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內容:隨著第十九個節能宣傳周活動的舉行,
建筑節能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建筑能耗已經和工業能耗、交通能耗被公認為三大耗能產業。專家預測,按照目前能源總需求量的預測數據,到2020年建筑能耗將消耗10億噸標準煤。如果我們再不注重建筑節能的話,11年后,中國建筑內的能耗,比三峽電站34年的發電量總和還要多。
隨著第十九個節能宣傳周活動的舉行,建筑節能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建筑能耗已經和工業能耗、交通能耗被公認為三大耗能產業。專家預測,按照目前能源總需求量的預測數據,到2020年建筑能耗將消耗10億噸標準煤。如果我們再不注重建筑節能的話,11年后,中國建筑內的能耗,比三峽電站34年的發電量總和還要多。我國建筑能耗目前約占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并呈上升趨勢。建筑節能行業的現狀到底如何?在未來的十幾二十年里是否能夠扼住建筑能耗的增長勢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業內人士。
節能產品不等于節能效果
來自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潛在的節能市場規模達2億元。特別是名目繁多的節能產品,
節能技術讓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開發商采用單一的節能
設備和技術,提高了成本,并以此為賣點推銷給消費者,甚至推出“零能耗”住宅。大多數人都認為,節能產品、設備和技術用得越多建筑節能的效果越好。“其實并非如此”,北京市科委可持續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薛志峰博士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建筑耗能70%用于冷暖控制,應用了
外墻保溫材料就像給住房穿上了‘保暖服’,看似在
隔熱保溫方面更勝一籌。卻忽視了夏天的散熱功能。夏天穿‘棉襖’,空調費一路飆升。”薛博士反復強調:“建筑節能并不是節能產品的堆砌,就像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個人一樣,每棟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特點。針對某一項目的節能方案不能復制,好的技術要用對位置才能達到最佳的節能效果。”
“建筑節能中大部分技術都可以在市場上獲得”,藍色海洋
太陽能系統設備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博峰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建筑單體節能設計的樣板當屬清華大學超低能耗示范樓”曾參與設計施工的薛博士告訴記者:“超低能耗示范樓是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
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的技術集成平臺,綜合了多項建筑節能技術和產品,涉及到智能
圍護結構、自然通風、個性化空調末端裝置等多項相關技術,集中世界上80%的節能技術。但這種建筑不具有推廣性。”以國奧村為例,項目承建公司負責人譚洪起曾透露,當時有20多種成熟方案,每一種方案的建筑成本不同,有的方案(節能效果20%)可能會大大降低成本,有的方案(節能效果80%)可能會提高成本。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一套舒適度高、節能又省錢的房子才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從技術層面來講,我國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技術短缺而是建筑節能的“木桶效應”。單一的節能技術和設備并不能截住實際的節能效果這桶水。只要存在一塊“短板”或是板間結合不緊密,節能效果就將事倍功半,甚至功虧一簣。長此以往,技術的進步并不能根本改變建筑節能效果。相反,技術應用得當,光
門窗一項,應用新型Low-e
鍍膜玻璃,每年每平方米就可以降低106千瓦/小時的能源消耗。
近期,財政部會同建設部利用中央財政補助資金9億元,對實施改造成績突出的城市給予以獎代補的獎勵。繼《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后,國務院又頒布《
民用建筑節能條例》。 國家的資金投入和相關法規與現有成熟的技術,好比木桶的兩塊長板,亟待出現的是能充分聯通這兩極的整合型中間產業,既能整合整個建筑領域的
新能源技術和產品,為開發商打造適合的節能建設設計方案,又能兼顧市場消費群體的承受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打破
節能建筑與經濟適用的矛盾體。
節能管理是關鍵
“建筑仿佛是一個生命個體,從規劃方案、施工建造、運行維護、節能改造直至50—100年后最終拆除,和我們人類誕生、成長至死亡一樣,
公共建筑的全生命過程更為復雜。” 薛博士意味深長的對記者說:“目前國內公共建筑的建設流程基本相同,其中涉及到業主、設計人員、施工方、用戶和物業部
門。由于多方利益群體和多建設環節的特點,導致公共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存在嚴重脫節。”例如,很多設計師都不懂暖通設計、建筑節能,而施工圖對業主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目前脫節最嚴重的就是工程驗收和建筑試運行。驗收目前還是重在“裝沒裝”,而建筑節能的相關系統缺少監管調試,極大的影響了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和性能。 熟悉建筑節能市場的李博峰經理告訴記者:“只要各個環節有效溝通,建筑耗能降低一半兒還是大有可為的。”
這種脫節現象反應了現在的建筑節能存在的首要矛盾就是投資主體或者說執行主體和收益主體分離。市場主體具有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傾向。而建筑節能項目雖然綜合效益巨大,但投資回收期較長,因此,建筑節能屬于市場機制部分失靈的領域,不能完全依靠市場調節。除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主導作用外,政府還必須采取經濟激勵政策,借宏觀調控“有形之手”來彌補建筑節能市場自身的缺陷。
如何才能消除這種脫節現象,薛志峰博士提出兩點建議:一種方法就是拉長服務鏈條,從項目立項到運行維護全程跟蹤,步步為營。但是事實上這對于業主本身來講是不現實的。一是專業知識的不足,再有就是成本投入。再有一種方法就是引入節能服務行業進行全程節能管理。目前,為耗能企業找一位“能源醫生”已在我國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進行。上海市已開展合同能源管理5年多,至今已累計綜合節能300多萬噸標準煤。在重慶,完成節能4%的硬指標催生出一個節能服務新產業。繼北京市發改委15日在“2009中國北京國際
節能環保展”上宣布將對大型公共建筑等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規定后,第二天北京市政府發布了《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扶持辦法(試行)》,以具體的財政補貼政策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政府的扶持再一次助力建筑節能第三方產業的發展,同時為真正實現中國節能建筑的低端推廣邁出了一大步。
培育一個新行業
作為建筑節能服務業的一份子,唯綠建筑節能科技投資集團董事長劉瑋對記者說:“建筑節能不是基建項目,而是一種新興行業,我們售出的是技術服務,目的是節能效果而不是單純的建筑改造。建筑節能不同于工業節能或是交通運輸節能,雖然市場大,但是項目小。每一個項目都需要針對具體情況制定具體節能方案。設計出這樣一套完整方案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區域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消費程度等等。”薛博士則表示:“建筑節能服務業就是能夠填補那塊短板的中間產業,相應的行業標準也是規范建筑節能行業的要素。”例如,國內在空調系統節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體設備上的能效比研究,而對整個系統還沒有一個綜合的評價方法。“特別是針對節能效果的評價,由于現場可操作性差,更需要建筑過程中的監管和嚴格要求。”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張廣宇研究員告訴記者。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