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前幾天,微博中出現了疑似陳鴻宇拍攝《與荒野》MV的現場照片。然而,泥妹子卻被九圖中的圖7所吸引。

微博@三藏書權發布的照片
一個人攤在地上,腦袋渾圓,四肢俱全,擺出“大”字。頭頂不遠處,還有一個被八卦陣簇擁的球與之遙相呼應。

微博@三藏書權發布的照片
攤開四肢的人體建筑,這一鮮明獨特的建筑造型似乎在極力傳達一種與眾不同的聲音。他要表達的是什么?他是由誰創造的?他是用來做什么的?頭頂為何會有八卦?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缺失?要想弄清這些,首先得知道,他究竟在哪里?我馬上問泥工,泥工看了一眼后,斬釘截鐵的說,
這指定在河北!
泥工如此肯定的原因,建議大家搜索“河北奇怪建筑”。
在微博、票圈、谷歌都詢問未果后,某位微信群中的朋友說在從秦皇島市區到阿那亞的路上見到過。居然真在河北。
如此醒目的肌理應該很容易在地圖上被識別出來,于是我展開肉眼搜索。然而,在秦皇島周邊的衛星圖上掃了一圈又一圈,除了感慨秦皇島的別墅真多之外一無所獲。

微博@三藏書權的逗比回復
最后,只能求助某度貼吧。很快,找到了答案。

某度貼吧@hymseo的回復
按照網友提供的建筑名稱,找到了中保綠都心樂園的企業官網,除了樂園介紹、旅游導覽,甚至還有關于建筑規劃的多媒體影片,顯得格外用心。
心樂園是中保綠都公司開發的養生親子文創園區,總面積約14200畝,地處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濱海新大道中段。
從效果圖中可以看到形似人體的建筑叫做人體館,位于樂園核心區,頭部上方的球形建筑是太極天文館,四周環繞的是八卦本草圖。人體館腳部硬地為腳丫廣場,頭部放射狀綠化景觀是發絲迷宮。園區內還有金木水火土五個主題館。

中保綠都心樂園總體效果圖
人體館內部空間更是與人體各部位對照及使用流線方面煞費苦心。大長腿作為交通走廊,分別連接出口和入口;左腳為身體測試闖關區;進入身體部分,肚子為五行養生餐廳,左手為各種居家養生教學,頂部凸起的屋頂天窗還對應了不同功能的按摩教學;經過胸部的骨二十四旬食養生小點,進入頭部的養生大會堂,再集中學習更多養生智慧。
接受完知識的洗禮后,登上右手Give Me Five觀景臺,可以俯瞰整個園區。最后,乘坐從口腔下來的食道到小腸大腸的意象滑梯,穿過各種經脈和穴點,來到右腳的養生產品販賣區,找到自己專屬的養生產品,參觀之旅堪稱完美。

中保綠都心樂園,剖透視圖

中保綠都心樂園,室內效果圖
為符合心樂園的激萌氣質,官網還配發了一張卡通導覽圖。導覽圖中的小人形象生動活潑,到了效果圖中顯得通透有余靈動不足,而實景圖中就只剩下了攤開的四肢,著實賣家秀與買家秀既視感。

中保綠都心樂園,卡通導覽圖

中保綠都心樂園,卡通導覽圖

中保綠都心樂園,效果圖

中保綠都心樂園,施工過程圖
這一富有特色的建筑讓我聯想到最早將生物直接轉化為建筑的實踐,這大概可追溯至法國建筑師雅克·勒克的一系列紙上建筑。

法國建筑師雅克·勒克(Jean-Jacques Lequeu, 1757-1826)及其所做的紙上建筑
當時,法國還籠罩在由皇家建筑學會所控制的古典主義美學的陰影中,橫空出世的勒克、布雷(Étienne-Louis Boullée, 1728-1799)以及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 1736-1806)的設計顯得格外驚世駭俗,因此,奧地利建筑史學家考夫曼將他們三位稱為“革命建筑師”。同時,許多歷史學家都將他們的設計看作現代建筑設計的起源。

奧地利建筑史學家考夫曼(Emil Kaufmann, 1891-1953)及其所著的《三位革命建筑師》(Three Revolutionary Architects, 1952)
現代建筑初期的這些革命建筑,似乎并未完全拋棄建筑應該傳遞信息的觀念。雖然附屬于建筑本體、用來表意的雕塑沒有了,但建筑本體卻化為一個更大的雕塑。在那個時代,這種技巧通常被稱為“會說話的建筑(Architecture Parlante)”。
而在建筑不斷抽象的過程中,用來表意的部分也從具象的建筑形體轉化到平面。例如,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 1920-1981)在其所著的《現代建筑設計思想的演變》中曾寫道,
勒杜對現代建筑最主要的貢獻就是他的建筑多少具有象征性的這個概念。對他來說,一座建筑的平面并不是從功能而來的某種結果,而是運用概念在設計中有意識地表現它的功能。例如,他設計的妓院平面,與其說是功能的,不如說是對男性的生殖崇拜。

勒杜設計的妓院平面(Maison de Plaisir, 1789)
中保綠都心樂園作為“躺著的人”,也成功地從“福祿壽”的具象形體表意轉化為抽象平面表意。如果不是航拍或拿出圖紙,僅從人視來看,你根本不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

中保綠都心樂園,人體館外景
至此,人體形象除了有站著的天子大酒店,還有躺著的心樂園(而且都在河北)。在荷蘭,還有一個坐著的人體博物館(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室內堪比驚悚片,膽小勿入)。

天子大酒店和人體博物館
具象的形式構成與抽象的平面功能在以上三個建筑中似乎都達到了某種統一。這種設計邏輯帶來了一個永恒的問題:形式和功能到底是什么關系?
在泥工看來,這只是形態生成的方式不同而已。形式追隨功能,可以是包豪斯校舍;功能追隨形式,還可以是文丘里歌頌的“鴨子”。

文丘里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 1972)中歌頌的“鴨子”(The Long Island Duck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