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2024年6月25日,廣州成功賣出了今年的第4宗住宅用地。
建筑面積約2.58萬平方米的荔灣鶴洞路,以南AF040134地塊被保利發展以約7億元的價格競得,溢價率8.5%。參與競拍的還有綠城中國和貝殼旗下的貝好家,綠城中國很少參加廣州的土地競拍,貝好家更是首次亮相。
今年3月份,貝好家現身北京土地拍賣市場,與36家房企競爭一幅住宅用地,雖然沒有成功拿地,但已引發業內諸多猜想。僅僅過去3個多月,該公司便南下廣州再次出手搶地,積極的態度可見一斑。
貝殼開始布局上游,參與土拍了。
貝殼開始往上游
房地產開發業務切入
從競拍過程來看,貝好家的出價還是比較謹慎的,整場只報了3次價,報出了第7輪的約6.75億元后便止步不前了。據了解,參加北京的土地拍賣后,貝殼曾表示報名拿地是試水。而對于荔灣鶴洞路以南AF040134地塊,貝好家似乎也是試水的成分居多。
地產圈并不關心貝好家有沒有拍到地,似乎更關心貝殼是否要做開發商了?
這意味著,作為國內最大的中介平臺,貝殼開始往上游房地產開發業務切入了。
貝殼憑借其在房產中介市場的大數據優勢,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試圖打破常規,從產品定位、客研、施工到營銷環節全面介入,力圖成為地產開發鏈條的隱形鏈主。根據公開資料,貝殼于2023年7月正式宣布開啟“一體三翼”戰略,新設貝好家事業線,涉足地產開發業務,將組建經紀、家裝、惠居、貝好家四條事業線。委任貝殼副董事長徐萬剛擔任貝好家的CEO,同時開始從各大房企“招兵買馬”。
從去年開始,貝殼在內部孵化了一個代號為“9號項目”的新業務。
據說,當時它挖來了不少有龍湖、萬科、金地、藍光發展等傳統房企背景的職業經理人,組建了開發業務團隊。
日前,貝殼公布了2023年財報。報告顯示,貝殼總交易額(GTV)為3.14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凈收入為778億元,同比增長28.2%;歸母凈利潤為58.90億元,扭虧為盈。
其中,傳統地產業務中,新房凈收入306億元,同比增長6.7%;存量房凈收入280億元,同比增長15.9%。
對比2023年地產的下行行情,可以說貝殼的業績還是比較亮麗的,收入和利潤雙增長,充足的現金流,為其向地產開發業務進軍奠定了資金基礎。
貝殼轉型做開發商的優勢
貝殼作為房產中介“老大哥”,轉型做開發商,它有什么優勢?
一是信息優勢。
開發商掌握新房的銷售數據,有專門的數據庫和供應商,可以出幾十頁的分析報告來輔助拿地和經營決策,但是在二手房領域,由于成交數據非常的零散和不系統,開發商可以說是知之甚少。
開發商的信息劣勢,正是貝殼的信息優勢。
貝殼做房產中介出身,又是市場占有率最大的房產中介經紀平臺,自然具備存量市場的信息優勢。
另外,貝殼在新房領域的信息優勢也很明顯。
貝殼和開發商合作的項目非常多,由于開發商降價往往優先通過中介渠道釋放,貝殼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合作競品項目的促銷政策細節(例如降價房源、降價幅度、降價方式、走量情況等)。
二是多賺地產開發環節的錢。
貝殼原來做中介,只能賺渠道帶客的錢,而且還不一定是獨家,費率還受到開發商的營銷費用預算約束,是純純的乙方,處處受制于人。
貝殼自己做的地產項目,定價自由控制,就可以賺多個環節的錢,例如市場研究咨詢費+營銷代理費用+渠道費用+開發環節利潤,實現“一魚多吃”的效果。
貝殼能否成功突圍?
長期來看,地產開發業務市場容量逐步減少,房價增值幅度有限,開發周轉率下滑,雖然地價下跌,但客戶少了,銷售速度變慢了,新進入者很難像以前那樣賺取超額利潤。
貝殼表示,貝好家的定位不是傳統房地產開發,而是數據驅動型住宅開發服務平臺,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利用AI算法挖掘出客戶需求,提前預測目標客戶意向的產品類型和價格預期,以此作為樓盤產品定位的重要參考,探索“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的新模式。
雖然參加了土地拍賣,但貝好家的目的不是像個開發商一樣,自己獨立操盤。“合作”是該公司多次強調的關鍵詞。根據公開信息,貝好家更傾向于打造一個集合了資金、土地、開發等要素的平臺,用互聯網的思維顛覆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模式。有消息稱,貝好家計劃攜手合作伙伴在2029年達成千億元級的銷售額。
對于地產項目,貝好家的參與模式比較靈活,可以同股同權,也可以只是財務投資。前者聚焦在4大一線城市及杭州、蘇州、南京、合肥、成都、西安,后者的投資范圍則擴大到20座重點城市。
就財務投資而言,貝好家在2023年已經與保利發展合作,投資了太原的中鐵置業·逸宸首府項目。
眼下看,貝殼做地產開發的邏輯,或許和華為造車、小米造車的邏輯相似,想要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產業,這種模式能否成功?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