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測試實驗室建設迫在眉睫
我國目前有3個國內承認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檢測實驗室: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航天部811所);信息產業部化學物理電源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天津18所);中國科學院太陽光伏發電系統和風力發電系統質量檢測中心。然而,這3個檢測機構并未得到國際認可。國內的光伏組件出口到歐洲或美國,必須取得歐洲TUV和美國UL、國際CE認證,而取得這些認證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和資金。這給國內產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障礙。
因此,完善國內光伏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得到國際承認的檢測機構,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產業發展呈現區域特色
國內光伏產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在區位優勢與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下,已經初步形成了幾個產業集中發展的區域,形成了河北省為中心的硅片生產和加工基地、長江三角洲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和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包括福建、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的太陽能應用產品生產基地。建議投資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者應根據現有產業分布,結合各地的資源優勢。例如長三角、珠三角等電力緊張的區域不宜安排多晶硅原料提純、拉晶或鑄錠等高耗能產業;內地不宜安排太陽能電池、應用產品等主要依賴出口的企業。
今后5-10年我國應重點發展4個主要的光伏產業發展區:
第一,河北。硅片生產和加工基地。主要優勢為電力資源豐富,可以從京津獲得技術、人才。預期到2010年,這一區域可以形成年產太陽能單晶硅錠和多晶硅鑄錠4000噸的規模,占全國總產量的50%。
第二,長江三角洲及周邊地區。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主要優勢是進出口方便,同時上海、蘇州是我國主要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生產基地,配套完善,人才、技術、資金優勢明顯。預期到2010年,這一區域可以形成年產太陽能電池800MW的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1000MW),占全國總產量的50%。
第三,珠江三角洲。太陽能應用產品生產基地。主要優勢是進出口方便、信息通暢、配套完善。預期到2010年,這一區域年產太陽能應用產品產值可達30億元,太陽電池用量達到30MW。產業規模占全國總產量的30%。
第四,西部地區。太陽能多晶硅原料生產基地。包括現有的峨嵋、樂山、洛陽等廠,也包括今后可能在四川、甘肅、寧夏、內蒙等電力豐富地區新建的大型多晶硅生產廠。通過現有廠的擴產及新建廠,預期到2010年多晶硅原料年產量將達到5000噸,基本滿足國內的需要。
結論我國太陽電池產業的發展總的來說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國內產業鏈中有兩個瓶頸:1.硅材料提純;2.設備制造。
第二:國內太陽電池產業鏈呈現前小后大的情況,產業鏈前端的硅材料提純的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環節產能很小,隨著產業鏈的延伸,技術含量在降低,資本密度在降低,產能越來越大。
但是,筆者認為這樣的結果是一種市場競爭的結果,對于像封裝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的短平快的產業環節,盡管已經很大了,但是由于國內有人力資源的競爭優勢,因此未來整個世界的封裝中心將會持續向中國轉移,這樣來看封裝環節仍有擴展空間。
而像硅材料提純,其現有規模盡管很小,因為它屬于高技術、大資本、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因此中國的產業布局一定要慎重。但是必須加大投資力度,打破壟斷,多方融資,迅速擴大多晶硅生產能力,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外市場需求。特別是國內多晶硅在2010年利潤會異常豐厚。
據業內人士分析,盡管目前多晶硅市場供給短缺,但如果各地紛紛挺進,產能過剩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由于多晶硅的投產周期大都是逐步釋放,在從短缺到過剩的過程中,比拼的就是時間,先下手為強,先上者先得。各地投資多晶硅的資本誰先上馬,縮短從生產到銷售的時間,誰就是最大的贏家。預測到2008年,多晶硅市場依然供不應求,并將延續到2009年,甚至是2010年,供需的拐點將出現在2009年下半年或者2010年上半年,多晶硅供需將達到平衡,隨后由于產能的釋放將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
不過針對過剩觀點,我們認為多晶硅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是太陽能電池。從長遠看,新能源取代傳統能源勢在必行,太陽能電池的需求不會在短期內就飽和,即使太陽能電池市場飽和,還可以生產技術含量更高的電路級多晶硅,電路產品這個市場是穩定而巨大的。
工業硅/噸的投資大約是多晶硅/噸的1/100,但是耗電是多晶硅的1/30,還要耗大量煤23.7萬噸,由于溫室氣體排放國外環保壓力遠高于國內,部分從事多晶硅生產的企業將是化工企業。應該估計到多晶硅價格下降,會導致太陽能發電成本下降,將導致像中國、印度新能源的大量需求出現,此時多晶硅應是規模和生產效率的競爭,而中國能源和勞動力豐富,替代國外太陽能多晶硅生產是必然的。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玻璃專區 】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