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一段時間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中,推動新建住宅和公共
建筑節能成為今后兩年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點工作之一。
早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就提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而今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也再次提到鼓勵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與
公共建筑。建設部也指出對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要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似乎一切都在表明,節能省地型住宅與公共建筑正在慢慢走進我們的生活。
何為“節能省地型”住宅?它對我們普通百姓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走近建設部部長汪光燾。從汪光燾的履歷中不難發現,城鄉建設和他有著不解之緣。作為六十年代同濟大學城市建筑系的畢業生,不管是在地方工作還是在國家部委任職,城鄉建設一直是他工作的主要內容。
工作面寬,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這是人們對建設部工作特點的兩大評價。也正因為此,身為建設部部長的汪光燾深感責任重大。
記者:我們注意到,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后,“節能省地”似乎一下子就成為我國建筑行業的關鍵詞。為什么在這個時候,“節能省地”的概念彰顯出來了呢?
汪光燾:進入的新世紀,如何解決日益緊迫的人口、資源、環境與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資源,如何節約能源資源,提高使用效率,努力緩解能源資源短缺的矛盾,保護和改善環境,各國都根據自己的國情進行了不懈的研究與實踐。具體到我國,從目前的情況看,現在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不僅要注重單體建筑上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從區域來考慮能源資源消耗的總體效果,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創造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記者:目前建筑行業的能源資源消耗形勢怎樣?
汪光燾:我們的一個基本國情是人均資源相對貧乏,可是,我們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中,卻長期處于能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狀況。這些年城鄉建設用地持續擴張、土地使用的粗放狀況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了。目前我國城鄉現有建筑總面積400多億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還將新增建筑面積約300億平方米。目前這些建筑在使用過程中,其
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等方面消耗的能量已占全國總能耗的30%左右。既有建筑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單位
建筑能耗比同等氣候條件下先進國家高出2-3倍。此外,建筑用鋼高出10%-25%;每立方米
混凝土多耗水泥80公斤,衛生潔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5%。
記者:單從數字上看,形勢還是相當嚴峻的。
汪光燾:建筑節能是勢在必行的事。我們曾對17個省市的建筑節能情況進行過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在所調查的17個省市中,北方90%的
住宅建筑已按節能標準設計,但只有30.6%的建筑實現了
設計標準;中部僅19%按節能標準設計,其中14%得以實施;南部最差,只有11.2%的住宅建筑作了節能設計;在南北交接地區,節能設計占58%,而施工驗收后只有23%按設計完工。所以說,建筑節能不是某一個人的事,全社會的每一個從業者,不管是開發商、施工單位,還是監理單位,都應該負起社會責任,把建筑節能落到實處。
記者:怎么落實?
汪光燾:一方面要想法設法降低既有400億平方米建筑的能耗,一方面對新建筑嚴格執行
節能建筑標準。在今年7月1日新頒布的《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明確要求新建成的公共建筑相比老建筑的總能耗要減少50%。而建設主管部
門今后也將對不符合節能標準的建筑施工進行嚴肅處理。
記者:然而在開發商中也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為新型節能材料會增加成本。對企業來說,這筆錢屬于額外的付出。更重要的,他們認為對于節能材料的應用,目前的市場要求并不高。
汪光燾:建筑節能是法定要求,法定沒有任何條件,必須執行,不存在市場認可度。而新節能材料的價格成本上漲,是成本的應有內涵,不存在額外成本。這種價格成本導致不能很好地推進建筑節能的觀點并不令人信服。開發商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考慮從利潤空間里拿出一部分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當然,國家同時還要有經濟政策引導,各地政府都要積極推廣節能的新技術,鼓勵在節能方面領先的開發商,給他們以政策優惠和獎勵。畢竟,建筑節能是全社會的事。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