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安徽恒春玻璃 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安徽省著名商標獲得了批準,這使得公司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了有利位置。該公司董事長王恒春同時又是合肥市玻璃商會的會長,在他的帶動下會員中已有數家企業開始申報安徽省著名商標。
樹立品牌,凈化市場
成立于1998年的安徽恒春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各類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
玻璃深加工設備,有一支專業技術過硬的管理隊伍和工程設計安裝隊伍,精通各種玻璃深加工工藝,能夠生產高規格、高難度大型
幕墻玻璃等玻璃深加工產品。談到為什么要申請安徽省著名商標?王恒春說:就是要用過得硬的產品擠占不良企業的市場,從而凈化合肥的玻璃市場,將合肥市玻璃產業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質量品牌,為合肥“工業立市”、“質量盛市”“品牌強市”貢獻力量。早在2009年12月,王恒春就代表合肥市玻璃商會向合肥市政府提交了健全和完善行業準入制度的方案,此舉彰顯了王恒春會長凈化合肥玻璃市場的決心。在此前的市場調查中,合肥市玻璃商會發現部分進入市場的
建筑玻璃質量存在六大“硬傷”。
缺乏準入制度致六大“硬傷”
“首先,產品的整體合格率偏低;其次,各個供貨廠家提供的產量質量保證書格式不一、內容不全,不能起到相應作用;個別企業沒有加工和生產安全、
節能玻璃的資質。”王恒春說。
王恒春接著列舉出調查中所發現的另外三大問題:第一,個別玻璃生產廠家為了迎合客戶的“特殊”要求,擅自篡改玻璃產品檢測報告。第二,出廠的玻璃產品沒有進行必要的檢驗。第三,不少生產廠家以次充好。在目前的市場上,同樣是
中空玻璃,商家稍做手腳,成本就可降低10%,而單從外觀上看就連專業人士也難辨真假;投資上萬元就能建一個玻璃加工廠,作坊式生產的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對于當前市場玻璃質量問題的根源,沒有行業準入制度、行業監管不力是重要的原因。王恒春舉例子說,同樣是“5+9+5”的中空玻璃,正規廠家按照標準生產,玻璃厚度應該是5毫米,而一些不正規廠家生產的玻璃厚度則“縮水”到4.7毫米,這種細微的差別,就是專業人士憑肉眼也很難看得出來,但是,玻璃厚度降低了,抗沖擊能力明顯不足,將其安裝在建筑物上就存在安全隱患。此外,有的小廠家還在鋁 條、
分子篩等原料上“做手腳”,這些看似小小的改變,卻可以使生產成本下降10%以上,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經營秩序。
據王恒春分析,影響當前市場玻璃質量安全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缺乏行業監管。“目前,對于玻璃質量監管,一般采用送檢制度,也就是說,被檢驗產品的樣品,是由各個廠家自行抽樣送到有關部門去檢驗,送檢的樣品肯定是合格的。”王恒春說,這種送檢制度的“潛規則”也早已被一些小廠家“摸透”了。
建立準入制度規范市場勢在必行
為規范合肥玻璃市場,合肥市玻璃商會在王恒春的主持下早在2009年底就制訂了合肥市
玻璃行業準入制度的方案。
方案提出,由合肥市建委和合肥市質量檢測站聯合下文,對合肥市玻璃商會執行行業準入制度提出具體要求,商會在建委和質檢站的指導下,開展準入工作。據此玻璃商會成立行業管理辦公室,派有經驗的專業人員深入廠家和市場,對本市和外來的
玻璃企業的資質、設備、技術力量、產量、產值、產品質量等內容逐項登記備案,參照國家有關部門對本行業的要求比對,對符合條件的加工企業或銷售企業實行準入,并加入玻璃商會,發給會員證。
準入條件包括: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生產和銷售產品所使用的原材料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要求;加工和銷售的產品必須符合《建筑用
安全玻璃》和其他類型玻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無國標的符合行業標準;
機械設備是有資質的廠家生產;二手設備必須經有關專家審查通過;新建生產加工企業投資規模不少于人民幣800萬元;遵紀守法,按規定納稅;誠信經營,無“不良行為”記錄。
對不符合條件的企業限期整改,對整改仍不合格的企業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根據情況予以處罰。
王恒春會長說,希望該準入制度早日得到政府的認可和支持。商會愿在政府的領導下積極參與制定、修訂本行業各類標準并組織貫徹實施,向社會推薦名優產品,協助政府部門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為凈化玻璃市場準入,提高玻璃深加工水平承擔應盡的責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