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藍星玻璃始終堅持科技引領發展的宗旨,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創新,不斷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和提升產品檔次,企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2008年在受金融危機影響全行業整體下滑的形勢下,該企業仍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利稅6063萬元,出口創匯6247萬美元,企業也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廠發展成為了中國
建材百強企業,綜合效益名列行業第3位,走出了一條依靠校企合作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有效捷徑。
一、探索新模式,帶來了一批高科技創新項目
藍星玻璃創業之初“一窮二白”,經濟實力、創新能力極其薄弱。企業清醒地認識到,要發展就必須創新,要創新單靠企業勢單力薄,必須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豐富的技術、智力、知識、信息和裝備資源,為企業創新發展服務。企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成功道路。
一是由協議合作到股權合作,校企利益結合更加緊密。藍星玻璃于1996年與浙江大學、原國家建材局秦皇島研究設計院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并成功研制開發了CVD陽光控制膜技術。該技術應用推廣后,當年即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
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中嘗到了甜頭,并逐步認識到,只有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專家、教授結成利益共同體,才能更好地調動和利用其積極性,實現校企共贏。于2001年分別與浙江大學、汪建勛等人為主的原秦皇島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行業專家團隊共同組建了浙大藍星
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探索和建立了“校企股權合作”新模式。浙大藍星主要負責為藍星玻璃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注冊資本100萬元人民幣,其中,威海藍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占總股本20%,浙江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占總股本10%,十四名自然人占總股本70%。
股權合作使企業、院校、專家等各方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增強了各方創新的動力,保證了企業持續發展的后勁。8年來,企業依托浙大藍星承擔了15項國家、省、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已成功開發了 綠、灰、藍、茶等諸多顏色系列的陽光控制
鍍膜玻璃、鈦系易潔膜鍍膜玻璃、凈色
低輻射鍍膜玻璃、彩色低輻射鍍膜玻璃等10余種新產品,年銷售收入從不足億元發展到了十多億元。
二是由單一課題投入到持續研發投入,創新成效更加顯著。
為了始終保持競爭優勢,企業改革了原有的對單一課題一次性的投入機制,大膽嘗試先期投入與后期返成相結合的投入方式,即由企業提供課題與項目研發的啟動資金,待研制的技術和產品在企業成功實施后,企業再按一定比例從產品銷售的增值利潤中提成給浙大藍星,用于持續研發和股權利益分配,即保證了項目的后續研發資金,又調動了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動力,形成了項目投入良性循環機制。8年來,藍星玻璃已投入合作經費6000多萬元,僅2008年提成的科研經費就達到了1500萬元。
在高校與專家獲得較高利益回報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顯著創新成效,先后獲得了1項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建材行業技術革新二等獎,1項國家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擁有了6項授權專利,其中2001年承擔的“在線鍍低輻射膜玻璃工藝技術研發”國家863計劃項目,于2004年4月順利通過了國家驗收,一舉打破了西方國家對在線低輻射鍍膜技術的壟斷,成為全球第3家擁有該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改變了我國高性能
節能玻璃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2006年該項目實現產業化生產后,累計新增銷售收入近3億元,出口創匯1000多萬美元,今年企業在線鍍膜玻璃生產能力已達到70萬重量箱,計劃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
二、完善新體系,轉化了一批高水平創新產品
藍星玻璃在加強校企合作的同時,也不斷加強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先后投入2300萬元建設了5200平方米的科研大樓,購置了離線檢測儀、測硫儀等一批國內外先進設備與儀器,科研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了4%以上,三年累計投入研發經費達到8600多萬元,先后達到了省級技術開發中心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標準,成為
玻璃行業少數擁有省級研發中心的企業之一。
研發中心通過與浙大藍星、浙江大學等合作,大力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陽光控制鍍膜玻璃、凈色低輻射鍍膜玻璃、鈦系易潔鍍膜玻璃等10余種新產品已全部實現產業化,成果轉化率達到98%。近三年,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銷售收入總數的比重達到了69%以上,新產品利潤占利潤總數的比重達到了72%以上,其中2008年在玻璃行業普遍虧損的形勢下,企業新產品仍實現利潤1349萬元,成為企業主要盈利增長點。
隨著新產品的不斷產業化,企業規模得以不斷擴大,近三年企業共投入技改資金2。8億元,由一條一級垂直引上玻璃
生產線、單一品種、年產量不足80萬重箱的普通
平板玻璃,發展到擁有8條先進
浮法玻璃生產線、30多個品種,其中威海本部年產量超過1050萬重箱,成為國內最大的在線鍍膜玻璃產銷基地。
三、創建新機制,打造了一支高層次科研團隊
企業確立了“以人為本,科技創新”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培養與激勵機制,提升企業創新原動力。
一是加強技術指導。為了保證正確的科研方向,企業高薪聘請了一批國內行業專家擔任企業高級顧問,并成立了由7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指導和引領企業創新。
二是加強技術交流。為了開闊科研人員的視野,及時掌握最新科研信息,企業經常邀請浙江大學、秦皇島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蚌埠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來企業舉辦
技術交流會或研討會,并派員外出參加國內外各種高層次學術會議或考察學習,近年來開展的各類交流活動達到了60多次。
三是加強技術培訓。為了提升科研能力,激活“內才”,企業每年定期選派技術骨干赴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等學府進行培訓與深造,已培訓80多人次,培訓費用達到了220萬元。
四是加強人才引進。為了吸引更多的高層次科技人才,企業給予新引進的博士或高級工程師等高級人才提供住房、家屬安置、項目課題經費、高薪待遇等措施,目前公司已形成了6名博士、8名碩士、100多名工程師的科研團隊。
五是加強制度建設。為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提高人才使用成效,企業先后出臺了《合理化建議獎勵制度》、《科技獎勵條例》、《貢獻獎勵條例》等獎勵制度,對在技術開發、革新、新產品研制、管理創新等方面做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相應獎勵,專項獎勵基金逐年增加,目前已達到400萬元,極大調動了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2008年科研人員共提出合理化建議178條,完成創新項目25個,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8500萬元,新增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其中科研人員集體攻關的“以煤代油”技術為國內首創,該項目實施后,企業年可節油3萬噸,降低燃料成本5600萬元。
四、拓展新領域,贏來了一個高端朝陽產業
發展無止境,只有搶得先機,才能率先發展。藍星玻璃在成功掌握節能鍍膜玻璃尖端技術后,又將眼光瞄準了
光伏發電玻璃這一世界最新的高端技術發展領域。
2005年,藍星玻璃成功從美國引進了世界最先進的
非晶硅薄膜發電玻璃生產線,并與浙江大學材料學院合作成立了
非晶硅薄膜發電玻璃研發中心,與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功能材料實驗室合作成立了銅銦鎵硒
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中心,共同消化吸收與創新薄膜
太陽能電池制造技術。通過共同攻關,非晶硅
薄膜電池的光電轉化率達到了7%,已獲得了8項相關實用新型專利,申報了7項發明專利,并在全國率先實現非晶硅薄膜發電玻璃的產業化生產,產品已成功應用于青島奧運工程、建筑
玻璃幕墻、候車亭等各個領域,2008年已實現產值3750萬元,實現利潤270萬元,又一次成為了行業發展的領跑者。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玻璃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