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資源短缺、能源瓶頸、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節能越來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根據資料,
建筑能耗占我國能耗的1/3,是名副其實的“大戶”。因此,各界對于加強
建筑節能的呼聲顯得尤為強烈。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國家主管建設領域的政府部
門——建設部,毫無疑問就要擔負起建筑節能指導者和推進者的責任。幾年來,建設部對建筑節能工作越來越重視,也不斷出臺各種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績。
為讓社會各界更好、更及時地了解建筑節能工作的最新進展和方向,前不久,建設部舉行了一場“貫徹節約能源法,推動建筑節能和
綠色建筑”新聞記者見面會。在會上,有關負責人就最新出臺的政策進行解讀,對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思路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還就當前較受關注的一些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記者:國務院最近提出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中談到,要在今明兩年啟動北方采暖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建設部對此出臺了哪些具體政策?
有關負責人:我國目前北方采暖地區集中供熱面積20多億平方米,采暖能耗占當地全社會能耗的20%以上,是建筑能耗的最大組成部分。而按照《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我們今明兩年啟動的北方采暖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面積將達到1.5億平方米。
之所以沒有“一步到位”,是因為我們研究發現,北方采暖地區建筑結構形式復雜、采暖系統形式各異,能耗水平參差不齊,節能改造任務量大,所需的投入資金多等因素的制約,不可能再短時期內完成全部改造。我們先通過1.5億平方米節能改造的示范性工作,建立適應不同地區實際的供熱新體制和節能改造模式,形成相關技術支撐體系、政策保證制度、激勵機制、考核評價體系,將來在全國范圍推廣擴散。
目前,建設部已將1.5億平方米的節能改造任務分解到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由省級政府再分解到各市,由市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和實施節能改造。此外,我們還正在會同財政部起草關于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的《實施意見》、《實施方案》和《資金管理辦法》,通過獎勵加考核的機制對開展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的地區給予經濟上的激勵,落實好這項任務。
記者:據了解,國家對“十一五”期間建筑節能的目標是節約1.1億噸標準煤,而其中新建建筑節能的目標是要實現節能7000萬噸標準煤。那么請問,為了完成這樣的目標,建設部對進一步加強新建建筑節能有何種措施?
有關負責人:我國城鄉每年新建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其中城鎮每年新建建筑面積約9~10億平方米。新建建筑嚴格執行現行節能50%標準或者有條件地區執行建筑節能65%標準具有實施難度小,可與建筑物主體同時設計、同步施工、同期竣工等優點。因此,一定要堅決把住新建建筑的節能關口。否則,對新建建筑的節能監管稍有松懈,就會導致將應該達到建筑節能標準要求的新建建筑淪落為非
節能建筑,進而增大既有建筑的能耗并給以后的節能改造增加過重的負擔。
主要的措施有,各級建設主管部門、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建筑節能管理機構、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應對不符合
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要求的建筑工程項目不予頒發建筑工程規劃許可證,不予頒發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不予進行竣工驗收;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圖審查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要嚴格按照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進行設計、圖紙審查、施工、監理;要積極推廣使用民用建筑節能的新技術、新工藝、
新材料和新
設備,不得使用列入禁止使用目錄的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對實行集中供熱的建筑應當實行熱計量和系統調控,其居住建筑并應實行分戶或分棟熱計量;同時對具備
可再生能源利用條件的建筑,應當選擇合適的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熱水供應。
記者:新建建筑節能目前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如何克服和糾正?
有關負責人:新建建筑節能目前除了在行政監管方面一些地方存在漏洞外,在技術層面主要是一些新建建筑的
節能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如有些新建建筑外
圍護結構如
外墻外保溫層有出現
開裂、起鼓、甚至部分或小塊
脫落;
節能門窗有些
中空玻璃密封材料不過關,致使空氣進入,冬季出現起霧或
結露現象;有些新建建筑供熱采暖系統缺乏調試,不能按建筑節能標準要求運行,以及建筑節能技術、產品、材料的可選擇性不大等。
這些現象都會影響建筑節能整體效益的實現。今后,各級建設主管部門必須結合當地實際對解決新建建筑存在的這些問題予以高度重視,要嚴格執行建設部已經頒布的《建筑節能施工驗收規范》,加強對圍護結構、供熱采暖系統施工安裝質量的全面檢查驗收,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做到不合格的新建建筑物堅決予以返工,質量不合格的新建建筑工程項目堅決不能進行竣工驗收,不能交付使用。同時積極組織開發當地建筑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設備,實行認證推廣制度,不合格的產品堅決不能進入建筑工地使用,從源頭上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的流通。
記者:近年來,“綠色建筑”的概念被炒的很熱,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綠色建筑”呢?
有關負責人:確實,現在大家都在講綠色建筑,但是究竟什么是綠色建筑?不僅老百姓們不了解,就是許多從事建筑行業的許多同志也不了解。有些人認為多建些草坪,多種些樹就是綠色建筑,也有些人則認為綠色建筑需要的是高投入,高智能化,其實這些都進入了誤區。而我們要開展綠色建筑工作,首先要理清綠色建筑的概念,這樣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多走彎路。
在我們剛剛頒布的的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中已經就綠色建筑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而從概念上來講,綠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三點,一是節能,這個節能是廣義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節,主要是強調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二是保護環境,強調的是減少環境污染,減少二
氧化碳排放;三就是滿足人們使用上的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只有做到了以上三點,才可稱之為綠色建筑。
“健康”、“適用”和“高效”這三個詞就是綠色建筑概念的縮影,“健康”代表以人為本,滿足人們使用需求;“適用”則代表節約資源,不奢侈浪費,不做豪華型建筑;“高效”則代表著資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環境污染。
記者:剛才提到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我國建筑節能的意義何在﹖
有關負責人:為了貫徹執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國家技術經濟政策,推進可持續發展,規范綠色建筑評價,引導我國綠色建筑市場健康、快速發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必不可少。
目前在我國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發展迅速,有很多開發單位打出了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概念和口號,他們所依據的則是國外的一些評價標準,而這些標準并不一定適合于中國國情,我們已經出臺了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這些標準將是我國今后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的依據所在。
該評價標識工作是經過官方認可的,具有唯一性。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展開填補了我國綠色建筑評價工作的空白,使我國告別了以國外標準來評價國內建筑的歷史,在我國綠色建筑發展史上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記者:在全國開展的節能降耗的工作中,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那么,這方面建設部又有哪些舉措?
有關負責人:所謂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中的應用主要是指通過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建筑用能的能源結構,調整增長方式,使之不完全依賴于煤炭、石油等傳統的化石能源,緩解生活用能緊張的局面。可再生能源大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包括
太陽能和地熱能等,是清潔能源,對環境不產生或很少產生污染。
我國可再生能源豐富,以太陽能為例,全國2/3的國土面積日照在2200小時以上,我國陸地表面每年接受太陽能
輻射,相當于49000億噸標準煤。
建設部一貫重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應用工作。2006年開始,建設部會同財政部開展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工作,聯合下發了《建設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的實施意見》(建科2006213號),《財政部建設部關于印發<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評審辦法>的通知》財建2006459號,《財政部、建設部關于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06460號),《財政部 建設部關于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管理的通知》(財建200738號),《關于組織申報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產業化基地的通知》(建辦科函2007478號)等文件,建立了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管理辦公室,全面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工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啟動了第一批5個地區的25個項目,中央財政共補助資金1個億;已經公示了第二批22個地區的57個項目;已經評審和核定了第三批項目。通過這些項目,不斷總結經驗,擴大應用規模,保障可再生能源在建筑應用工作中不斷推進。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應用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到目前為止,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約占全球使用量的50%,北京、天津、沈陽等地區已經形成淺層
地源熱泵規模化應用的局面。
相關鏈接
建筑節能“十一五”目標
建筑節能“十一五”期間的目標是節約1.1億噸標準煤。建設部部署將從以下幾個領域予以落實:一是新建建筑節能,可實現節能7000萬噸標準煤;二是北方地區供熱體制改革和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可實現節能1600萬噸標準煤;三是大型
公共建筑節能管理與改造,可實現節能1100萬噸標準煤;四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應用,可實現替代常規能源1100萬噸標準煤;五是在建筑中推廣綠色照明,可實現節能200萬噸標準煤。
建設部工作重點
為認真貫徹節約能源法,在以往建筑節能工作打下的良好基礎上依法又好又快地推進建筑節能工作,建設部重點加強了以下工作:一、開展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工作;二、開展了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政策研究工作;三、繼續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工作;四、加強建筑節能法規建設,歷時兩年研究制定了《
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已報送國務院審批。積極做好《條例》出臺后的各項準備工作,開展《條例》相關制度建設;五、完善建筑能耗統計及測
評標識制度;六、逐步建立建筑節能服務體系。同時,關于建筑節能技術、工藝、材料、設備推廣應用和限用禁用技術管理體制也正逐步建立。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