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中國建筑面積約為500億平米,幕墻占比約為5%,每年新建幕墻約為9000萬平方米。若以每平方米3元的低收費標準、每年清潔一次的清潔頻率計算,國內的幕墻清洗市場規模約在75億元人民幣以上。為這30億平米玻璃幕墻提供機器清潔服務,會是個好生意么?

市場規模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建筑面積為500億平方米,其中幕墻占5%,每年新建幕墻達9000萬平方米。
若以每平方米3元的低收費標準、每年清潔一次的清潔頻率計算,國內的幕墻清洗市場規模約在75億元人民幣以上。若將可遷移的高空墻體粉刷的市場規模考慮在內,市場規模會在百億以上。
近年來,一二線城市政府紛紛以政府令的形式對高樓外立面清洗作了明確規定,對違反政令的物業會進行處罰,也使得市場付費能力大幅提升。總體來看,北京、南京、廣州等地的政府,基本要求玻璃幕墻至少每年清洗一次,遇到重大慶典或者國際性、全國性大型活動等特殊情況時,也會要求統一清洗。
北京:一年一次;
上海:一年2-4次;
廣州: 一年2-4次,重點維護區4次,一般維護區2次;
深圳:一年一次;
天津:一年兩次;
杭州:一年一次;
南京:一年一次,遇重大慶典或者舉辦國際性、全國性大型活動等特殊情況時統一清洗
為了驗證市場需求,我們也咨詢了北京泰康金融大廈(38層)的物業,對方表示大約每年清洗一次。我們在網上查詢了北京的外墻清潔服務公司對外報價,收費價格依據層高從3-5元/平米不等,非正規渠道價格可能會減半。若考慮少數物業可能會實際不遵循規定,少數物業可能會多次清潔,若以此計算,市場規模很可能會在75億左右。
市場痛點
這個有可能在百億規模的市場,卻一直主要依賴三種清潔方式:常見的蜘蛛人一人一繩一板一桶的常見方式;通過升降平臺、吊籃等工具承載清潔工清洗;樓頂吊索軌道系統將插窗機對準窗戶進行清潔。前兩種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第二種作業成本高;第三種初期投入高,還需要在建設時就將擦窗系統考慮在內,因此并不現實。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是”蜘蛛人“人工清洗。高空幕墻清潔行業的從業者被稱為“蜘蛛人”,屬于高空作業,是高風險的職業,屬于5類、6類人群,保費較高,很多“蜘蛛人”無保險,這意味著一旦發生意外,自身權益很難保證,清潔服務公司和物業可能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關于高空作業事故發生率,并沒有公開的數據。但有媒體報道,我國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高空作業事故發生,其中死亡率高達80%以上。隨著80后、90后成為勞動主力人群,作為高危行業,高空作業行業也將面臨招聘難題。來自58同城的數據顯示,在超高工作強度及工作危險性的雙重作用下,高危職業用工缺口逐年擴大利用機器取代人工已是大勢所趨。+
傳統人工清洗方式 圖片來源:門窗幕墻行業攝影大賽
高空玻璃幕墻清潔機器人的研發難點
不過要研發這樣一款可以替代人工的高空幕墻清潔機器人并不容易。從總體設計要求來看,需要滿足以下功能:
1、吸附功能
2、移動功能
3、越障功能
4、清洗功能
其中,移動功能、越障功能的實現難度都不低。移動功能的難點在于機器要能夠適應玻璃、金屬、粉墻等多種壁面材質、能夠在曲面等壁面行走、姿態控制。越障功能要求機器在移動的過程中,能夠跨越窗框等障礙物,有些還需要實現地面到壁面、壁面到壁面的轉化。曲面壁面行走依然是目前比較難解決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目前主要有兩種解決思路,一種是想辦法研發通用型的機器,一種是針對不同的材質研發不同的機器人。前者更適合于商用,后者技術上更容易實現。
其實關于高空幕墻清潔機器人,國外的研究早已有之,德國 Skywash、日本BE、德國SIRIUSC、美國Sky Washer都推出過不同的商用方案,但都未能大規模推廣開來。
國內清潔機器人研究起步較晚。相關資料顯示,自1988年以來,上海大學先后研制了玻璃窗清洗機器人和球形爬壁機器人,不過安全性不是很好。 哈爾濱工業大學也是國內壁面移動機器人研究較早的單位,在國家“863”智能機器人的支持下,但越障和面面轉換能力較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先后研制成功了WASHMAN、CLEANBOTⅠ、SKYCLEAN、“靈巧型擦窗機器人”、“吊籃式擦窗機器人”、 “藍天潔寶”等系列幕墻清洗機器人樣機,各方面性能有所提高。
但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這些產品并未能商業化。我們猜測,原因很可能是這些機器人產品的通用性、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并未能達到商業要求,中國人口紅利未消失使得機器自動化的優勢并不明顯,玻璃幕墻自愿清潔造成市場需求相對較小企業研發動力不足。
現階段,隨著一些核心零部件的技術成熟與性能提升,中國用工成本上升,政府將高空幕墻玻璃清潔工作納入政策管控范圍內,這個行業具有了一定的發展土壤。目前國內ispider、Placebot、R-Storm、Clear Go、歷途科技等也在做這方面的嘗試。幾家公司基本選擇了自研設備,與第三方清潔公司合作提供清潔服務,但目前還未有公開的商業落地案例。
這個理論上成立的市場,也依然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就如上文提到的,目前各公司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行業內還沒有成型的已經被驗證的產品形態,也缺少理論上更適用于商用的通用型產品形態;目前幾家公司均處于產品研發或者產品研發剛剛結束的階段,均未商用,產品的穩定性與可靠性有待驗證;幾家公司基本上采用了與第三方合作提供清潔服務的模式,從財務模型來看這是否是這類公司的最優商業模式,也有待驗證。另外,一個75億規模又區域性強的市場,若要出現大公司很可能需要橫向或者縱向業務拓展。36氪也從多位投資人處獲悉,一些VC從2015年就陸陸續續看過該領域的一些項目,但實際投資的并不多,多處于觀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