席卷整個大江南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了每個跟隨時代的人口中的咋舌。
在玻璃行業中,接觸互聯網最早的實體企業,是某品牌玻璃生產企業,在13年左右就接觸到互聯網,自建電商平臺,以互聯網服務基礎導向,提效降繁,可用戶是“不買賬”的,如今依然在不溫不火的服務著自己的客戶群體。我們在看占據中國玻璃生產的1/4江山的沙河地區,也有一些玻璃行業互聯網B2B平臺,但無奈于沙河地區的經營模式以經銷商居多,且現金交易、不開票的模式,再加上當地品牌魚龍混雜,代理居多,雖依靠京津石龐大的市場需求,但無奈于當地的現狀,無法走出一家全國性甚至是區域性互聯網平臺。在回過頭來看華東區域的互聯網平臺,“雖叫好、但不叫座”這是追求市場占有率,高舉高打下的水土不服的壁壘。在去看華南的互聯網平臺,一股清流,有個“好爸爸”,似有虎龍之勢,雄居天下,但只有“好爸爸”,如若不討好“叔叔伯伯”,一樣不被待見。然而每個中國玻璃互聯網B2B平臺開拓者、先驅者,都是為了中國玻璃互聯網品牌“走出去”而不懈努力和堅持,為每一個從業者,也為玻弟自己點個贊。
中國玻璃的“實”
中國玻璃實體企業在國內有些知名度的企業將近1萬家,包括大型的原片企業、鍍膜企業、深加工企業,以及與之配套生產的機械設備企業等。一提到原片企業,我們不得不再次提及信義、南玻、臺玻、耀皮、金晶、旗濱、耀華、中玻、中建材(詞條“建材”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等國內知名企業,它們的確是撐起了中國玻璃品牌、中國制造的一面大旗。如今信義、旗濱先后布局東南亞市場,在馬拉西亞相繼建廠,為中國玻璃品牌“走出去”扣開了世界之門。
信義玻璃-馬來西亞工廠投產
旗濱玻璃-馬來西亞工廠簽約
我們回過頭來再去看鍍膜玻璃品牌,在如今Low-E節能玻璃市場以每年25%的速度在增長,如何去分一杯羹是一個大問題,也是這些擁有鍍膜線的鍍膜企業首要考慮的問題。據玻弟的市場不完全調研所知,鍍膜線的年產量占到滿負載運行的年產量的60%以上的企業幾乎沒有。市場是你的,設備是你的,錢也是你的,損耗也是你的,該如何管理和運營,恐怕你也不想一臺上億的設備在那“獨守空房”吧。
菲爾姆真空鍍膜(詞條“真空鍍膜”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線
我們再去看看那些深加工企業,在國內以中小型深加工企業為主,這也是一些中國玻璃互聯網平臺“吃準”的了,你沒有大的能力進行集約化采購、標準化服務、金融資產的支撐,“注定”你只能是中小型企業。但這些并不是中小型深加工企業真正關心的問題,而真正的痛點是什么?玻弟認為是“深加工企業品牌”的行業知名度,如若一個深加工企業沒有品牌,沒有廣泛的品牌知名度、工廠的信譽度,這一生就注定你就是“中小型深加工企業”。
國內某深加工企業鳥瞰圖
從中國品牌、中國制造,到中國玻璃的“虛”與“實”,中國玻璃能否拯救實體企業? 當潮水褪去,誰在裸泳,一看便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