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政治經濟學里,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人們熟知的一個描述是,在危機階段,過剩的產能和萎縮的消費市場導致農場主把牛奶倒入大海。這樣一種選擇,用現代經濟學的眼光看,或許不僅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更多地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從復蘇到繁榮,再到衰退、危機、復蘇,每一個經濟體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強的今天,經濟周期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競爭,競爭的結果之一就是供求關系的逐步轉換,由供不應求到供大于求,再到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調整。不平衡是市場經濟永遠存在的產物,產能過剩就是成熟市場經濟的必然結局。從這個角度理解當前我國
玻璃行業,其目前的產經形勢及其未來走勢都會變得豁然開朗。
我們或許可以把世界經濟經歷過的新世紀大繁榮理解為是對世界經濟體的經濟總量的一次檢驗。上一次繁榮同樣檢驗了世界和國內玻璃市場的容量,從我國玻璃行業的出口角度理解,要恢復到上次出口繁榮期的出口總量水平,也是比較難的。這也就意味著要輸出國內過剩的玻璃制造產能空間是有限的,國內玻璃市場容量也將步入穩定的市場空間。產能過剩的現狀或許將成為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的市場常態。
我國玻璃行業是比較早地成為完全競爭性的行業之一,對行業產能過剩我們無需大驚小怪,行業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從“農場主把牛奶倒如大海”的舉動中獲得啟發,采取措施,更好地保護行業發展,保護企業利益。我國水泥行業“浙江現象”中的當地水泥企業聯合限產及
平板玻璃行業超過40條
生產線停產,都是行業在遭遇外圍環境打擊下采取的自動
收縮措施,是保護行業和企業的有利措施。但是,僅有這樣的被動措施還是不夠。行業的主動調整和不斷走向完善,依舊要依靠競爭這個市場經濟的永恒手段,淘汰一批,成長一批,壯大一批,最終走向寡頭壟斷。當然,這個寡頭壟斷相對于一個很大的經濟體而言,不是幾個企業,也不是十幾二十幾個企業,而是一個對市場具有較強控制力的企業群。
從平衡到不平衡,市場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循環往復中推動行業不斷走向更高階段。過剩是常態,無論是在不平衡的市道還是在平衡的市道中,局部的、結構性的不平衡是永遠存在的。這就是行業和企業存在與發展的機會。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玻璃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