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截至目前,國務院已接連批復江蘇、廣東、山東、福建、湖南、安徽、江西、河北、山西、吉林、寧夏、海南、浙江、廣西、內蒙古、貴州、青海、黑龍江、四川、云南、甘肅、陜西、長江經濟帶等23地《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目前江西、廣東、山東、江蘇四省已正式印發《規劃》。

《規劃》是對各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
江西

《江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于2023年9月15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
2024年1月1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江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規劃范圍包括省域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江西省未來建設方向
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

鐵路、公路、機場體系布局:


落實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強化對外聯系通道建設。
加快縱向“京津冀—粵港澳”主軸貫通,推進京港臺高鐵昌九段建設,謀劃咸修吉(井)鐵路布局。推動橫向“長三角—成渝”主軸和滬昆通道擴容提質,共建贛鄂湘長江高等級航道,規劃布局常岳昌高鐵、武咸昌高鐵、長沙至南昌(九江)鐵路,構建南昌—武漢、南昌—長沙之間復合交通走廊。積極融入“長三角—粵港澳”主軸,戰略性布局“浙贛粵”通道,規劃預留景鷹瑞鐵路、贛廣高鐵、贛龍廈高鐵通道,實現江西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3小時交通圈。提升福銀、廈蓉通道服務水平,加快推進昌廈(福)高鐵、贛龍廈高鐵規劃實施。加強與東部沿海港口的疏港通道銜接組織,推進贛粵運河前期論證,開展浙贛運河前期研究,構建陸海直達低成本物流大通道。
優化省域綜合交通格局,構建以“滬昆”、“京港澳”為主軸的“六橫六縱”綜合運輸大通道。
建成橫向沿江、岳衢、滬昆、衡吉溫、韶贛廈、渝長廈通道,以及縱向京港澳、合福、福銀、蒙吉泉、阜鷹汕、咸井韶通道。形成南昌都市圈“二環九射”、贛州“一環七射”交通骨架網絡。引導交通基礎設施差異化布局,加強城鎮化發展區交通網絡提質增效,進一步優化交通與城鎮空間的協調布局。促進農產品主產區城鄉交通統籌布局,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控制重點生態功能區交通增量布局,加強交通項目生態化選線,支持既有設施改造升級。
保障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
銜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推進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等級航道、民用航空網絡建設,優化普速鐵路、國省道網絡布局,加快構建全省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到2035年,規劃鐵路總里程8000公里,高速鐵路總里程36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總里程10000公里以上,普通國省道總里程20000公里以上,高等級航道總里程約2000公里,實現鐵路網覆蓋全省90%以上縣(市、區),民用機場1小時交通圈覆蓋90%以上的縣(市、區),高速公路市市有繞城、縣縣雙高速,鄉鎮30分鐘上高速。
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交通體系。
建成現代交通物流體系,提供“結構優化、安全便捷、普惠城鄉”的綜合運輸服務,促進智慧交通全方位滲透,引導交通與魅力空間深度融合,打造“綠色交通”江西樣板。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省“123”交通出行圈①,融入全球“123”快貨物流圈②(①南昌都市圈、贛州都市區及其他城鎮群1小時通勤,南昌至省內其他設區市、設區市至轄區內縣城1小時通達;省內各設區市之間2小時通達;南昌至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②國內1天、周邊國家2天、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
構建“水陸空”三位一體國際運輸網絡。
培育以南昌為核心,贛州、九江、上饒為節點的四大門戶型樞紐城市,優化和擴大口岸功能,建設多方式協同的國際性交通樞紐港站體系。
做強區域航運中心。
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全面建成以九江港為核心的長江經濟帶區域性航運中心,大力提升“江海直達”航運功能,積極培育“近洋直航”國際航線,完善疏港通道布局,加強多式聯運體系建設。
做大航空運輸平臺。
依托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打造客貨并重的區域性復合型航空樞紐,完善國際航線網絡,加強九江廬山機場與南昌機場功能聯動;培育贛州黃金機場航空貨運功能,形成跨境電商試驗區重要支撐;積極爭取宜春、景德鎮、三清山、瑞金等機場口岸功能。
做優陸港跨境物流。
推進“一市一港”無水港布局,重點建設南昌向塘、贛州兩大中歐班列組織樞紐,支持上饒、宜春、新余、鷹潭、撫州等地申報綜合保稅區和預留發展空間,加強內陸港與沿海樞紐港口之間的鐵海聯運班列組織。
建設多層次協同的交通樞紐體系,提升對區域產業布局的支撐作用。
加強“一核三極多中心”樞紐城市建設,支持南昌都市圈發展國際性門戶樞紐,推進南昌—九江核心樞紐的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建設贛州、上饒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支持贛西(宜春、新余、萍鄉)培育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建設吉安、撫州、鷹潭、景德鎮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強綜合交通樞紐的一體化建設,提高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轉換能力。加強綜合貨運樞紐建設,推進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重點建設南昌“三型”國家物流樞紐和九江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推動贛州、鷹潭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物流樞紐與周邊區域產業功能空間的統籌規劃,促進集約布局、地上地下綜合開發,拓展樞紐的綜合服務功能。
推動基礎設施貫徹國防要求。
保障民用機場、港口、鐵路等大型交通設施和大型物流樞紐基地等落實軍民融合的空間需求。
水利設施規劃建設
構建“五河一湖匯長江,一環五帶聯百庫”的水網總體布局。
以國家骨干水網為依托,以長江、鄱陽湖、五河等自然河湖為基礎,建設環鄱陽湖水資源配置工程,構建贛西北、贛東北、撫河流域、贛南和吉泰盆地五大水資源配置帶,加強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調控作用,構建全省骨干水網體系,推進市縣水網建設,優化水網空間格局。
加強大江大河大湖防洪設施建設。
以長江干流江西段、鄱陽湖治理為重點,實施鄱湖安瀾百姓安居專項工程,推動江河堤防達標建設,暢通江河洪水通道,規劃建設現代防洪工程體系,實現“江湖兩利”。推進康山等4個國家級蓄滯洪區、泉港等省級蓄滯洪區建設,以符合防洪要求為前提加強范圍內國土空間用途管控,確保分蓄洪功能。

提升城鄉水源工程供水保障能力。
推進環鄱陽湖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重點跨區域、跨流域引調水工程建設,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強南昌都市圈、重點中心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推進江口、萬安水庫前期工作,研究論證鵝婆嶺等大型水庫,推動興江、大崗山、南茶、南溪、鐵鏡山、永濟、東源、流源等一批中型水庫,以及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萬安等已建水庫的供水配套設施建設。保障城鄉供水工程用地,全面推進縣城以上城市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實施環鄱陽湖水資源配置工程、引梅入瑞、井岡山調水工程等引調水工程,南昌、贛州、九江等重要城市供水體系應確保2處主水源與1處備用水源,其他城市應確保1處主水源與1處備用水源,到2035年全面完成所有城市的應急備用水源建設。
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與改造。
以鄱陽湖平原等5個農業生產集中區為重點,實施大坳、梅江、平江等大型灌區建設,推進吉泰盆地等大型灌區前期工作,推動贛撫平原、袁惠渠、潦河等18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繼續開展萬長、白鹿等一批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能源設施
加快轉變能源利用結構。
持續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落實國家碳達峰目標。加強支持水能、光伏、風電、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推動奉新等一批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以光電建筑一體化、農光互補等綜合利用電站為重點發展光伏發電,以高山風場為重點發展風電。推動瑞金電廠二期、豐城電廠三期、信豐電廠、新余電廠二期、神華九江二期、上高電廠、上饒電廠等支撐電源項目建設投產工作。按照國家統籌安排,做好彭澤等核電站廠址保護。規范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地熱能源項目開發建設管理,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用途管制要求,做好選址論證,降低生態環境影響。
推進電力輸送通道建設。
規劃建設南昌—武漢等納入國家規劃的特高壓輸電工程。加快推進江西第二回直流輸電通道納規建設,形成與國家大型能源基地互聯互通、華中各省融合互濟的特高壓骨干網架。預留保障各電壓等級的變電站站址用地和輸電通道空間。近期加快建設南昌—武漢特高壓工程及吉安東、高安、信玉、贛州東、云峰、鷹潭、撫州、信州、馬回嶺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
支持能源運輸儲備配套設施建設。
完善成品油管道運輸工程及配套設施,推進樟樹—萍鄉、贛州—龍南、贛州—瑞金成品油管道建設,進一步優化省內成品油管網布局。推進鐵路、公路、港口等重大煤炭運輸通道建設,根據省內煤電企業分布、浩吉鐵路及長江水運條件,布局一批煤炭儲備項目。支持推進川氣東送二線皖贛支干線等國家管網工程、省級天然氣管網和互聯互通工程建設,依托國家管網構建多節點、多環型雙向輸氣模式,穩妥推進“縣縣通氣”目標實現。完善天然氣儲配設施布局,重點推進湖口液化天然氣(LNG)儲配項目二期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樟樹鹽穴地下儲氣庫等天然氣儲備設施規劃建設。
都市圈

構建“東聯西引、南北暢通”多向開放格局,暢通出省交通大通道。
全面對接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與湖北、湖南共建長江中游城市群,積極聯動成渝雙城經濟圈、海西經濟區。建設南昌、贛州、九江、上饒等開放門戶,推動其他城市提升雙向開放水平,支持省際毗鄰地區基礎設施互通互聯和共建跨省合作產業平臺。
都市圈引領戰略。
做強做優南昌都市圈,增強南昌中心城市功能和區域輻射能力,深化昌九、昌撫一體化,加強對贛江新區發展支持,加快“1小時”交通圈建設。積極培育贛州省域副中心城市,提升九江、上饒、宜春等其他設區市集聚和綜合服務能力。支撐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推動縣城和小城鎮特色發展、優化布局。強化城鎮、產業沿主要交通通道集聚,切實提升開發區用地效益。
推動都市圈形成以南昌為中心的圈層式、網絡化城鎮空間格局。
推進南昌中心城區與南昌縣城、贛江新區的城鎮空間一體化規劃建設,建設都市圈中心城市,增強高端服務和科教創新功能。加快贛江新區、南昌空港新城、南昌向塘國際陸港新城、南昌高鐵東站新城、南昌未來科學城、九江九望新城等功能片區建設。
構建都市圈“一小時”交通圈。
規劃以南昌市為核心的“一環七射兩聯通”城際鐵路網。優先利用昌九城際鐵路、昌福鐵路、滬昆高鐵、昌贛高鐵、昌景黃高鐵開行城際列車。規劃預留以南昌市區為中心,放射布局的市域(郊)鐵路通道。
廣東省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
1月1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印發《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規劃》對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總體安排,是一定時期內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是編制省級相關專項規劃的基礎和市縣等下位國土空間規劃的基本依據。
《規劃》范圍涵蓋廣東陸域行政管轄范圍及省管轄海域范圍。
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展望至本世紀中葉。
未來建設方向
廣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
三橫:
1.沿海通道:自福建進入廣東,經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惠州、深圳、東莞、廣州、中山、江門、珠海、陽江、茂名、湛江,至廣西。
2.滬廣-西江通道:自福建進入廣東,經梅州、河源、廣州、佛山、肇慶、云浮,至廣西。
3.汕昆橫向通道:粵北生態發展區橫向通道,經河源、韶關、清遠,至廣西。
六縱:
1.京港澳通道:自湖南進入廣東,經韶關、清遠、廣州、東莞、深圳、佛山、江門、中山、珠海,至香港、澳門。
2.京深港通道:自江西進入廣東,經河源、惠州、東莞、深圳,至香港、澳門。
3.粵貴川通道:起自粵港澳大灣區,經珠海、中山、江門、廣州、佛山、肇慶,至廣西,連接成都。
4.粵湘渝通道:起自粵港澳大灣區,經珠海、中山、江門、廣州、佛山、清遠,至湖南,連接重慶。
5.二湛通道:自廣西進入廣東,經湛江,連接海南自由貿易港。
6.粵東北上通道:起自汕潮揭地區,經汕頭、潮州、揭陽、梅州,至江西。
兩聯:
1.汕尾北上通道:經汕尾、河源。
2.粵西北上通道:經湛江、茂名
水利基礎設施重點工程
1.水資源配置工程
依托東江、西江、北江、韓江、鑒江等主要河流,加快建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推進珠中江水資源一體化配置工程等項目前期論證,與東深供水工程一起,構建“五縱五橫”水資源配置骨干網。持續推進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工程、廣州市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潮州市引韓濟饒供水工程、韶關市南水水庫供水工程、深汕合作區引水工程、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深圳東江取水口上移工程、澳門珠海水資源保障工程、高州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粵東灌區等項目建設,加強湛江雷州半島、韶關南雄盆地等新建大型灌區前期論證等項目建設。
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明溪水庫、河源市九潭水庫、肇慶市西江大灣水庫、陽江市龍門水庫等大型水庫建設。
2.防洪提升工程
加快實施韓江高陂水利樞紐、西江干流治理、潖江蓄滯洪區、思賢滘與天河南華生態控導工程等流域防洪骨干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納入國家規劃的集雨面積超過3000平方千米的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及獨流入海河流治理項目建設任務。
推進大灣區堤防鞏固提升工程、東江干流治理工程、韓江干流治理工程、北江干流治理工程、鑒江干流治理工程等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建設,實施生態海堤建設工程,推進雷州半島海堤加固工程、惠州市白花河防洪排澇治理工程、漠陽江出海口綜合整治工程等區域防洪排澇工程。
開展省主要江河臨時蓄滯洪區、珠江三角洲河口整治工程等前期論證。
能源保障重點工程
1.電廠及配套工程
推動惠州、陸豐、廉江、嶺澳、臺山核電項目及配套送出線路工程建設,加快湛江、陽江、江門、珠海、惠州、汕尾、汕頭、揭陽、潮州等市海上風電場開發及配套送出線路工程建設,建設粵東和粵西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
加快陸豐甲湖灣電廠3、4號,華潤電力海豐電廠3、4號機組,國粵韶關綜合利用發電擴建項目,華能海門電廠5、6號機組,茂名博賀電廠3、4號機組,粵電惠來電廠5、6號機組,國能清遠電廠二期,華廈陽西電廠二期7、8號機組,湛江京信東海島電廠二期等納入國家電力發展規劃的支撐性調節性兜底保障清潔煤電項目及配套送出線路工程建設。
2.輸變電工程
建設廣州傍海(番南)、廣州南洲(海珠)、深圳中部、深圳皇崗、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佛山雄偉、云浮云城、陽江高新、東莞濱海(沙角)、肇慶德慶、韶關始興、韶關樂昌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實施珠西南外環配套線路工程、粵西網架優化工程(二期)、五邑-雄偉、穗東水鄉線路改造、獅洋-沙角電廠線路增容改造、楚庭第二電源通道500千伏線路工程、珠西南點對網送電通道改造、深汕至現代(皇崗)線路工程、穗東換流站網架完善工程、500千伏茂名至德慶線路工程、500千伏德慶至西江線路工程、粵東送深點對網通道線路。推進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直流工程及配套受端深圳、廣州、東莞、佛山落點交流配套輸變電工程。
3.油氣接收存儲及管網建設工程
穩步推進天然氣“縣縣通”工程,建設茂名-陽江、惠州-海豐干線、穗莞干線、珠中江干線、瓊粵天然氣管線等天然氣主干管網工程。推進潮州華瀛、惠州、粵東等LNG接收站新建擴建及外輸管道建設,建設華豐LNG儲配站(二程接卸)、閩粵經濟合作區LNG儲配站(二程接卸)、陽江LNG調峰儲備站(二程接卸)等。重點建設惠州-韶關成品油管線、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互聯互通工程、博賀新港-茂名石化原油成品油管道、粵閩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氣東輸三線閩粵支干線二期項目(廣東段)等項目建設。
能源儲備重點工程
積極推動廣州LNG應急調峰氣源站(二程接卸)、深圳天然氣儲備和調峰庫(二程接卸)、陽江LNG調峰儲氣庫(二程接卸)、潮州閩粵經濟合作區LNG儲配站(二程接卸)的建設。審慎推進粵西LNG接收站前期工作,為“十五五”及后續做好項目儲備。
建設茂名、惠州、揭陽、湛江等原油加工和儲備基地。
推動珠海國能煤炭儲運中心、湛江港、陽江港、國能臺山電廠等碼頭泊位及燃煤電廠儲煤設施建設。
建設云浮水源山、肇慶浪江、汕尾三江口、惠州中洞、河源岑田、梅州二期、陽江二期、茂名電白、韶關新豐、潮州青麻園等抽水蓄能電站及配套送出線路工程。
構建“一核兩極多支點”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
“一核”即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帶動作用,深化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廣州、深圳都市圈和珠中江一體化發展,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一流城市群,形成帶動全省發展的主動力源。
“兩極”即支持汕頭、湛江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撐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一體化發展,提升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發展能級,與珠三角沿海地區共同打造世界級沿海經濟帶。
“多支點”即增強汕尾、陽江的戰略支點功能,增強北部生態發展區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建設若干個重要發展支點,形成融灣發展、適度集聚、協調聯動的空間發展格局。
攜手港澳共建國際一流灣區
建設聯動發展的網絡化空間格局。
引導重點發展平臺、科技創新節點沿重要交通廊道集中布局,強化軸帶支撐作用。
完善高快速交通網絡建設,支持各功能節點差異化發展,促進跨界地區空間協調布局,強化都市圈核心區、都會區、外圍地區的聯動,形成組團式、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格局。
強化廣深“雙城”聯動的核心引擎功能。
推動廣州、深圳立足“雙區”建設全局謀劃國土空間布局,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放大核心引擎的輻射帶動和示范效應。
以高速鐵路、城際軌道、高速公路為依托,強化廣州、深圳兩市核心區之間的直聯直通,以城際地鐵、市域快線等中距離大運量軌道交通加強核心區與廣深發展軸帶上各功能節點之間互聯互通。
支持兩市協同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共同推動大灣區建成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集中資源打造“黃金內灣”。
統籌推進環珠江口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珠江口東西兩岸跨江跨海通道布局建設,促進相鄰城市軌道系統“多網融合”,形成環珠江口多層次的同城化交通廊道網絡。
建設協同一體的都市圈。
支持建設廣州強核心簇群式都市圈,強化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建設,加強廣州與肇慶、云浮、韶關等周邊城市協同發展。
支持建設多中心網絡化的深圳都市圈,強化深圳作為科創中心的引領作用,加強深莞惠跨界協同,強化深圳對汕尾、河源等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
支撐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
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暢通支撐“雙循環”的陸海大通道,加強區域協調聯動發展,促進“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
01、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
建設面向東南亞、歐洲、遠東地區的國際陸路大通道,加快推進川貴廣-港澳-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廣州國際港公鐵聯運樞紐、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廣州國際物流產業樞紐)、深圳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東莞(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東莞常平鐵路進出口貨物裝卸點建設,支持湛江參與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強化海鐵聯運效能,提升中歐班列運營水平。
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港口網絡體系建設,以鐵水聯運、江海聯運、江海直達等為重點,構建立足粵港澳、輻射亞太、面向全球的水上物流大通道。
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
強化資源要素支撐,積極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南沙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加強對廣東自貿試驗區的空間保障,積極爭取自貿試驗區擴區。
大力發展特色合作平臺,加快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和廣州穗港智造合作區、佛山順德粵港澳協同發展合作區、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以及東莞、中山、肇慶等地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的建設。
打造一批國際科創產業合作高地。
高水平建設國際合作產業園,重點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國際生物島、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廣東(湛江)奮勇東盟產業園、中以(東莞)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中德(中山)生物醫藥產業園、中韓(惠州)產業園、中歐(江門)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區建設,加強與日本、韓國、新加坡、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
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創新孵化中心、聯合實驗室或技術轉移中心。
搭建“讀懂中國”的人文交流平臺。
規劃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文體設施,推進會議會展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和提升改造,為各類國際交流活動和重大賽事場館建設做好空間預留和保障。
02、促進區域協調聯動發展
推進區域間融合發展、協同共享。
著眼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完善東聯閩浙沿海城市群、西接北部灣城市群、北通長江中游城市群、南銜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省際交通網絡,強化與國家重要城市群間的多通道布局,拓展與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等重要城市群及國內重要節點城市、物流樞紐的聯系,保障南部海洋經濟圈與內陸腹地交通網絡提升能級的用地用海需求,構建深度融合、協同共享的區域發展格局,提升廣東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戰略支點作用。
共同推動珠江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加強產業合作,加快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滇川高鐵經濟帶等建設,推進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兩灣”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廣西玉林)等省際平臺建設,支持沿海地區產業有序轉移,促進產業組團式承接和集群式發展。
加快建設干支銜接、區域成網、江海貫通的珠江黃金水道,推動珠江水運安全高效發展。
加強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合作。
發揮湛江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兩大國家戰略重要連接點和支撐點作用,支持湛江、茂名積極參與和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戰略聯動走廊。
加快推進瓊州海峽港航一體化,支持湛江聯動海南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攜手共建瓊州海峽經濟合作區。
推動與北部灣城市群協同發展。
支持湛江、茂名、陽江參與北部灣城市群建設,促進基礎設施共建、資源整合和產業協調發展。
推動湛江-北海粵桂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粵瓊(徐聞)特別合作區等建設。
加強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通聯系,推進南寧-湛江、賀州-連山、韶關-賀州、博白-高州、昭平-廣寧、北流-化州、玉林-信宜等跨省高速公路和南寧-玉林-深圳、柳州-梧州-廣州、合浦-湛江、岑溪-羅定、岑溪-茂名等跨省鐵路項目建設。
充分發揮湛江作為陸海聯動發展重要節點城市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樞紐的作用,完善“北拓南聯”通道網絡,帶動粵西地區全面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促進粵閩浙沿海城市群聯動發展。
充分發揮汕頭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重要連接點作用,支持汕潮揭和梅州積極參與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建設,合作發展海洋經濟,共建海洋經濟示范區。
依托廈深鐵路及沿海高鐵,推動汕潮揭地區與深圳、廈門及沿線沿海城市產業資源的梯次布局和高效配置,支持汕頭加快建設區域創新中心,充分利用深圳、廈門科技創新資源和優勢,引領帶動粵東地區協同發展。
加快推進漳汕鐵路規劃建設,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閩粵經濟合作區產業合作水平,推動重大項目優先落地,促進省際合作和區域聯動發展。
03、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
促進“一核一帶一區”協作聯動。
進一步發揮珠三角核心區輻射作用和示范效應,推動廣州、深圳與汕頭、湛江深度協作,形成“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構建形成以珠三角城市群為引領,城市群和都市圈融合發展,帶動全省城鄉互補、深度融合的空間格局。
充分發揮汕尾、陽江的戰略支點功能,推動東西兩翼與珠三角沿海地區產業銜接聯動、城市“串珠成鏈”,整合沿海地區港口物流、臨港工業等資源,實現沿海地區優勢互補、分工協作。
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資源型地區和老工業城市等加快振興發展,支持梅州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
加強“一核一帶一區”交通聯系。
強化沿海經濟帶大通道大樞紐建設,重點加強珠江口跨江通道及沿海地區高快速鐵路建設,完善北部生態發展區至沿海經濟帶運輸通道布局,保障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陸路2小時通達,粵東、粵西、粵北之間陸路3小時通達,支撐“一核一帶一區”多向對流發展,增強珠三角核心區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
進一步謀劃北部生態發展區東西向高快速鐵路通道布局,補齊北部地區橫向交通聯絡的短板,完善各市重點功能區的快速交通網絡建設,順暢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城際、市域、農村道路微循環,實現相鄰城市1小時互相通達主城區。
搭建產業協作和要素對流平臺。
鼓勵珠三角與東西兩翼、北部生態發展區合作共建產業平臺,重點支持韶關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河源深河產業共建示范區、梅州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云浮氫能和金屬(詞條“金屬”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智造產業基地、汕尾陸豐沿海新型能源和裝備制造產業帶等平臺建設。
推動東西兩翼企業在珠三角設置總部與研發中心,實現“逆向孵化”“逆向創新”。
04、加強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保障
強化對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物流網絡支撐。
圍繞產業空間布局,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和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及相關集疏運網絡建設,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
支持縣域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暢通區域間、城鄉間流通網絡,促進高效通達國內國際市場。
通知原文如下: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國土空間
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粵府〔2023〕105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自然資源廳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6日
(此文有刪減)
山東

《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
1月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發布關于印發《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本規劃范圍為山東省行政轄區內的全部國土空間,包括陸域國土和省管轄海域。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未來建設方向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貫徹落實《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加快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建設,統籌融合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網絡。
01、“四橫五縱沿黃達海”網絡化綜合運輸通道布局
“四橫”綜合運輸通道
1.魯北通道,起自東營,經濱州、濟南,至德州,橫貫全省北部,是環渤海地區重要通道。
2.濟青通道,起自青島,經濰坊、淄博、濟南,至聊城,是國家京藏走廊青島、濟南、石家莊、太原、銀川、西寧、拉薩路徑的組成部分,橫貫全省中部,東向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西向連通華北地區,并延伸至西部腹地,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軸。
3.魯中通道,起自青島,經濰坊、淄博、濟南、泰安,至聊城,是全省連接中原經濟區的重要通道,是晉中、西北地區重要的出海通道。
4.魯南通道,起自日照,經臨沂、棗莊、濟寧,至菏澤,橫貫全省南部,對外連接淮河生態經濟帶和中原經濟區,是連通黃河流域和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
五縱”綜合運輸通道
1.沿海通道,起自濱州,經東營、濰坊、煙臺、威海、青島,至日照,是國家京哈走廊沈陽經大連至青島支線、京津冀-長三角主軸天津港、上海港沿海海上路徑的組成部分,串聯海洋強省建設主陣地,是連接京津冀、長三角和東北地區的重要通道。
2.京滬輔助通道,起自濱州,經東營、濰坊、日照,至臨沂,是國家京津冀-長三角主軸北京、天津、濰坊、淮安、上海路徑的組成部分,是全省北連京津冀、南通長三角的重要通道。
3.濱臨通道,起自濱州,經淄博、萊蕪,至臨沂,縱貫全省中部,對外連接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是華北、華東沿海地區南北縱向的重要通道。
4.京滬通道,起自德州,經濟南、泰安、濟寧,至棗莊,是國家京津冀-長三角主軸北京、天津、滄州、濟南、蚌埠、上海路徑的組成部分,縱貫全省中西部,是與京津冀、長三角連通的主要通道。
5.京九通道,起自德州,經聊城、濟寧,至菏澤,是國家京津冀-粵港澳主軸北京、雄安、衡水、阜陽、九江、贛州、香港(澳門)路徑的組成部分,縱貫全省西部,連接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省西部地區連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沿黃達海”綜合運輸通道
沿黃達海通道,起自東營,經濱州、淄博、濟南、德州、聊城、泰安、濟寧,至菏澤,連通中原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02、“八縱六橫”高速(城際)鐵路網布局方案
八縱
縱一:青榮城際鐵路、青鹽鐵路、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萊陽至蓬萊鐵路
縱二:青島至平度至萊州鐵路、青島至日照至鹽城高鐵
縱三:京滬高鐵輔助通道天津至濰坊段、濰坊至宿遷段、日照至京滬高鐵輔助通道
縱四:濱州(東營)至淄博至萊蕪至臨沂鐵路、臨沂至連云港鐵路、淄博至東營鐵路、濟南至萊蕪高鐵
縱五:石濟客專、濟棗高鐵、棗莊至新沂(徐州)鐵路、濟南至京滬高鐵輔助通道聯絡線濟南至商河段
縱六:京滬高鐵、德州至滄州鐵路、京滬新技術展望鐵路
縱七:濟南至濟寧鐵路、濟寧至徐州鐵路、梁山至濟寧至商丘(徐州)鐵路
縱八:京雄商高鐵山東段、德州至聊城鐵路
六橫
橫一:濰煙高鐵、德州至商河鐵路、濟南至京滬高鐵輔助通道聯絡線商河至濱州段
橫二:濟青高鐵、濟鄭高鐵山東段、濰萊高鐵、萊西至榮成鐵路、萊榮高鐵海陽-煙臺方向聯絡線、黃臺聯絡線
橫三:膠濟客專、濟南(長清)至邢臺鐵路
橫四:青島至京滬輔助通道至萊蕪至泰安至聊城鐵路、聊城至邯鄲鐵路
橫五:魯南高鐵日照至臨沂至曲阜段、曲阜至菏澤至蘭考段、菏澤至新鄉鐵路
橫六:臨沂至棗莊、太原至菏澤至徐州鐵路
03、“十二縱八橫十一射”高速公路網布局方案
十二縱:煙臺-青島、煙臺-日照、新河-董家口、濰坊-日照、無棣-臨沭、沾化-臨沂、無棣-臺兒莊、慶云-棗莊、樂陵-臨沂、德州-棗莊、德州-單縣、德州-曹縣
八橫:威海-德州、青島-武城、青島-夏津、威海-曹縣、青島-聊城、董家口-梁山、日照-蘭考、日照-東明十一射:濟南-東營、濟南-高青、濟南-濰坊、濟南-泰安、濟南-微山、濟南-魚臺、濟南-曹縣、濟南-陽谷、濟南-冠縣、濟南-臨清、濟南-寧津
聯絡線:牟平-萊州、煙臺-海陽、蓬萊-海陽、龍口-青島、萊州-青島、濱州-東營-濰坊、濟南繞城二環線、高唐-臨清、臨清-濮陽、沂源-萊蕪、平邑-鄄城、蒙陰-邳州、泰安-新泰、濮陽-陽新、單縣-曹縣、菏澤-寶雞、微山聯絡線、臺兒莊聯絡線、桓臺聯絡線等
機場連接線:青島、日照等運輸機場連接線
港口連接線:濱州港、東營港、濰坊港、煙臺港、青島港、日照港等港口連接線
04、“5+5+5”國際綜合運輸通道建設5條陸路國際運輸通道
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尼印、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等5條陸路國際運輸通道。
5條海上國際運輸通道
完善日韓、跨太平洋至美洲、經東南亞至大洋洲、經東南亞和南亞跨印度洋至歐洲和非洲、跨北冰洋的冰上絲綢之路等5條海上國際運輸通道。
5大優勢空路航線組群
加密日韓、拓展歐美國際民航直航航線,探索開通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直達航線,打造日韓、東南亞、歐洲、美洲、澳洲5大優勢空路航線組群。
05、內河航道網布局方案國家高等級航道
一縱:京杭運河航道(含與小清河連通航道)
兩橫:小清河航道、新萬福河航道
地區性重要航道
徒駭河、黃河、漳衛新河(德州四女寺至大口河口段)、大清河、梁濟運河、鄆城新河、泉河航道、洙水河、老萬福河、白馬河航道
一般航道
四新河航道、東平湖銀山航道、東平湖老湖航道、鄆巨河航道、北大溜河、蔡河航道、湖西白馬河航道、西支河航道、復興河航道、王蘇白航道、劉樓河、西單-南陽航道、滕微航道、城郭河、薛微航道、微山島航道、伊家河航道、陶溝河、侯樓-濟鐵物流園航道、安濟河航道、東魚河北支航道、東魚河航道、勝利河航道、團結河航道、秦口河、挑河航道、支脈河航道、繡針河、魚清河航道、惠河航道、趙廟-夏鎮航道、洸府河航道、西泇河航道、沂河航道
06、沿海港口群項目
構建以青島港國際樞紐海港為龍頭,煙臺港、日照港為兩翼,威海港、濱州港、東營港、濰坊港為補充的山東半島“三主四輔”現代化世界級港口群,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
優化港口功能,合理布局沿海港口集裝箱、煤炭、原油、散糧、進口鐵礦石、郵輪、液化天然氣(LNG)、商品汽車、滾裝、鋁礬土等主要貨類運輸系統重要港址。
增強港口供給能力,加強新港區建設,加快老港區功能調整和升級改造。提升港口智慧綠色水平。
07、現代化機場群項目
重點提升完善濟南、青島、煙臺、臨沂機場的樞紐功能,推進濟南機場二期、膠東國際機場二期、煙臺機場二期、臨沂機場、日照機場、菏澤機場二期等擴建工程,實施濰坊、濟寧、威海機場遷建。
有序推進聊城、棗莊、淄博、濱州等新機場建設,研究布局泰安機場,按照國家部署開展德州機場前期研究。
加快通用機場建設,構建涵蓋醫療救護、應急救援、航空旅游、飛行培訓、農林作業、城市管理等功能的通用航空服務網絡。
08、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加快建設樞紐城市、樞紐港站,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系統,打造東北亞乃至“一帶一路”的綜合交通樞紐。
加快推進青島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努力培育濟南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加快建設和培育煙臺、濰坊、臨沂、菏澤等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積極建設10個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加快國際性、全國性樞紐港站建設,打造一批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港站。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01、山東省級水網總體格局
一軸三環:以黃河為主軸的引黃供水體系,依托南水北調、引黃濟青、膠東調水、黃水東調等重大引調水工程,在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膠東半島片形成三個環形調水格局,是全省水資源優化配置的主骨架。
七縱九橫:沂河、沭河、梁濟運河、泗河、濰河、彌河、大沽河等7條縱向骨干河道;漳衛河、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小清河、大汶河、洙趙新河、東魚河、韓莊運河等9條橫向骨干河道,是全省防洪排澇的主動脈。
兩湖多庫:南四湖、東平湖,峽山、岸堤、跋山等42座大型水庫(含新建),是全省防洪調度、水資源調配、水生態保護的主節點。
02、重大水利基礎設施水資源配置
重點水源:老嵐、官路、太平、雙堠、長會口、黃山等大型水庫,洪源、白云、銀麥等中小型水庫,留格、平暢河、母豬河、黃壘河、傅疃河等地下水庫。尼山、巖馬、王屋、楊家橫、杏林等大中型水庫增容,磚舍攔河閘等河道攔蓄工程。
重大引調水: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工程,沂沭河雨洪資源利用工程,南四湖水資源利用工程。
區域引調水工程:濟南市東部四庫連通、煙臺市水系連通、威海市河庫水系連通、臨沂市中心城區水系連通、德州市水系連通、棗莊市兩庫四河水系連通、菏澤市水系連通及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區域水網工程,黃河下游引黃涵閘改建工程。
重大調蓄工程:南四湖退圩還湖工程、東平湖清淤增容工程。

農業農村水利基礎設施
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新建劉家道口灌區等大中型灌區工程,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等。
現代能源項目
01、能源基地布局
穩步推進魯西國家煤炭基地建設,提升勝利油田、渤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清潔低碳生產水平,加強油氣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推動省內能源資源增儲穩產。
加快布局省外能源基地,積極參與海外資源采購。
統籌能源應急保障設施布局,圍繞能源消費中心、鐵路交通樞紐、主要中轉港口建設一批煤炭、油氣儲備基地及配套物流儲配園區。
支持日照、煙臺、東營、濱州等原油碼頭建設,青島港、煙臺港等沿海LNG接收站及配套儲罐和濟南、淄博、棗莊、泰安、濟寧、德州等內陸LNG儲配設施建設,保障全省能源安全。
02、新型能源體系
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因地制宜綜合利用海域、沿海灘涂地、廢棄坑塘水面、采煤沉陷區等發展光伏發電,重點打造魯西南采煤沉陷區及黃河故道、魯北鹽堿灘涂地等規模化風電光伏基地。
科學布局陸上風電,加快推進海上風電基地建設,推動“風光同場”海上清潔能源開發,打造千萬千瓦級深遠海海上風電基地。
在確保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在膠東半島有序發展核電,做好核電建設與丁字灣等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管控政策的銜接,推動自主先進核電堆型規模化發展,拓展供熱、海水淡化等綜合利用。
培育壯大氫能產業,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和低谷電力制氫試點示范。推動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大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力度,建設一批新型多元儲能基地。
支持新能源微電網、能源物聯網、“互聯網+智慧能源”等綜合能源示范項目建設,協調推進本地平衡、就近消納的分布式新能源發展。
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適度超前布局新一代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構建泛在鏈接、高效協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有序推進5G、6G等網絡建設,發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纖網絡,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部署,建設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
推進數據中心綠色高質量發展,打造“2+5+N”的全省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
加強中心云建設,布局新一代高性能計算設施和大數據處理平臺,建設濟南、青島國家E級超算中心。
建設濟南國家量子保密通信產業基地,推動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落戶青島、中國郵政國際交換局落戶濟寧。
依托濟南、青島、濰坊等市的物聯網產業基地,建設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推動“萬物互聯”。
加快建設國家級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優先在數字經濟園區、智慧化工園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網絡基礎設施。
實施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
加快建設時空信息、北斗定位導航服務等重要新型基礎設施。
綜合運用實景三維、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構建城鎮運行數據底圖。
基于“三區三線”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
01、主體功能分區
結合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優化方向,完善主體功能區布局。
農產品主產區縣(市、區)共52個,全部為國家級,主要位于魯北、魯西南、魯西北、膠萊、沂沭、淄濰等平原地區,是黃淮海平原國家農產品主產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的重要區域。
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市、區)共17個,其中國家級14個、省級3個,主要位于泰山、沂蒙山、昆崳山、黃河三角洲、南四湖等地區,是保障生態安全、維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重要區域。
城市化地區縣(市、區)共67個,其中國家級49個、省級18個,主要集中在濟南、青島都市圈的核心區域,設區市市轄區,以及膠濟、京滬等重要交通廊道和樞紐地區,是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源、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02、落實“一群兩心三圈”區域布局
加快構建“一群兩心三圈”區域布局,以濟南、青島為省域雙中心,以煙臺、臨沂等大城市為區域副中心,推動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城市群結構。

以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為統領,全面提升濟南、青島輻射帶動作用。
省市一體推動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成形起勢、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區。
支持青島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增強國際門戶樞紐功能,打造沿海現代化建設示范帶。
培育發展濟南、青島現代化都市圈,引領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一體發展,大力推動魯南經濟圈轉型跨越,促進三大經濟圈協同發展,形成功能互補、高效協作的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格局,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
03、構建“一群雙核、兩屏三帶、三區九田”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在全省范圍內構建“一群雙核、兩屏三帶、三區九田”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以濟南、青島為核心,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形成“一群雙核”城鎮空間布局。
筑牢魯中南山地丘陵、魯東低山丘陵生態屏障,保育沿黃、沿海、沿大運河生態帶,構筑以“兩屏三帶”為重點的生態安全格局。
建設萊州灣、威海、日照海域三大海洋漁業集中發展區,重點保護魯北、魯西北、魯西南、汶泗、湖東、沂沭、魯東南、膠萊、淄濰九大農田集中區,打造“三區九田”農業空間布局,持續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扛牢農業大省的責任。
通知原文如下: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7日
(此文有刪減)
江蘇省

《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
江蘇省政府正式發布《關于印發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蘇政發〔2023〕69號):
本規劃是對江蘇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本規劃范圍為全省陸地、內水和海域空間。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
未來建設方向
全省主要交通基礎設施項目
高速鐵路:滬渝蓉沿江高鐵上海經南京至合肥段、南通經蘇州嘉興至寧波鐵路(含如東延伸段)、滬通鐵路二期、上海經蘇州至湖州鐵路、新沂至淮安鐵路、新沂至合肥鐵路宿遷至泗縣段、濰坊至宿遷高速鐵路等。
城際鐵路:上海經蘇州無錫至常州城際鐵路、如東經南通蘇州至湖州城際鐵路、蘇州經淀山湖至上海城際鐵路、水鄉旅游線城際鐵路等。
市域(郊)鐵路:南京至句容鐵路西延線、南京至儀征線(含揚州延伸線)、南京至滁河線、南京至馬鞍山線、無錫至江陰線、蘇州經常熟至張家港線等。
普速鐵路:寧蕪鐵路擴能改造、新長鐵路擴能改造、徐菏鐵路、宿淮鐵路擴能改造等。
鐵路客運樞紐:南京北站綜合客運樞紐、蘇州南站綜合客運樞紐、南沿江城際鐵路金壇站綜合客運樞紐、北沿江高鐵南通站綜合客運樞紐、北沿江高鐵如皋西站(吳窯站)綜合客運樞紐、北沿江鐵路泰州南站綜合客運樞紐、鹽泰錫常宜鐵路泰興站綜合客運樞紐等。
高速公路:濟寧至合肥高速公路徐州至蘇皖省界段、揚州至樂清高速公路金壇至宜興段、揚州至樂清高速公路丹陽至金壇段、南京都市圈環線高速公路蘇皖省界至滬陜高速段、南京至鹽城高速公路、南京至常州高速公路等。
公路過江通道:崇海過江通道、潤揚第四過江通道、潤揚第二過江通道、靖澄過江通道等。
普通國省干線:104國道八卦洲樞紐至瓜埠樞紐段、104國道睢寧城區段、104國道溧陽段、204國道常熟北段、204國道鹽城市區段、206國道徐州賈汪段、233國道淮安繞城段、125省道興化段、226省道響水段、228省道張家港南段、256省道昆山北段、259省道無錫段、344省道新沂段等。
航道:南通港通州灣港區呂四作業區10萬噸級進港航道工程、鹽城港濱海港區20萬噸級航道工程、乍嘉蘇線航道整治工程、秦淮河航道整治二期工程、金寶航線淮安段航道整治工程、德勝河航道整治工程等。
碼頭:南京港龍潭港區擴容碼頭工程、張家港海進江LNG接收站項目(蘇州LNG儲備中心)碼頭工程、連云港港贛榆港區LNG接收站項目碼頭二期工程、鎮江港大港港區碼頭擴容工程等。
通航建筑物及樞紐工程:京杭運河淮安四線船閘工程、通海港區至通州灣港區疏港航道新江海河船閘工程、蕪申線下壩船閘一線船閘改造及配套工程等。
運輸機場:南通新機場、淮安漣水機場、揚州泰州機場等。
防波堤:南通港通州灣港區洋口作業區環港碼頭區防波堤工程、南通港通州灣港區洋口作業區金牛碼頭區防波堤工程、連云港港贛榆港區南防波堤工程、鹽城港射陽港區5萬噸級航道北導堤工程等。
注:具體項目以本規劃數據庫所列項目清單為準
全省主要水利基礎設施項目
防洪除澇工程: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近期工程、長江河口段(江蘇)整治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吳淞江(江蘇段)整治工程、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京杭大運河堤防加固工程、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新沂河治理工程、蘇北灌溉總渠治理工程、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工程、固城湖堤防建設工程、江蘇省海堤鞏固工程等。
水生態修復工程:霞客湖湖蕩水系連通與生態修復工程等。
水資源配置工程:江水東引完善東線工程(通榆河)、江水東引完善西線工程(三陽河-大三王河)、江海河-丁堡河整治工程、江海河接通工程、望虞河拓浚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后續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一期配套完善工程、江水東引完善水源工程(新通揚運河)等。
注:具體項目以本規劃數據庫所列項目清單為準。
構建“兩心三圈四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的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三區四帶”的生態屏障和“兩橫三縱”的城鎮化戰略格局,深化落實“1+3”重點功能區,以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帶圈集聚、腹地開敞”的空間開發保護思路,優化徐淮、里下河、沿海、沿江、寧鎮揚丘陵五大農業片區,構建“兩心三圈四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更大力度、更高質量推進南京都市圈建設。
提高南京城市能級,帶動周邊城市發展,打造開放包容、協同發展的跨區域都市圈典范。突出發展都市生態農業,重點建設一批現代都市農業園區。
引導蘇錫常都市圈深度融合、一體發展。
把握國內國外雙循環建設機遇,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接軌上海、聯系周邊、輻射長江以北的現代化都市圈。鼓勵農業空間適度規模集聚,促進特色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
“太湖丘陵生態綠心”。
率先推進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建設。明確城市、重點中心鎮和特色鎮為主體的城鎮發展空間。
“江淮湖群生態綠心”。
加大力度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建設。促進人口、產業向中心城市和縣城集聚,促進淮洪漣一體化發展,加強小城鎮和鄉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空間保障。
淮海經濟區。
著力提升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發展能級。推動徐州加快建設淮海經濟區經濟中心、創新創業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雙向開放高地。
構建揚子江綠色發展帶。
有序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著力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引導跨江融合發展。
加快形成沿海陸海統籌帶。
提升沿海港口服務能力,完善交通運輸大通道建設和港口集疏運設施,提升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培育壯大臨港新城,引導港產城融合聯動,推動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整合打造沿大運河文化魅力帶。
因地制宜規劃建設濱水綠地、綠道等。
努力建設陸橋東部聯動帶。
著力提升出海通道功能,提升國際貨運班列綜合運輸能力,進一步推動連云港海港、徐州陸港、淮安空港協同建設,完善沿線基礎設施建設。
深化“1+3”重點功能區建設
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深入合作。
鞏固江蘇“交匯點”開放先導地位,高質量推進新亞歐陸海聯運大通道建設。
持續推進連云港港、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等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建設。
高標準建設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蘇州、連云港三大片區。
加強徐州-連云港-淮安綜合性物流樞紐協同建設,共同打造雙向開放發展的現代物流“金三角”。
強化南京、徐州、連云港、南通等“一帶一路”重要城市和重要樞紐的支撐帶動作用,支持蘇州、無錫、常州建成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城市,支持其他地區建成特色合作基地。
共同促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加快“上海青浦-蘇州吳江-浙江嘉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
協同推進“一地六縣”長三角產業合作發展區建設。
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區域。
支持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
推進環太湖、淀山湖、沿海、長江口戰略協同區共建共治,加快崇啟海、嘉昆太、青吳嘉等培育協作示范區,支持崇明東平-南通海永-南通啟隆、嘉定安亭-青浦白鶴-蘇州花橋等跨省城鎮圈深度協同。支持南通滬蘇跨江融合試驗區建設。
支持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推進虹橋-昆山-太倉-相城-工業園區綜合功能走廊建設,促進蘇州北站與虹橋聯動建設國家級高鐵樞紐。高質量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沿滬寧產業創新帶。
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推動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長三角(東臺)康養基地、滬蘇產業聯動集聚區、鹽城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等跨省合作平臺建設,打造長三角飛地經濟示范區。加強重大交通設施、基礎設施協調,完善過江通道布局,深化長江口港航合作,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協調。
加快與浙江綠色創新協同,共建寧杭生態經濟帶。
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G60科創走廊形成的大三角為主,率先探索生態經濟發展新路徑,構建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適宜的高水平產業集聚區和科創走廊,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綠絲帶”;
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協調,合力推動蘇浙跨省高速鐵路建設,完善高速公路網絡銜接,協調京杭運河、長湖申線和乍嘉蘇線等航道的疏浚改造與等級提升,做好重大市政設施通道協調和線路預控。
強化與安徽跨界協同,共建跨省都市圈。
加快南京都市圈、淮海經濟區跨省協調,促進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溧陽-郎溪-廣德、浦口-和縣、江寧-馬鞍山、高淳-宣州等蘇皖跨界毗鄰地區聯動協同,共建跨省跨市毗鄰合作區,探索建立規劃管理、土地管理、重大項目管理、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一體化機制。
推進蘇皖跨省產業合作,支持共建園區、合作示范區等產業載體建設和產業空間互動。
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推進兩個“生態綠心”與安徽跨省協調,推動長江生態廊道、淮河-洪澤湖生態廊道建設,共抓長江經濟帶大保護,協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
加快推動高速鐵路的規劃建設,加強高速公路網絡進一步優化完善和擴容改造提升,協調重大電力設施跨省線路銜接和通道預控。
推進與山東、河南互聯互通,加速淮海經濟區崛起。
共同推進沛縣-微山縣微山湖湖西地區、豐縣-山東魚臺縣-金鄉縣-單縣等蘇魯跨界毗鄰地區空間協同,完善基礎設施對接。
加強環微山湖地區、大運河流域、東部沿海地區、南水北調輸水廊道、黃河流域地區等跨界水體和水利工程的環境共保、生態維護。
加強蘇魯沿海港口及臨港產業合作,推進以兩漢文化、孔子文化、紅色文化、西游文化、海濱風光、微山湖風光等區域旅游空間聯動發展。
加強跨省高速鐵路線路協調和共同建設,做好輸電線網、原油管道、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的協調銜接和合理預控。
通知如下:

省政府關于印發江蘇省
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蘇政發〔2023〕69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23年8月16日
(此文有刪減)
編者注:因微信文章篇幅所限,國務院對福建、湖南、安徽、河北、山西、吉林、寧夏、海南、廣西、內蒙古、貴州、青海、黑龍江等13地《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批復國務院批復同意!18省大批項目來了!必須嚴格執行
浙江

國務院關于《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3〕150號
浙江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于報請批準《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浙江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浙江省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交匯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者。《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努力將浙江打造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浙江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76.00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652.00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67萬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46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186.8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詞條“錨固”由行業大百科提供)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共同將長三角打造成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和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協調布局,加快海洋強省建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進更高起點更高層次對外開放。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主體功能定位,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集中保護和建設杭嘉湖平原等糧食主產區,在高度城鎮化地區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完善浙西南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布局,強化浙東沿海、舟山群島等特色漁業建設,形成綠色多元的特色農產品生產空間。系統推進環太湖流域、杭州灣、舟山群島等生態保護修復,嚴格實施錢塘江、甌江等重要水域岸線空間保護,加強水資源戰略儲備。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以杭州、寧波都市圈為重點,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支撐,構建多中心、網絡化、集約型、開放式、綠色化的區域一體空間布局,持續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打造城鄉生活圈,均衡布局公共服務設施,體現江南魚米之鄉、山水浙江的風采特色,打造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浙江樣板。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空間,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將寧波舟山港努力打造為世界一流強港。完善城市和區域災害風險防控設施布局,合理布局應急保障設施,健全綜合防災減災安全保障體系。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強化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加強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等世界遺產保護,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彰顯詩畫浙江的獨特魅力。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浙江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浙江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省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3年12月21日
(此件公開發布)
四川

國務院關于《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4〕9號
四川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于報請批準《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四川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四川省地處長江上游、西南內陸,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是支撐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地區。《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四川篇章。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四川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542.57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6306.88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4.85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270.0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堅持“川渝一盤棋”,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強化與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的協同發展,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主體功能定位,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落實長江流域農產品主產區建設要求,在成都平原、安寧河流域、四川盆地東部及低山丘陵加強耕地保護,更好扛起糧食、生豬、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責任,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落實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要求,提升長江、黃河上游的水源涵養能力,加大岷山—橫斷山脈、羌塘—三江源、秦巴山區、大小涼山、川滇森林、若爾蓋草原等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加強森林、草原和河湖濕地等保護修復,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遷徙廊道和候鳥遷飛通道。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科學統籌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湖泊的岸線資源,持續開展河湖濕地綜合治理。增強成都都市圈輻射引領作用,加快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同城化布局,推動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川西北以及攀西地區協同發展,分級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分區分類優化村莊布局,完善城鄉生活圈,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積極保障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高質量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新布局,優化完善創新資源布局,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強化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利用,科學統籌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提高能源礦產資源安全保障水平。加強洪澇、干旱、地震等自然災害防治,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區域布局,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強化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加強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溝、三星堆、大熊貓國家公園、古蜀道等自然和文化資源系統保護,加強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四川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四川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4年1月18日
(此件公開發布)
云南

國務院關于《云南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4〕10號
云南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于報請批準《云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云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云南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云南省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的重要通道和前沿,承擔著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的重大責任。《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將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云南篇章。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云南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857.00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5709.00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1.32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177.0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加強滇中城市群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部灣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等功能協調,促進云南省與其他沿長江省份的協調聯動,協同推進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西南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主體功能定位,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嚴格保護壩區耕地,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拓展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空間,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基地,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筑牢西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加強青藏高原東南緣、哀牢山—無量山、滇南邊境等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加強流域源頭、上中下游、干支流、岸線、周邊陸域等一體化系統保護修復。加強高黎貢山等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對重要物種重要棲息地、亞洲象等重要物種遷徙通道、候鳥遷飛和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等進行特殊保護。嚴格河湖水域空間管控,對高原湖泊實施保護治理,提升水源涵養功能,優化水資源配置,提升水資源戰略儲備能力。發揮滇中城市群核心帶動作用,完善昆明都市圈核心功能,推進昆明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曲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促進滇中城市群和滇東北、滇西地區協調發展,培育發展沿邊城鎮帶,整合建設河口、磨憨、瑞麗等若干沿邊產業園區,完善沿邊城鎮和口岸布局,提升產業人口集聚能力,優先保障科技創新、生產服務、先進制造等功能用地需求,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完善城鄉生活圈,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分類優化鄉村空間布局,支撐鄉村振興。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區域布局,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推進大型水電站和風光電基地等綠色電力開發。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強化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加強三江并流、麗江古城、紅河哈尼梯田等世界遺產以及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云南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云南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4年1月19日
(此件公開發布)
甘肅

國務院關于《甘肅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4〕15號
甘肅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于報請批準《甘肅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甘肅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甘肅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甘肅省地處祖國西北,是國家重要的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能源基地和“一帶一路”的戰略通道。《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甘肅篇章。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甘肅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703.00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6378.00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2.5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120.9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蘭州—西寧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協調聯動,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促進河西走廊城市帶可持續發展,強化甘肅在國家向西開放布局中的戰略通道地位,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主體功能定位,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穩定沿黃高效農業產業發展帶和河西灌溉農業區、隴東雨養農業區、中部旱作農業區、天水及隴南山地特色農業區的糧食生產能力,拓展多樣化食物生產空間。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強化黃河上游、長江上游、河西內陸河流域水源涵養保護,有序開展森林、草原、濕地、冰川、荒漠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加強河西走廊沙化荒漠化治理。嚴格河湖水域空間管控,加強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在祁連山山前沖洪積扇等地區增強地下水儲備能力。培育形成蘭州—白銀都市圈,加快酒泉、天水等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增強黃河沿岸、河西走廊和隴東南地區中心城市能級與集聚帶動能力,保障創造就業崗位的空間需求,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分區分類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加強空間形態和風貌管控。合理安排資源能源開發空間布局,加快河西走廊清潔能源、隴東能源化工等能源基地建設。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區域布局,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強化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加強萬里長城—嘉峪關、麥積山石窟、懸泉置遺址等世界文化遺產、紅色文化遺產以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甘肅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甘肅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4年1月22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陜西

國務院關于《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4〕18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于報請批準《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陜西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陜西省地處我國內陸腹地,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地區。《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陜西篇章。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陜西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326.00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3377.60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4.86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3倍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于40%;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107.0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深度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強關中平原城市群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及長江中游、中原、山西中部、蘭州—西寧等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重要對外開放通道,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主體功能定位,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完善差別化支持政策。以陜北長城沿線旱作區和黃土高原旱作區、關中灌區、漢中盆地為重點,拓展特色農產品生產空間,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健全秦嶺常態化長效化保護機制,筑牢秦嶺—大巴山、陜北黃土高原—長城沿線生態屏障,實施江河源頭、森林、河湖、濕地系統保護修復,加強珍稀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保護。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推進水土流失、荒漠化綜合治理,守護好黃河母親河。嚴格河湖水域空間管控,實施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強化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保護。積極培育西安都市圈,提升寶雞、渭南、漢中、榆林等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詞條“承載能力”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促進陜北、關中、陜南區域協調發展,分類優化鄉村空間布局,加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保護,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發揮區位、科教和能源資源優勢,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造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制造業基地。加強自然災害防治,優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區域布局,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強化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加強秦嶺、華山、黃帝陵、兵馬俑等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加強延安寶塔等紅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陜西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省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陜西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完成地方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發揮對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作用。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4年1月31日
(此件公開發布)
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

國務院關于《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
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批復
國函〔2024〕26號
自然資源部:
你部關于報請批準《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組織起草的《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國家級國土空間專項規劃,是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從長江經濟帶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完善流域資源配置,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健全國土空間管控引導機制,形成多種功能優勢互補的主體功能綜合布局,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二、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9974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49845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80.66萬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7.97萬平方千米以內;用水總量不超過國家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2783.5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地質災害、洪澇、森林防火等風險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歷史文化保護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動區域發展,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和綜合承載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京津冀、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重大戰略地區的協同聯動。
四、系統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布局。加強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優質農田保護,持續鞏固和不斷提高長江流域耕地面積在全國的比重,夯實國家糧倉基礎,拓展山地丘陵等特色農業空間,建設現代海洋牧場,提升農產品保障能力。推進江河源頭、重要山脈、森林草原、湖泊濕地、河口海灣等系統保護修復,將上下游、干支流、水上岸上、點源面源作為一個整體綜合治理,加強高黎貢山、滇池流域、赤水河流域、太湖流域等重點區域的空間管控引導,改善生態服務功能,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優化長江干支流生產岸線和生活岸線布局結構,嚴控新增工業岸線。探索實施地下水資源戰略儲備,加強長三角、江漢平原等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健全產業負面清單制度,推動云貴川渝、長江中游、長江三角洲優化人口、資源、產業合理配置,推動區域整體統籌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依托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打造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防災減災救災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國土空間韌性。弘揚長江文化,強化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整體保護和系統活化利用,健全跨行政區協同機制,將各類遺產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推動長江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區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是有關地方各級編制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依據,必須嚴格執行。要自覺接受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對不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用地用海、未批先建等違法違規行為要嚴肅查處。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涉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強化社會監督。將《規劃》確定的目標指標、重點任務等納入有關地方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加快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強化對水利、交通、能源、農業、信息、市政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軍事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林業草原等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作用,加強對跨省域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統籌協調,強化對交界地區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的傳導要求。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提高空間治理數字化水平。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4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