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很難想象,這世上有宇宙級房企燒錢也搞不定的項目。
6月的一個周末,廣州珠江新城花城匯人潮依舊。盡管是就餐時間,Foodom機器人餐廳的食客,卻寥寥無幾。
與開業時相比,來吃飯的人少了,門口的調酒機器人仍然只是擺設,迎賓機器人猶如《輻射》廢土里面的故障機器人,反復念著聽不懂的語言。按照計劃,這臺機器人本該為前來就餐的顧客指引座位,而不是站在門童的位置,一動不動。
這家餐廳是碧桂園機器人業務的試水。作為國內最大的房地產公司,創始人楊國強在兩年前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計劃5年投資800億人民幣。就像許家印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一樣,楊國強計劃打造機器人帝國的跨界決策,也曾吸引眾多關注。
按照計劃,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板塊將在建筑、廚藝和農業機器人等多個品類布局,成為上游的超級供應商與方案解決商。然而,直至今日,除了偶爾有產品亮相,大規模的產業破局仍未實現。
伴隨著高管的不斷更換,樓市環境轉變以及碧桂園降速,機器人業務在碧桂園的內部,已逐漸尷尬。
從內行、外行到無人統領
6月11日晚間,有消息傳出,碧桂園集團副總裁朱劍敏離職。兩天前的6月9日,碧桂園集團副總裁陳斌也曾傳出離職消息。對此,碧桂園方面回應稱,陳斌的確已經離職,而朱劍敏離職的時間,已經有一個月。
自2000年起,朱劍敏在新華社工作了十余年,隨后加入碧桂園,任集團副總裁兼新聞發言人,也正因此,朱劍敏是外界較為熟悉的一位副總裁。
業內有消息稱,在碧桂園工程事故風波后,2019年1月,碧桂園進行了一場集團高層人事大換防,朱劍敏原集團副總裁職責不變,改任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副總裁。同時,集團副總裁張志遠,不再分管甘肅、蘭碧、寧夏、青藏、新疆區域公司業務,調任博智林執行總裁。
由此,博智林的高管開始了走馬觀花一樣的變化。
事實上,早期的博智林有著極強的技術背景。博智林的第一任執行總裁沈崗,曾是全球機器人四大家的發那科機器人研究所機器人事業本部的技師長(總工程師)。資料顯示,沈崗20歲時留學日本,博士畢業后順利進入日本發那科,2014年回國后,沈崗在上海發那科擔任機器人事業部部長。2018年7月1日,沈崗正式入職碧桂園,主刀楊國強的800億機器人計劃。
然而,加盟還不到一年,沈崗就掛印而去。碧桂園的說法是,沈崗的去職基于個人及家庭原因,不屬于常規跳槽行為,和集團內部改革沒有關系。
沈崗離職后,博智林的具體業務由公司執行總裁周小天負責。這第二位領軍人,也是個技術型人才。
資料顯示,周小天博士畢業于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工程與制冷研究所,之后在德國博世西門子集團工作了13年。2008年,周小天加盟ST科龍,出任副總裁,負責旗下冰箱公司的產品生產、研發及整體運營工作。當年12月,周小天出任海信科龍總裁,并于2011年6月辭職,重回博世西門子集團。
周小天曾高調表示,自己放棄西門子終身制高管的職位加入博智林,是為了實現夢想。但對這份夢想的堅持,周小天甚至還不如沈崗,4個月后,2019年9月,周小天離開了碧桂園。
事實上,從周小天離職開始,博智林的“技術”光環就已不復存在。在隨后的時間里,除朱劍敏出身媒體和公關外,博智林的高管大多是地產業務崗出身,“外行領導內行”的說法,即使在公司內部,早已是不宣之秘。
疫情復工后不久,碧桂園又來了一次內部大調整。據悉,有34位高管被免去職務,也有38位高管得到新任命。其中,博智林機器人執行總裁張志遠,調任湖南區域總裁。
隨著朱劍敏的離職,博智林陷入了無人統領的狀態。
違背工業制造規律
事實上,在進軍機器人領域之初,楊國強一度非常重視這一業務,將機器人、農業等跨界業務和傳統的地產業務一起,并稱為集團的“三駕馬車”。
楊國強曾高調宣布,5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入至少800億元,將引進一萬名全球頂級的機器人專家和研究人員,打造機器人全產業鏈高地。
早期的博智林,的確展現出大開大合與財大氣粗。自成立之日起,博智林先后對接了15家高校和2家科研機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知名高校都在名單之列。同時,還與中科院、寧波市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機構達成了合作意向。
此外,2018年6月,博智林與長沙政府簽訂產城融合項目框架合作協議,計劃5年投資3000億元搭建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創新產業研發應用平臺;同年9月,宣布5年投入800億元建設順德機器人谷。
有別于許家印對新能源汽車的熱情始于“新恒大”的戰略構想,楊國強對機器人投下重注,顯得有些莫名其妙。
業內有觀點認為,由于碧桂園項目施工時屢屢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楊國強希望用建筑機器人代替建筑工人,這樣可以徹底解決人員傷亡引發的負面輿論。而博智林的其他項目,則為發展建筑機器人的附帶業務,比如餐飲機器人。
博智林的工作重心,在某種程度上佐證了這一觀點。資料顯示,目前博智林已研發出29款建筑機器人樣機進入工地測試。截至2019年12月,已遞交專利申請超過1500項,在研建筑機器人項目59個。
數據看似欣欣向榮,現實卻非如此。
盡管產品研發頗多,但在實際應用層面,建筑機器人卻未能大規模鋪開。一方面是工地條件與建筑機器人適用的場景不匹配,另一方面,研發制造需要積累與時間轉化,短期內很難實現。
援引某知名媒體的報道,一名碧桂園內部人士透露,不論是用于餐廳還是用于替代建筑工人,這兩類工業機器人目前都還處于研發階段,暫時沒有實現量產。這一群對高科技一竅不通的地產精英們,生硬地把地產行業的慣用思維,套用到做機器人上。“完全違背工業制造規律,沈崗最終只能選擇離職。”博智林內部人士表示。
如果說,博智林技術高層的出走源自對碧桂園的無聲抵制,那么博智林中層干部的換血,更多的是不堪其重。
有報道稱,只要有領導去博智林參觀,研發人員就必須去總部當“觀眾”。由于項目太多,再加上一些不切實際的安排,造成了博智林加班情況特別嚴重。“白天當觀眾,晚上加夜班。”大量的無意義工作和加班,導致中層干部流失。在天眼查上,就有網友評論博智林稱,“工作強度大”,“每天加班到12點”。
博智林的工作強度,甚至超過了部分互聯網公司。有自稱是博智林前員工的網友透露:“楊國強所謂的800億投資可能只有二三十億到了賬,但博智林的發展速度仍然像上了發條一樣,公司同時進行的機器人項目有好幾十個。”“做好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晚上12點下班的準備,一周工作7天,不是偶爾,是每天。”
據傳,楊國強要求博智林的一個機器人項目要在兩個月實現落地,工作的高壓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令人無法理解的是,直至今天,博智林的官方網站,還是一個“假”網站,用一張圖片做出了網站的示意圖,僅此而已。
隨著高層的缺失與樓市環境的變化,碧桂園機器人業務,仿佛也走入了死胡同。楊國強的機器人,還會有“活”過來的那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