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line+團隊在2018年7月通過國際競賽獲得了錢塘江博物館的設計權,經過了歷時15個月的反復論證和設計深化,項目于2019年12月18日正式開工建設,土建部分預計將于2021年底完工。


大尺度的懸挑觀景臺

實施方案模型
01. 場域背景
錢塘江博物館的區位,兼具地理區位和歷史意義上的重要性與敏感性。一方面,場地處于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的南端起始點,杭州兩大母親水系——京杭大運河和錢塘江在此匯流。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流經富庶儒雅的錢塘古地,記錄繁華古都的滄桑沉浮和白墻粉黛的市井百態;錢塘江,古稱“浙江”,既是浙江省最大河流,也是浙江一省之名的由來,作為吳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俯瞰東南,縱覽古今。兩大水系文明交匯此地,是杭州“水”文化象征當之無愧的代表性坐標。

地形鳥瞰圖

螺旋上升的步道提供抬升的公共空間
另一方面,項目地處杭州城市CBD(詞條“CBD”由行業大百科提供)錢江新城一期與二期交接處,貼臨項目用地北側,以及大運河對岸,則是規劃中的江河匯城市綜合體,未來此處將成為杭州中心區域重要的城市商業和人居地標,此外,一江之隔即為2022杭州亞運會的主場館。杭州的過去、當下與未來在此交匯于一點。

區域位置與場所關系
02. 公共空間
“江河交匯之處,新舊更替的場合,面對一座城市的古往今來,跳出象征性和紀念碑的誘惑,以更直截了當的方式重塑人流,激發更多的行為可能,為城市公共生活的參與者提供開放、親切而富有參與感的場所,這即是我們的設計目標和追求所在。”主創建筑師朱培棟。

錢塘江畔杭州“水”文化的代表性坐標

中標方案模型
項目面臨著多重挑戰,一方面是廣受關注的城市區位,另一方面則是苛刻的規劃條件:3386㎡的基地面積,24米規劃限高,1.2萬平米的建設需求以及多樣化的陳展需求。面對項目的敏感性和復雜度,line+設計團隊選擇謹慎但積極地介入這一場地。

形體生成
設計首先將場館2/3的體量置于地下,以平衡展廳高度要求、規劃限高和建設規模之間的沖突。并結合錢塘江游步道和項目地形的高差,區分了觀展入口流線和服務入口流線。其次,在杭州兩大濱水公共空間——運河游步道和濱江步行道交匯處建設博物館這一公共屬性強烈的城市場所的行為,激發了line+建筑師進一步強化其公共屬性的想法。

江面與室內間的室外觀江廊道
為更積極地回應城市的訴求,line+提出“公共空間返還率”的概念,即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新型的全時段公共空間,博物館不僅是在白天運營時間發揮它的職能,晚上閉館之后,也能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有機組分和市民公共活動的重要載體,使其因時間和空間上的多重利用而衍生出更多的價值。

總平面圖
設計通過周邊場地步道的延展和建筑自身形體的處理,將或在此交匯的四股人流——博物館的觀展人群,江河匯商業客群,運河游步道人群、錢江新城江濱步道的公眾,通過盤旋而上如水漩般的公共步道,引導至24米標高處的博物館屋面,通過空間上的抬升和視野的延展,鼓勵人們探尋不同空間高度和維度上的視覺觀感與城市風景體驗。

剖面圖
面對有限的建設用地,設計通過博物館內、外兩組流線的組織,推導出盤旋交織下小上大的倒圓臺建筑形式,為底層留出充分公共空間和回旋場地的同時,也順勢在視覺上形成了如多股水流盤旋交織而上,建筑由水而生的識別性。

探尋人在不同空間高度上的觀感體驗
通過螺旋上升的步道,多股不同目的的人流將最終交匯在錢塘江博物館的屋頂,大尺度的懸挑觀景臺,則成為了城市的公共空間無限延展的一個象征,博物館的公共屬性也在此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登屋頂懸挑平臺,觀城市今昔交匯
03. 空間敘事
錢塘江博物館內外空間設計中暗含著獨特的敘事語言。建筑師以建筑手法構筑空間敘事的推進方式,組織參觀者游觀體驗,從而在有限的空間內完成對錢塘江所承載的歷史傳承的感受共鳴。

展廳流線
作為濱江步道與運河綠廊的交匯與延伸,建筑師在低于堤岸高度的場地上,以人流流向為節點,試圖對城市景觀做出指導性調整,以融合的態度將場地以草坡的形態自然抬升,形成連接江岸與建筑之間的新路徑。

內部空間剖透視

內部空間剖面模型
室外,交錯的建筑外部廊道構成螺旋上升的路徑,拾級而上進而體驗屋頂花園的全景觀江平臺;室內,在有限的用地和容積率要求下,部分展陳空間置于地下,展覽流線由地下一層盤旋攀升至三層屋頂,從錢塘江迂回的歷史及至可期的未來。

入口空間
博物館內部觀展與外部游覽的人流,在博物館休息停留,視線交匯的的瞬間,富有戲劇性的場景在此展開,觀者本身也與博物館一起成為錢塘江歷史沿革的記憶共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室內展廳
04. 立面語言
建筑造型中的螺旋廊道直接反映設計理念的真實邏輯,而立面語言則從錢塘江古海塘五縱五橫的模塊化筑塘法中得到啟示。

立面大樣模型

立面大樣模型
在當代數字技術的幫助下,以單元式鈦鋅板幕墻交錯“砌筑”,不同尺寸的外凸、內凹或平板的鈦鋅板單元幕墻環繞于建筑表面形成一系列立面肌理的變化,并在不同的光環境下呈現出波光粼粼有如水波般的圖像,這一形式亦恰好映射了王安石 “波者,水之皮也”的字意解讀。

表皮生成
line+通過立面、幕墻、燈光一體化的設計,對幕墻單元進行了深度的控制,通過單元與單元間的微小的錯動,在有效隱藏了夜景燈具的同時,形成了多層次的視覺肌理。

幕墻大樣模型
夜晚幕墻上泛起微波光影,在宏大的沿江尺度下,灑下柔靜的光輝,使之有機會成為錢塘江畔大運河口的全新城市公共坐標。

幕墻節點

表皮肌理

表皮肌理
05. 結語
作為杭州轉向“擁江發展”的橋頭堡,錢塘江博物館將以開放、共享、包容的姿態,賦予此地更豐富的場所精神。在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當代城市背景下,我們鼓勵博物館主動發聲:這里不僅是江河的地理匯聚點,也是不同人群和文化活動的空間匯聚點,更是錢塘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交匯之處。

螺旋上升的步道
項目信息
建筑師:gad · line+ studio
地址:錢江新城江河匯西南區塊,杭州市,浙江省,中國
建筑面積:11535.5平方米
主持建筑師/項目主創:朱培棟 / gad line+ studio
建筑設計及室內概念設計團隊:朱培棟、孫嘯宇、李彬淼、洪洋、張琦琪、杜夢穎
景觀概念設計 李上陽
設計單位:
建筑方案及擴初設計、室內及景觀概念方案:gad line+ studio
結構機電方案及擴初設計:浙江綠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業主:杭州錢江新城管委會、杭州錢塘江博物館
施工圖設計及EPC單位:浙江寶業建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