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背景:2014年以來,絕大多數的中小玻璃深加工企業都舉步維艱,玻璃深加工市場仍面臨嚴峻的考驗。市場總體份額就是那么大,優質訂單經常被實力雄厚的大型玻璃企業接走,而中小玻璃深加工企業因資金缺乏無法大量墊資而只能做一些尺寸不規整的小單子。且越是中小型企業,價格戰越激烈,導致市場越加混亂,經常出現以降低產品質量來實現低價銷售的現象,從而產生了惡性競爭。
從整個玻璃深加工企業區域分布及市場行情來看,中小玻璃深加工企業主要的“困局”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規模小。我國深加工玻璃企業主要分布于華南、華東、華北三個區域,與平板玻璃的產業布局一致。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涉及玻璃深加工的企業數量近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僅500多家。行業規模分化嚴重,企業良莠不齊,發展缺乏長遠規劃、技術上缺乏創新,經營上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無法形成規模優勢,浪費了寶貴的資源,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二是同質化導致市場競爭無序。平板玻璃行業的產能過剩,從總量分析是嚴重過剩,截止2016年底平板玻璃總產能11.6億重箱,實際產量7.7億重量箱,產能利用率不到67,產能過剩情況相當嚴重;從過剩性質分析屬于結構性過剩,一般建筑用普通浮法玻璃 嚴重過剩,而優質浮法玻璃比例僅為35,無法滿足高檔加工需要,部分品種還需要進口。
三是從產品結構不合理。國內平板玻璃產能存在嚴重失衡,中低檔玻璃產能嚴重供過于求,高科技含量的玻璃產品則相對短缺,難以滿足國內加工玻璃市場的需求。加工玻璃的情況與此類似。高端產品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品種有待豐富;市場發展無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因此玻璃深加工產業整合升級亟需加強。
從上述市場困境來看,做為中小玻璃深加工企業該如何破局,應該是整個行業層面深度思考的問題,從零畫一,而不單單把自己企業的命運置之行業隨波逐流或偏安一隅。古語道: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玻弟曾咨詢過多位玻璃行業專業人士及供應鏈專業學者,在中小玻璃深加工企業該如何”破局”問題層面上,玻弟給出如下建議。
一是嫁接“新”資源,抱團取暖。所謂的“新”資源是區別于“舊”資源而言,以往的工程訂單的獲取多有這些“舊”資源的灰色收入而存在,從而造成產品質量的下降、品牌口碑的缺失,無論怎樣的“粉飾”,終究難逃當今輿論的法典。而“新”資源的存在,并不是全部舍棄原有的“舊”資源,只是在其資源并重上選擇利于企業發展的資源而已,在抱團取暖上,形成品牌效益、產品溢價。
二是誠信經營,合理競爭。近幾年,大型的玻璃深加工企業及幕墻公司的破產、半破產數量的逐步上升,給整個行業的信心及期望值在逐步的降低。行業內不成文的規定“做工程,先問墊資”成為了“中標”的首選,這也逐步加重了深加工企業的資金流轉的負擔,對于新開工建設的深加工企業而言更是致命的打擊。而只有行業內價格的公開化、市場的合理有序競爭,才能減少或避免企業背負重額“債務”,及擔心施工方的資金鏈斷裂或跑路的風險。合理有效控制企業負債率,實現利潤的增長。
三是去金融杠桿化,回歸實業。在如今實體制造行業不景氣的狀況下,人們關注的不再是產品的品牌、質量,而是使整個實體產業進而輕質化運營,金融杠桿的逐步加劇,也同樣是造成玻璃深加工企業務虛不務實的很大原因。金融是一把雙刃劍,在經濟整體行業層面上以服務業為導向的時候,如若我們中小型玻璃深加工企業能夠堅定實業、回歸實業,必定會走出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