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江有機硅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
何永富得到一條確切消息:由該公司申報的“特種
有機硅密封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研究”課題,經層層篩選正式納入“863”高科技計劃項目。對于這“意料之外的成果”,處事低調的何總一反常規,在大飯店為參與選評的功臣們大擺慶功宴,好好犒勞一番。
這樣的成績不能不讓何永富意外。從基因組研究、克隆技術研究到納米技術的研究與應用,“863”計劃幾乎就是尖端科技研發的代名詞。由一家民營企業主持國家尖端科研的攻關項目,這在“863”計劃的歷史上極為罕見。
作為“隱蔽”行業的冠軍,“之江”向高等院校“借腦”,提高自身研發能力,是此役獲勝的關鍵。
杭州之江有機硅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當初“之江”靠五十萬元起家,發展的五六年間,始終以高科技為引領的航標:向高等科研院所“借腦”,引進世界先進的
生產線,參與國家
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范的制定……今年產值預計達6000萬元,成為
密封膠這個“隱蔽”行業的冠軍。
密封膠的高端產品——
有機硅密封膠近幾年需求量增大,但以美國“道康寧”為首的幾家跨國公司卻占領該類產品大半江山。去年下半年,“之江”將國內有機硅材料領域的一流專家學者招之麾下,強大的研發能力成為“之江”領跑國內有機硅密封膠行業的有力武器。
現在“之江”有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每年的技改投入約在4000萬。130多名員工中,科技人員的比例高達25%。即使是跑市場的人員,招進公司也必須是高分子、有機化工等相關專業的大學生。
今年申報的“863”計劃項目,淘汰率高達87%。“之江”與浙大攜手,擊敗清華、復旦等對手脫穎而出。
陶小樂碩士,3年前從浙江大學畢業,現為“之江”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全程參與此次“特種有機硅密封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研究”課題申報。據她介紹,公司對該項目的申報十分重視,從去年11月份就成立了以浙大材料化工學院院長鄭強教授為首的課題組,組員都是該領域的頂尖人物。為了增加勝算,剛開始課題主打“浙大”牌,以“之江”為輔。可考評專家認定該課題的產業研究主要在“之江”,所以須由“之江”為主,浙大就成了依托單位。
陶小樂說,“之江”的對手有300多家研發中心,其中不乏諸如清華、復旦之類的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當時參加評選時,一家幾十億資產的民企老總在會上揚言:“863”計劃志在必得。“可見競爭之激烈。”
據了解,今年申報的“863”計劃項目,淘汰率高達87%。直到今年7月中旬的最后一輪考評,“之江”的課題脫穎而出,成為國家科技部在特種
功能材料技術領域正式立項的39個項目之一,此項目也成為浙江省在該領域申報“863”計劃項目中僅存的碩果。課題獲120萬元項目資助,一旦研發成功,每年將至少帶來上億元的產值。
“特種有機硅密封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研究”課題納入國家“863”計劃,給“之江”帶來的是120萬元的項目資助,這對總預算為400萬元的項目來說,資金還遠遠不夠。但何永富說,這仍然是一筆合算的“生意”:前期投入雖然比較大,但等項目研發成功投產后,每年將至少為“之江”帶來上億元的產值。
何為“863”計劃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家給中共中央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的高技術的建議。這封信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經過廣泛、全面和極為嚴格的科學和技術論證后,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綱要》。從此,中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綱要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選擇了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
新材料7個高技術領域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