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真正的系統論最早是由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于1968年發表的。后來不少學者利用系統論破解管理中的種種難題。其中以卡斯特為主要代表。現在的
門窗幕墻市場已經進入了初步成熟期,體系也在逐步完善,作為市場的管理者,如何將系統論更徹底的應用在市場的規范化管理中,調動各個市場主體的主動性,是當前的市場管理者都在思考的問題,對于門窗幕墻市場的發展也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系統論及其基本原則
1.1 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
隨著世界復雜性的發現,在科學研究中興起了建立復雜性科學的熱潮。貝塔朗菲指出,現代技術和社會已變得十分復雜,傳統的方法不再適用,“我們被迫在一切知識領域中運用整體或系統概念來處理復雜性問題”。普利高津斷言,現代科學在一切方面,一切層次上都遇到復雜性,必須“結束現實世界簡單性”這一傳統信念,要把復雜性當作復雜性來處理,建立復雜性科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一系列以探索復雜性為己任的學科,我們可統稱為系統科學。
系統論創立之后顯示出了它巨大的學術影響。在管理學界,隨著社會的發展,工商企業越來越龐大,組織結構越來越復雜,管理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也越來越多樣化。這個時候,經理們就渴望能有一種思想,指引自己的眼界再開闊一些,思路再宏觀一些,克服管理中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局限。由此,系統管理理論應運而生。
1.2 系統管理理論(Application of System Management Theory)
系統管理理論,即把一般系統理論應用到組織管理之中,運用系統研究的方法,兼收并蓄各學派的優點,融為一體,建立通用的模式,以尋求普遍適用的模式和原則。是運用一般系統論和控制論的理論和方法,考察組織結構和管理職能,以系統解決管理問題的理論體系。該理論主要應用系統理論的范疇、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重視對組織結構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統模型以便于分析。系統管理理論向社會提出了整體優化、合理組合、規劃庫存等管理新概念和新方法,因而,系統管理理論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次飛躍。
1.3 系統理論的原則
系統理論的原則概括起來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1)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系統科學方法論的首要原則。它認為,世界是關系的集合體,根本不存在所謂不可分析的終極單元;關系對于關系物是內在的,而非外在的。因而,近代科學以分析為手段而進行的把關系向始基的線性還原是不能允許的。整體性原則要求,我們必須從非線性作用的普遍性出發,始終立足于整體,通過部分之間、整體與部分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的復雜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考察達到對象的整體把握。具體來說,第一,從單因素分析進入到多因素分析;第二,模型本身成為認識目的;第三,從功能到結構。
2)動態性原則
系統觀點的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就是動態演化原理或過程原理。從哲學上看,這一原理不外是說: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而非既成事物的集合體。動態性原則就依據于這一原理。
系統科學的動態演化原理的基本內容可概括如下:一切實際系統由于其內外部聯系復雜的相互作用,總是處于無序與有序、平衡與非平衡的相互轉化的運動變化之中的,任何系統都要經歷一個系統的發生、系統的維生、系統的消亡的不可逆的演化過程。也就是說,系統存在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過程,系統結構不過是動態過程的外部表現。而任一系統作為過程又構成更大過程的一個環節、一個階段。
1.4 系統管理理論的要點
1)企業是由人、物資、機器和其他資源在一定的目標下組成的一體化系統,它的成長和發展同時受到這些組成要素的影響,在這些要素的相互關系中,人是主體,其他要素則是被動的。
2)企業是一個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企業是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受到周圍環境(顧客、競爭者、供貨者、政府等)的影響,也同時影響環境。它只有在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中才能達到動態平衡。在企業內部又包含著若干子系統,它們是:
召標和準則子系統,包括遵照社會的要求和準則,確定戰略目標;
技術子系統,包括為完成任務必需的機器、工具、程序、方法和專業知識;
社會心理子系統,包括個人行為和動機、地位和作用關系、組織成員的智力開發、領導方式,以及正式組織系統與非正式組織系統等;
組織結構子系統,包括對組織及其任務進行合理劃分和分配、協調他們的活動,并由組織圖表、工作流程設計、職位和職責規定、章程與案例來說明,還涉及到權力類型、信息溝通方式等問題;
外界因素子系統,包括各種市場信息、人力與物力資源的獲得,以及外界環境的反映與影響等。此外,還有一些子系統,如經營子系統、生產子系統,等等。這些子系統還可以繼續分為更小的子系統。
3)運用系統觀點來考察管理的基本職能,可以提高組織的整體效率,使管理人員不至于只重視某些與自己有關的特殊職能而忽視了大目標,也不至于忽視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與作用。
2 我國現階段門窗幕墻市場的形勢
隨著我國
建筑裝飾行業分工的縱深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鋁合金門窗幕墻作為建筑物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得到了人們廣泛認同。門窗幕墻市場作為建筑市場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既有一般的經濟市場的特點,也有其很強的行業特色,據相關統計,我國每年竣工的門窗幕墻面積都在4.5億平方米以上,產品的規格、品種也日益增加,檔次不斷提高,技術含量逐步加強,當前的門窗幕墻市場交易也越來越規范化。
門窗幕墻市場是交換門窗幕墻的建筑交易場所,因此,市場的行業特性由“門窗幕墻”的產品特性來決定的。回顧當前門窗幕墻的形勢,不難發現,門窗幕墻的產業領域已經越來越豐富,形成了以鋁、塑、木、鋼四大材料為主的多元化市場結構,在行業競爭上,形成了以100多家大型企業為主體,以50多家產值過億元的骨干企業為代表的技術創新體系。產業的主力軍直接覆蓋鋁門窗幕墻的技術開發、設計、加工制作和安裝的全過程,從很大程度上延伸到建筑施工領域。行業的成熟度不斷提高,市場總量穩步增長,行業競爭也日趨激烈。
任何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會暴露出在管理上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門窗幕墻市場也不例外。門窗幕墻行業人才流動性大;項目的經營管理者可能依仗工作經驗豐富,對手里的項目進行粗放式管理,管理觀念滯后;整個項目的運營體系不完備,門窗幕墻的技術開發,設計,加工,和安裝雖然可能屬于同一個公司,同做同一個項目,但是卻存在企業與項目之間定位錯亂的情況,企業應該是以提高利潤為中心,項目則應以降低成本為中心。但是,目前有的項目以部門利益為中心,當項目同企業利益主體發生矛盾時,項目部總想多截留一些利潤,想方設法變成微型企業,因而,成了企業中的“企業”。項目部借用成本轉移企業利潤,本應自負盈虧,實際上成了包贏不包虧;目前大多數的門窗幕墻工程還是習慣采用項目承包制的辦法,但是由于總承包管理體系不健全,企業對項目管理仍難以控制。雖然項目管理的前期策劃工作較為規范,但由于缺乏全盤性的統籌和客觀性的預測,企業集團對項目的最終運行結果心中無數。例如對工程的質量、項目的成本等,都只能是事后認賬。總的來說,就是當前的門窗幕墻市場,缺少對系統管理論的貫徹和實施。
3 門窗幕墻企業管理中的系統論
3.1 企業文化的系統論
任何企業要想長遠的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一種企業文化,有自己的企業精神,企業文化是反映現代化生產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新興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基礎上逐步演變產生的一種現代管理理論,是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它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感情的)、物質的、文化的手段,滿足員工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企業文化的凝聚力能通過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念、企業目標,把員工凝聚在企業周圍,使員工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匯聚到企業的整體目標上,把個人的行為統一于企業行為的共同方向上,從而凝結成推動企業發展的巨大動力。
所以,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想要具有良好的、持續的經濟效益,就要不斷增加對本企業忠誠的客戶群體,提高他們對本企業的信賴度,因此就必須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也就是說,良好的經濟效益來源于良好的企業形象,良好的企業形象則是依賴于優秀的企業文化。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