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世道好輪回,時隔13年,藍光似乎又回到了“辟謠周期”。
視線回拉至2008年,一條“成都本土最大開發商藍光集團可能面臨破產”的消息在網上留言。不過該傳言很快被藍光戳破了,華西都市報的頭版上刊登了藍光的嚴正聲明,核心歸結為六個大字:
我們沒有破產!

2008年華西都市報版面截圖
彼時,在汶川大地震及金融危機的雙重沖擊下,整個成都樓市的日子都不好過。
而剛在2006-2007年瘋狂擴張了一輪的藍光,不僅遇到地震后的降價潮、退房潮,還面臨因激進的拿地策略導致資金鏈陷入險境的傳言。
在成都街頭走一走,能看見藍光“骨折價”售賣新盤的廣告。
這也是藍光第一次被“破產”的流言包圍,但隨著包下報紙頭條版面辟謠,以及多方聯合施救,藍光熬過危機。
一路披荊斬棘扛到了2009-2010年樓市反彈,藍光徹底復活,并在2011年迎來爆發,那一年,藍光14盤齊開,2.75億元資金挺進長三角拿地。
此后多年,順風順水,從西南到全國,從“四川藍光”到“中國藍光”,從高層到別墅,甚至文旅,從百億做到千億……
但福禍相依,秉承“快”字訣的藍光,實現了千億目標,然而瘋狂擴張的“后遺癥”也開始逐漸顯現。
13年一輪回,如今藍光似乎又要努力渡過難關了。
近日,有自媒體發文稱,融創正與藍光洽談部分收購事宜。

網絡截圖
謠言不止,但這一次,藍光沒有以包下報紙頭版方式辟謠,而是直接回應:
嚴重夸大,不實。
并順帶表明公司經營正常,銷售持續向好,一季度銷售回款創歷史新高,整體經營穩健。
01、藍朋友變“難朋友”
不過有意思的是,與“歷史新高”同步的,是利潤下滑、負債高企、大規模裁員、出售物業回籠資金“自救”等負面消息頻出。
4月12日,藍光發展發布2020年年報。年報顯示,企業實現凈利潤36.76億元,同比下降11.6%;實現歸母凈利潤33.02億元,同比下降4.53%;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29.97億元,同比下降10.7%。
2020年藍光發展的盈利能力,用“慘淡”二字來形容,并不為過,核心盈利指標均呈現下滑態勢。

藍光發展2020年度業績快報
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時,藍光發展的經營獲現能力也出現惡化。
2017-2020年,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75.54億元、4.62億元、38.33億元和-61.27億元。
躋身千億新兵陣營的藍光發展,顯然有點后勁不足。
公開數據顯示,近三年來,藍光發展的權益銷售金額占比分別為73.53%、70.46%及68.63%,下滑明顯,低于百強房企平均水平。
藍朋友,正在變成“難朋友”。
02、“失守”成都大本營
藍光業績增速下滑,一部分原因在于大本營成都市場同比大幅銳減,嚴重拖了后腿。
財報顯示,2020年藍光成都區域銷售金額153.92億元,同比下滑18.67%。
另外,根據易居發布的成都房企銷售排名顯示,2020年,藍光連成都的前十名都排不進去。

克爾瑞數據
在扎根發家的成都本土市場,藍光的“存在感”似乎越來越低。
事實上,從2018年開始,藍光就開始逐步削減在成都地區的投資力度,近年來的土儲布局明顯“下沉”至三四線城市,并且這些新增土地大多價格 " 高昂 ",其中不乏“地王”身影。

2020年以來,藍光發展拿地溢價率TOP15地塊
反觀成都,則平平無奇。波瀾不驚的局面中甚至透露出一絲寂寥。
成都市場在售住宅項目寥寥無幾,藍光最近兩年新開的住宅項目不超過5個。今年3月份新推的藍光未來項目,含精裝單價約2.2萬-2.7萬/㎡,目前還剩大量房源在售。

透明房產網數據
此前大肆渲染的藍光文旅產業同樣困難重重,位于都江堰的“水果俠星球”項目,仍處于暫停營業狀態,多個規劃中的項目都未完整落地。
顯然,失守成都“大本營”的藍光,也錯失了近幾年成都的房地產發展紅利。2020年大成都土地出讓金約1400億元,減去商業、遠郊用地,一二圈層核心區的住宅用地,根本不夠分。
生于成都卻“看空”成都的藍光,屬于“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果當初能重倉成都,何至于此?
業內普遍認為,這個局面的產生,一方面源于藍光自己經營戰略的失誤,另一方面則與其高管團隊頻繁流失有關。
最年輕的“房二代”接班,藍光曾經的“二把手”張巧龍、副總裁王萬峰、人力“一把手”孟宏偉相繼提出了離職。核心團隊的頻繁異動,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戰略的落地。
只能說,外因+內因,共同影響了藍光的命運。
03、踩入紅線“危險區”
戰略失衡下的快速擴張,步子邁得太快,當融資出現問題后,不得不尋求“接盤俠”,或者“賣子求生”。
為了“活下去”,藍光將自己旗下的物業上市公司藍光嘉寶服務64.62%的股份,轉讓給碧桂園旗下的碧桂園物業香港,交易對價48.46億元。
這場“大魚吃大魚”的交易是物業領域迄今為最大的一次收購,堪稱史詩級別。
著急賣資變現,可見藍光有多缺錢。
但為什么急著回流資金?
上述提及的業績增速下滑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三道紅線”壓頂。
截至2020年末,藍光發展總資產2582.64億元,總負債2118.68億元,凈資產463.96億元,資產負債率82.04%。
根據央行和住建部發布的限制開發商融資的三道紅線,其中包括了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大于70%。
顯而易見,藍光已經邁入了紅線危險區,這無疑掐住了藍光融資的咽喉。
要借錢,先還債。所以,在這個時候有地產界的并購大佬來敲門(詞條“門”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并不意外。
只是劇情到底怎么走,還是未知數。
寫在最后
藍光一路走來,花了30余年,很不容易。
1993年,楊鏗的“藍光大廈”正式開工,立于春熙路上一片高樓新瓦之間。隨后,藍光在四川越做越大,一度被公認為成都“一哥”。
如今“一哥”的地位早已不保,反而如同彰泰,福晟一般,陷入“一哥魔咒”,未來是保規模還是降杠桿,對于藍光而言,無疑仍是一道選擇題。
“一哥”難當,但這些“一哥”的經歷也給房企提了個醒:產品力、服務力才是房企的立根之本,盲目狂奔之后,后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