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1月4日消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素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迎來了新一輪的資源開發熱潮,中信國安(000839)、中航資源、中國
鋁業和龍源電力等一批國字號企業爭先恐后投資青海,涉足鹽湖資源、
新能源以及
有色金屬資源的開發。 “十二五”期間,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字號企業將成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新型工業的主流。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邊緣、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的柴達木盆地,因資源富集而被譽為“聚寶盆”,區域內分布有豐富的鹽湖、油氣、有色
金屬、煤炭及其他非金屬礦產資源。截至2008年的地質勘測資料顯示,盆地中已發現礦產86種,產地1050處,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7種,其保有資源儲量潛在經濟價值超過了17萬億元,占青海省資源總價值的95%,占全國的13%。
青海省經濟委員會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一五”以來,青海省大力實施資源轉換戰略,以經濟結構調戰略性調整為主線,將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提高產品附加值作為產業振興的重中之重,加快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工業經濟發展,引進了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實施了近百項重點工業建設項目,使柴達木的資源開發顯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003年,中信國安與青海省府合作,依靠自主創新的技術,在柴達木盆地投資近30億元建設萬噸級鹽湖碳酸鋰綜合開發開發項目,這一項目于2007年正式投產,并于2009年使碳酸鋰的產量突破了5000噸,這不僅意味著中國沖破了少數國際鋰業巨頭的壟斷與市場打壓,也標志著中國在鹽湖新能源材料開發中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與此同時,西部礦業集團公司與中南大學合作,成功解決了鹽湖鎂資源提取過程中的多個關鍵性技術難題,形成年產5000噸高純氫
氧化鎂等系列鎂產品生產能力,從而突破了國內利用鹽湖水氯鎂石資源生產高純氫氧化鎂的技術難題。
2008年5月,深圳中航集團旗下香港
上市公司深圳中航集團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對馬海湖的資源整合和企業并購工作,并于當年實現生產25萬噸的鉀肥生產任務,銷售額達到5.7億元,利潤總額2.4億元。
2008年底至2009年,面對嚴峻的金融危機,國字號企業對柴達木盆地的投資熱情不減反增,國電龍源、華能集團、中電投等5大電力巨頭紛紛與海西州有關政府部
門簽署開發新能源協議并很快啟動項目建設工作。
“目前,僅在格爾木市開展
太陽能光伏電站前期工作的企業就已經達到了26家,總裝機容量3500余兆瓦,其中10家已經取得了青海省發改委的‘路條’,國電龍源一期20兆瓦項目已經建成發電。”格爾木市招商局有關負責人馬生輝說。
據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州長馬杰介紹,“十一五”期間,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經已引進和建成了青海油田30萬噸甲醇、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格爾木30萬千瓦天然氣電廠、鹽湖集團(000578)綜合利用一期、慶華集團烏蘭焦化項目一期、青海鋰業3000噸碳酸鋰和中信國安2萬噸碳酸鋰等41個循環經濟工業項目。
與此同時,青海油田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格爾木煉油廠150萬噸煉油廠擴建升級改造、鹽湖集團百萬噸鉀肥綜合利用二期、青海鹽湖科技公司1萬噸碳酸鋰、慶華集團肯德可克500萬噸鐵礦采選項目以及西豫有色金屬礦業公司10萬噸鉛
冶煉、青海昆侖堿業公司100萬噸
純堿、青海鹽湖海虹公司10萬噸聯二脲配套10萬噸ADC
發泡劑等重點項目等一批項目有序進行。在國字號企業的推動下,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項目建設呈現出建成一批、在建一批、規劃一批的良好發展勢頭。
據青海省經濟委員會介紹,今年以來,青海省已先后與國電電力、中國鋁業等央企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有針對性地選擇了51家央企進行對接,共提出了涉及新能源、鹽湖化工、
新材料和裝備制造在內的125個對接合作項目,總投資額超過2200億元。隨著這一對接工作的深入展開,更多國字號企業將進入柴達木參與
太陽能、風電以及礦產資源等領域的開發,推動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加快發展。【完】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型材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