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臨夏民族大劇院是臨夏建筑文化的縮影,吸引著每個來到臨夏的人駐足,大劇院外型新穎別致,其風格融入了大量且濃郁的地域文化元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臨夏民族大劇院實景圖
臨夏民族大劇院坐落于甘肅省臨夏市規劃新城核心區域,用地面積52,3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07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建筑總高度46米,共四層,局部地下兩層。

臨夏民族大劇院實景圖
該建筑主體采用砼框架及鋼網殼結構,混凝土主體高42米,平面最大直徑88米,二層為建筑的主要樓層,包含觀眾廳、舞臺兩部分。舞臺高度達31.6米,觀眾廳由池座及樓座組成,共設坐席1041個,其中池座836個,樓座205個,大戲院總投資2.87億元,后壓縮為2.69億元。

臨夏民族大劇院實景圖
在建筑造型設計上極具伊斯蘭風情,采用識別力強的簡潔幾何球體,應業主強烈要求,造型需按照中東地區阿曼馬斯喀特清真寺的穹頂的比例形態及圖案紋理,但要把這樣一個精致而巨像的造型放大成一個直徑90米總高46米的公共建筑,無疑給設計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臨夏民族大劇院實景圖
而如何應用這樣一個極具名族特色的圖案紋理、形態比例又要避免巨像,是設計師面對的第一大難題。在這個傳統的軀殼里注入現代的設計手法,給當地人民留下一個極具民族特色又屬于當代的建筑作品變成了設計師的設計宗旨。

臨夏民族大劇院實景圖
再三考慮之下,設計師放棄了設計初期考慮的采用鋁板幕墻來實現阿曼馬斯喀特清真寺穹頂的紋理圖案這一“簡單粗暴”又昂貴的解決方案,通過不斷的努力最終實現了通過箱型截面鋼梁的相互焊接(詞條“焊接”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以“編織”出穹頂“紋理”的整體空間結構,與國家奧體中心“鳥巢”結構形式相似。殼體結構、幕墻結構以及幕墻紋理合三為一,節省了大量成本。

臨夏民族大劇院實景圖
這樣一來,內外通透富有力量感的殼體讓整個建筑外立面虛實變化成為可能,從建筑底部的“不透”到頂部的“全透”,加上外立面“雪山白”的選色,將原本巨像的穹頂造型抽象化。這樣既達到了建筑的整體效果更表現了重型鋼結構的雄渾魅力與不朽氣息,建筑和結構渾然一體,獨特、美觀,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充分體現了自然和諧之美。

臨夏民族大劇院實景圖
為保持穹頂高度的同時充分利用空間,將大劇院內部主體向上抬高一層。下部用來設置貴賓廳和大面積裝卸場地,滿足功能需要。其次,舞臺是整個劇場的核心,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品”字形舞臺。并擁有一個由兩部分組成面積為120平方米的樂池,可容納100人的交響樂隊。中心演出區域舞臺則擁有側車臺、15米見方的大型車臺、冰車臺、芭蕾舞臺、直徑為14米的行走式轉臺、五塊雙層電動升降舞臺等功能。這些功能舞臺通過電腦控制可以升降、旋轉和移動,能夠完成復雜的劇幕場景變換,充分滿足了音樂劇、歌劇、芭蕾、戲劇和綜合文藝演出的不同需要。

臨夏民族大劇院實景圖
大劇院在視線設計上,樓座最遠26米小于33米向下傾角20度,池座高點俯角小于35度,放映視角控制,池座、樓座看舞臺夾角控制,舞臺中心看觀眾席夾角大于80度,第一道面光橋光射臺面夾角50度等各個方面進行控制。在聲學設計上,設計雙層隔墻、隔音墊進行聲學隔離。

臨夏民族大劇院實景圖
空調通風系統均采用靜音操作設計。從而使本方案噪音控制的PNC值(理想噪音水平)達到15或更低。設計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建筑類型結合為一體——個音樂廳和一個有舞臺臺口的劇場。設計采用了特殊的管弦樂圍板。舉行管弦樂演出時,可以很方便地將它移出到適當位置,將舞臺部分分割,從而將兩個空間轉換成了一個空間。同時,升降樂池到舞臺的同一平面,在臺前形成一個平臺供樂隊演奏。

臨夏民族大劇院實景圖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國兩大回族自治州之一,位于黃河上游,這里總人口為215萬,穆斯林就占有114萬,該項目的建成使其在這片穆斯林聚居的土地上顯得格外耀眼,它不僅承載著臨夏人民對藝術的追求,也成為世界各地人讀懂臨夏的地標(詞條“地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