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某種程度上說,改造一棟舊樓比新建一座大樓難度更大,舊樓除了要考慮被改造的建筑本身,還需對周邊環境進行考量,被改造后的建筑擁有了新的外觀后,還要能恰如其分地融入周邊的環境。

上海靜安商樓實景圖
一棟設計工作室近期就完成了上海靜安寺附近一處建筑的更新,將一棟陳舊、擁擠的90年代舊式辦公樓——靜安商樓,轉化成了開放、交流、共享的新型辦公休閑社區(MORE華山),建筑本身雖然并非歷史建筑,但它被蔥郁的香樟樹和綿延的花園里弄住宅環繞,周圍平和而沉靜,看上去很有年代感。

上海靜安商樓同內部實景圖
建筑位于前法租界區域的邊界地帶。因為歷史風貌區附近嚴格的改造限制,因此從設計策略上設計師選擇不改變原有建筑高度、建筑輪廓和主體結構。面向華山路的一大片混凝土實墻是原建筑的至高點,并且被視為此建筑的辨識標志,因此它被保留了下來,并且成為了設計的起點。

上海靜安商樓實景圖
整個項目都由這面墻展開,借鑒幾何拓撲的一些技術,以關鍵部位的一些曲面變形重構了外墻面的形態關系。以局部帶動整體,緩和了原來生硬的建筑邊界,從而“柔化”整棟大樓的視覺觀感。這使得建筑面向周邊歷史街區的氣場更加柔和。

上海靜安商樓內部實景圖
立面的虛實層次也進一步豐富,既有高墻為實,半實半虛的豎向格柵(詞條“格柵”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提供西曬遮陽(詞條“遮陽”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從而獲得更均勻的辦公光線環境,兩者之間留出了透明的縫隙,這一縫隙對應著室內的中庭,將室外的陽光和樹影帶入室內。豐富的透氣層次感削弱了建筑的體積感,從而也減輕對周圍老房子的壓迫感。

上海靜安商樓實景圖
在室內,則大刀闊斧地使用減法。大家都知道,室內設計做加法很容易,做減法卻很難,克制的材質使用和簡潔的邊界突出了貫穿四層的中庭的空間感。這一中庭空間也如實映射了外部立面,制造了密切的內外關聯性。這使得整棟建筑有了一個面積雖小但名副其實的空間中心,陽光、空氣、人員、交流都圍繞此密切展開。

上海靜安商樓改造前實景圖
中庭作為空間中心,需要一個焦點。因此選擇讓樓梯扮演此角色,成為一個獨特的空間裝置。重新設計的樓梯逐層盤旋舞動,創造一個獨屬的中庭形象,吸引更多的人使用中庭,激勵交流的密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上海靜安商樓實景圖
總的說來,該項目從外立面徹底顛覆了原來的設計,讓一幢90年代的舊樓煥發了生機,白色的混凝土墻讓整棟建筑充滿了藝術感,成功的改造比新建一座大樓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