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節能和環保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出發,
建筑節能的關鍵又在于提高能量效率。無論是制訂建筑節能標準還是從事具體工程項目的設計,要把提高能量效率作為建筑節能的著眼點。
關鍵詞: 建筑節能 能耗量
一、從抑制需求到提高能效
對建筑節能的認識從單純的抑制需求、“不用能即節能”,發展成為提高能量利用率,滿足從們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適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兩次中東戰爭,導致石油輸出國對美國、日本等國家實行石油禁運,使發達國家經歷了嚴重的石油危機。
80年代初開始,美國人發現,70年代的限制建筑用能的政策帶來一系列后遺癥、建筑病綜合癥、室內空氣品質等問題突顯出來。
進入90年代,全球溫暖化問題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斜線稱為服務曲線。很明顯。需求越大,提供的服務越多,能耗量也就越大。而斜線的斜率的倒數,就是能量轉換效率。唯一的辦法就是減小服務曲線的斜率,即提高能量利用率。
能耗量叫做“固有(Standby)”能耗。它主要由三部分能耗構成:(1)
設備“大馬拉小車”(2)建筑或設備的“跑冒滴漏”和冷
熱損失;(3)某些設備(例如電腦或電梯)在“待機”即非運行狀態下的耗能。這一部分的耗能屬無謂的耗能,是需要盡量減少或消除的。
人類對于建筑的需求,經歷了從掩蔽--舒適建筑---健康建筑---
綠色建筑這樣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低能耗甚至無能耗的階段,第二和第三階段是高耗能的階段,第四階段則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和未利用能源(Unused Energy)。
二、建立終端節能優先的觀念
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即將有限的資金投入能耗終端(需求端)的節能,其所生產的效益要遠高于投資能耗生產的效益。
DSM技術從1993年開始陸續介紹到國內,至今DSM的思想還未被普遍接受,表現在:第一,很多房地產投資商寧可花巨資在設施的豪華上,卻不愿為建筑節能措施多花一分錢;第二,認為能源建筑是政府業績的投資環境的標志之一,而建筑節能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事情,造成“一手硬,一手軟”;第三,某些部
門不愿意將DSM取得的效益讓利于民,甚至實行壟斷經營,“武大郎開店”。蓄冰空調技術是最典型的例子。
DSM的關鍵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在建筑節能領域的政府行為主要有:
1.理順能源價格,使價格能真正反映能源生產的長期邊際成本。從價格政策上實行對建筑節能項目的補貼。
2.加強建筑節能化的標準建設。
3.積極開展建筑節能的科學研究。
4.制定促使能源供應部門和用戶共同關心建筑節能的政策。
5.政府設立建筑節能專項基金,為建筑節能項目提供優惠貸款。
6.采用多種措施鼓勵用戶使用節能設備。
7.政府還可采用一系列的措施鼓勵
節能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
三、氣候變化與建筑節能
20世紀的最后10年,全世界政治家和學者討論得最熱烈的話題之一便是地球溫暖化和氣候變化。
為了拯救人類的家園,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
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大會經過艱苦的談判,終于在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議定書確定了各締約約方到2010年所承擔的包括二
氧化碳在內的門種溫室氣體的減排量。
盡管中國沒有承擔減排溫室氣體的義務,但作為占地球村居民總數1/5的大國,保護人類家園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建筑節能具有保護地球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更高層次意義。日本學者提出所謂“壽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量評價指標(LCCO2)”。以建筑物壽命周期內所有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來衡量其對地球環境造成的負荷。它主要指在建筑設備的壽命周期內,使用機器設備、消耗材料和能源所排放出的溫室效應氣體,如CO2、CFCS、NOX和CH4等,包括從設備、材料的原材料和能源的開采運輸、加工制作、安裝、運行直至最終解體全過程中的排放量。
可見,LCCO2既可用來評價建筑物對環境的影響,又可用來評價建筑物的能耗特性。它也標志著建筑節能觀念的更新,以及建筑節能與保護地球環境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所謂“綠色建筑”,應當是LCCO2盡可能低、能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親近自然和有益健康的建筑。
四、結論
節能和環保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出發,建筑節能的關鍵又在于提高能量效率。無論是制訂建筑節能標準還是從事具體工程項目的設計,都就把提高能量效率作為建筑節能的著眼點。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