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遏制中國鋼鐵產品對美出口
與銅版紙相比,鋼鐵是美國貿易救濟對象中最突出的一個。美國鋼鐵行業在國會擁有極強的游說能力,使得美國60%左右的貿易救濟案件涉及到鋼鐵行業。此次美國商務部做出的終裁,被業內人士看做是“投石問路”,如果將這次裁定作為今后反補貼案件的判例,那么無疑給中國產品對美出口戴上了枷鎖。
反傾銷、反補貼專家余盛興告訴記者,盡管美國是對銅版紙進行反補貼制裁,但針對鋼鐵行業的趨勢很明顯。其做出這樣裁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遏制中國鋼鐵產品對美出口。
據了解,僅今年5~8月,美國就對四種中國產品進行“雙反”調查,
其中兩項為鋼鐵產品。這也可能導致其他WTO成員國效仿美國,對中國鋼鐵產品征收反補貼稅。目前,反補貼的聲音已在歐洲響起,
意大利鋼協日前就公開抱怨中國鋼鐵行業得到了政府的補貼。歐洲鋼鐵工業聯盟10月29日已向歐盟執行機構提交了兩項申訴,其中一項申訴主要針對來自中國、韓國的
冷軋不銹鋼板,另一項申訴針對的是中國熱浸
金屬鍍層
鋼材。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2007年6月份預計調整出口退稅且反征關稅的影響,很多中國鋼鐵企業都趕在上半年出貨,并已完成了2007年大部分的出口額度,因此國際市場的貿易保護力量尚沒有對中國鋼鐵行業產生太大的影響。
對中國鋼鐵產業“補貼”調查難言公正
7月30日,即在中美的三次鋼鐵對話的前一天,美國鋼鐵協會、美國鋼鐵制造協會等組織突然發布了一份名為《鋼鐵補貼———關于中國政府對其鋼鐵產業進行補貼的調查》的報告(以下簡稱《調查》)。在《調查》中,列舉了中國政府10年間對鋼鐵行業給予了10項補貼,共計約520億美元。由于報告是在對話前一天拋出,使中方代表缺少足夠的準備時間。業內人士認為,美方的做法實際上是為其在中美對話中漫天要價做準備,同時在國際社會給中國鋼鐵業施加輿論壓力。“美方很擅長利用輿論,由于他們散播的觀點已經先入為主,美方在國際輿論中占據了優勢。”蘭格鋼鐵信息總監徐向春說。
據悉,《調查》中的部分數字屬于中國鋼鐵企業的機密數據,美國鋼鐵協會要想掌握這些數字必須要有企業內部人士予以配合。由于《調查》無法保證數字的準確性,判斷其列出的補貼項目是否為補貼尚需研究。
例如,“股權轉換”和“股本金注入”在這份《調查》中被認為是最大的一項補貼,約141億美元。徐向春認為,中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中國政府實際上是努力將企業推向市場。但由于中國鋼鐵行業集中度偏低,而產業整合又是大勢所趨,中國政府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才會采取一些措施對企業進行引導。這是經濟轉型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階段,不應該被看做是補貼。
其次是“優惠貸款”,約139.9億美元。這項補貼最后的落腳點是中國的金融體制。美國商務部認為,中國政府對銀行業的不同程度干預造成貸款利率的扭曲,企業從銀行貸款構成補貼。為此,美國商務部根據世界銀行界定的與中國處在同樣發展水平(中低收入國家)的37個所謂市場經濟國家的平均利率確定基準利率。以2005年為例,根據上述方法計算得出的短期借款基準利率為13.147%,美國商務部即根據應訴企業實際貸款利率的差額計算企業享受的補貼幅度,同時根據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計算長期貸款利率。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型材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