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廣建筑物立體綠化
這其實是一項非常高效、非常廉價、一舉多得的節能工程。在屋頂、立面、公共構筑物的表面進行綠化,夏天可節約30%的空調用能,還可以顯著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降低灰塵的排放,美化環境。監測結果表明,某城市熱島效應最嚴重時,城市中心與邊緣區氣溫可以相差6~8度,而且越到夏天熱的時候,因建筑物大量使用空調排出熱量,城市中心區的熱島效應就更明顯。這個時候通過建筑表面和建筑屋頂的綠化,通過水汽的蒸發可以大大降低熱島效應,再結合綠色交通,城市的主要用能可以持續地下降,城市的人居生態環境也可以得到明顯改善。
(六)對新建建筑強制執行節能標準
比如規定建筑外立面與窗子面積的比例,窗子不能太大,而且要盡可能避免采用
玻璃幕墻(具有
光伏效應的玻璃幕墻除外)。強制性節能標準的實施,可以大幅度減少普通建筑的能耗。但是還有一些建筑,例如高檔的住宅、辦公樓、寫字樓、工廠等,不可能簡單由幾項指標來約束。這些建筑要走綠色建筑的路,通過綠色建筑設計來大幅度減少建筑能耗,強制節能標準和綠色建筑的引導性節能規范這兩條路應一并推行。5年來,中國在推行建筑物強制性節能標準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99%的建筑在設計階段運用了強制性標準和綠色建筑的標準,在施工階段90%以上建筑達到了強制性標準和綠色建筑的標準。
要推動全社會都關注建筑物的節能,對強制性標準進行嚴格的檢查、評比、暴光和處罰。對于那些不執行規范性和強制性節能標準的單位要給以罰款、公開曝光、限制進入市場、不予核準售房、資質降級直至吊銷資質等處罰措施。
(七)完善激勵政策
任何建筑如果注意到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審美環境的舒適性,必須會有代價或成本的提高。而這種代價必須要通過外部的激勵來補償和推動。這種激勵是需要政府而不是市場來實現的。因為建筑的節能和舒適性具有信息的不對稱性,是不可能一開始就從市場價格直接反映出來的,必須通過政府激勵來進行推動。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的推廣 ,尤其是高等級綠色建筑的推廣,很多地方都出臺了相關的稅收、
容積率等方面的獎勵政策。這樣既可以推動綠色建筑的普及,又可以使得建筑節能的成效大幅度提高,花一點錢是非常值得的。近3年來,我國的綠色建筑標識認證量大幅度上升。此外,對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應用,每個項目財政補貼200到1000萬,中央財政對太陽能
光伏發電在建筑中的應用,每瓦裝機容量補貼17~20元。
(八)對既有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改造
我國有兩項建筑能耗的指標很高:第一項是北方地區因集中
供暖而產生的能耗,僅占全國建筑總量10%的北方城鎮建筑卻消耗了40%的全社會建筑能耗;第二項就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通過對上海9幢商業樓進行全年能耗調查的測量結果表明,這9幢商用樓全年一次耗能量為1.8GJ/(m2a),超過了日本相應商業建筑的節能標準(1.25GJ/(m2a))近43.3%。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集中式空調,往往出現大馬拉小車的情況,單位面積的能耗比
民用建筑要高五到十倍,甚至高達20倍。這就意味著我國大型公共建筑的節能潛力非常大。對于大型的公共建筑,首先要有改造計劃,同時,對所有的公共建筑都應該進行實時動態監測。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已將300多個建筑納入在線監測的范圍,針對這些建筑的單位面積能耗進行實時監測,建筑能耗監測情況每年以白皮書的形式發布一次。有關監測數據應在社會上公布,并對節能效果最好和最差的建筑進行排名。在此前提下,對最不節能的建筑進行強制性節能改造,在改造過程中還可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節能改造投資通過改造后節能的能源費用來補償。建筑節能改造可先進行試點示范,對高能耗的建筑,尤其是政府建筑,可以通過專家會診,確定需要改造的方面,再以經濟合理有效的節能措施來進行改造。在節能改造時,要優先考慮采用成本低、節能效果好的適用技術和措施,比如自然通風、遮陽,立體綠化等等。這樣,只需較少的投入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節能效果。
(九)從綠色建筑走向綠色校園、綠色社區
節能減排不能僅著眼于單棟的建筑,而是要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把校園、社區變成綠色校園、綠色社區。學生是未來的主人,社會教育是一種最強有力、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辦法,建設綠色校園就是培養未來的主人們自覺節能減排的意識,所以必須要從社會教育這方面做起。今年已經確定了四所大學來創建節約型高校,未來的主人們就在綠色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十)從單一產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
綠色能源園區
建筑只在單個建筑推進節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還遠遠不夠,應該將一個小區乃至城市的建筑全部改造為產能的建筑,并將產能的建筑組成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里面,分布式綠色能源所占的比例逐漸擴大。在這些區域中,屋頂上裝上風能、太陽能,垃圾回收和沼氣發電、可再生能源的電梯應用,再通過系統組合,把光伏發電、太陽能聚熱、太陽能光照明、沼氣發電、風力發電、電梯的下降能等統統組合起來。可再生能源供應的波動較大,可通過接入電動汽車和電動自行車的蓄電池來減少和穩定這種波動,即所謂的微電網。每一個建筑都可就近使用建筑自身產生的可再生能源,這樣能源的傳輸損耗接近于零的,而且建筑進行技術的互聯,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技術。如果實現這種系統,整個小區甚至整個城市就可以做到非常的節能和高效。
雖然目前風力、
太陽能發電效率還較低,但是根據專家最保守預計,到2030年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與火電、核電的成本可以持平。金融危機使得太陽能光電的技術成本大大下降,危機前
單晶硅400美金一公斤,現在降到了60美金一公斤,原材料成本降低了好幾倍,這就使得整個清潔能源利用的時間表大大提前。比如原來預計2030年才能達到的,現在整整提前了10年,2020年
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就可以控制在這個時間表范圍內,所以留給建筑師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應該趕快進行模式的轉型,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因為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將推動著專業技術人員更新知識。要將可再生能源技術應用和建筑的功能、建筑的堅固度一樣重視,要進一步把建筑的基本關注項目擴展到節能、舒適和環保。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
總之,建筑,尤其是亞熱帶的建筑,都必須具有當地氣候的適應性,當地的人文歷史的適應性,當地
建筑材料的適應性。做到了這三個適應性,建筑就是一個智慧的建筑,綠色的建筑,一個對下一代負責任的低排放的建筑,而且是能夠吸收古代人類聰明智慧的建筑。這就成為綠色建筑的實施準則,即綠色建筑是本地氣候適應性的建筑,而不是食洋不化的建筑。
綠色建筑的推廣必須要做到三個“適用”:
第一,適用的理念。老百姓可以接受,不能把綠色建筑看成是陽春白雪的東西,看成只有少數人能夠接受的,高科技、非常前衛的先鋒的建筑。綠色建筑來自于遠古的文明,來自于人類內心的呼喚,來自于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擁抱,這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建筑與環境共生,自古以來就是這樣,這種理念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接受的。
第二,適用的技術。采用自然通風、遮陽、立體綠化等適宜的技術,而不是一味最求高科技、復雜昂貴技術,就使得綠色建筑可以推廣,可復制。
第三,適用的成本。正因為采取了簡單的技術,廉價的技術,容易實施的技術,綠色建筑的成本就大大下降,這種適宜的成本就造成了綠色建筑的可持續、可復制。綠色建筑必須是能普及的建筑,必須是老百姓可以承擔的建筑。
綠色建筑的推廣還要做到三個“啟”:
第一,啟動建筑市場的綠色需求。必須把綠色建筑盡可能的市場化,市場的基礎調節是最基本的調節。但是在建筑領域,要達到節能,要達到室內環境環保,市場不可能直接給信號。要推行標識系統,給每一個建筑物分出等級,用標識、用品牌來讓用戶選擇,市場就驅動了起來。
第二,啟動民眾的綠色意識啟蒙和推廣。要使老百姓認識到,綠色建筑技術并不神秘,綠色居住區就是一種低碳的社會,如果僅建筑是綠色的,而住在里面的人行為耗能非常大,那就不是低碳社會。要讓建筑的硬件和人文的軟件都是綠色生態的。
第三,啟發建筑師的綠色創新意識。當前建筑師的教育從一開始就忽視了與自然共生和節能意識的培養。這是這一代建筑師的遺憾,這一代建筑師必須要實現自我轉型,開啟綠色創新意識。 【完】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