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美國商務部正在對中國光伏企業是否存在傾銷問題進行調查,計劃于2012年5月16日公布相關初裁結果。同時,國際貿易委員會也在進行相關調查,預計于2012年年底之前完成。在此之前,針對反補貼和反傾銷所執行的稅率均為臨時性稅率。
目前,國內光伏企業在美國銷售
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大概在每瓦0.75美元左右,而美國公司的平均價格約在0.97美元/瓦左右。
“隨著反補貼稅和反傾銷稅的相繼推出,國內光伏企業出口到美國的
光伏電池稅收可能增加30%左右,這將導致國內的光伏電池企業失去價格優勢,喪失了最重要的競爭力。”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告訴記者。
這一結果雖然與此前最高征收100%關稅的最壞預期好了許多,但是更令業內擔心的是美國裁決帶來的“蝴蝶效應”。歐洲市場如果效仿美國,將對中國光伏產業造成致命打擊。
數據顯示,中國出口的光伏產品,歐洲市場大約占70%左右,美國占10%左右。“國內光伏產品主要是銷往歐洲市場,尤其是德國市場。目前德國經濟也處于比較艱難的時期,其光伏產業的發展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在此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這對于國內的光伏企業來說并不是個好消息。”沈宏文說。
實際上,早在一個月前就有報道稱,深陷生存危機的德國太陽能產業預計將向歐盟提出申訴,狀告中國太陽能產品廉價傾銷的不公平競爭。
“我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現狀至今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這導致國內光伏企業過度依賴出口。因此,一旦未來出口受阻,國內光伏業目前遭遇的產能過剩和價格下滑的問題將進一步加劇。”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告訴記者。
面對如此境地,光伏產業又將何去何從?
路在何方
“光伏行業暴利時代已成歷史,行業的寒冬并非壞事,可以實現優勝劣汰,將那些想撈一把就走的企業淘汰出局,也讓真正在這個行業有競爭力的企業成為“國家隊”。”中國
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馬學祿告訴記者。
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也表示,“雙反”不是壞事,若中國光伏企業能在美國“雙反”貿易戰中贏得勝利,或能杜絕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效仿。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積極應對“雙反調查”是必須的,但這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光伏產業是政策市,由于高成本的先天缺陷,若沒有政策扶持就無法與常規能源行業進行競爭。地方政府是此次危機的“罪魁禍首”,為了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搶項目搶投資,對新光伏項目從土地、資金、政策都大力支持。一些企業也借機圈地,把光伏當成像房地產和煤礦一樣可以掙快錢的行業,光伏企業可謂遍地開花。行業遭遇危機和反傾銷調查也就是預料之中的事了。
那么,作為企業應如何自救呢?大多光伏企業自找出路,將生產基地轉移海外。“我們將考慮未來在美國建廠,并且打算通過第三地來向客戶供貨。”晶澳太陽能一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在晶澳太陽能之前,包括尚德電力、阿特斯等企業都已紛紛在美國和加拿大建廠。不過,工廠規模并不是特別大。如尚德電力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初期規模只有30兆瓦,但尚德電力去年全年的銷售量已達到2000兆瓦了。江蘇嘉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鈕阿興、阿特斯全球銷售與市場營銷高級副總裁莊巖也都表示,他們有海外建廠的計劃。除了單獨在海外設立工廠外,也會有光伏企業選擇與海外工廠合資、合作的方式,將產能轉移出去。
“這些做法會在短期內形成一股潮流,但并非萬全之策,萬一美國人認為,你盡管在美國有工廠,但你的定價仍然低于美國當地廠商的話,也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來限制企業的發展。”這是許多光伏企業所擔心的。
過度依賴出口是國內光伏產業的瓶頸和軟肋,核心技術的缺失則是這個行業的致命死穴,光伏行業危機背后還隱藏著更大的危機。“中國光伏企業需要進行反思,把握機會調整產業結構,掌握核心技術,否則可能迎來比這次危機更危險的整個行業的生存危機。”這是記者采訪光伏產業有關話題時,多位業內人士的共識。 【完】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