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層建筑結構施工技術迅速發展
高層建筑由于對抗震、抗風的要求高,且建筑多樣化,層數、高度日益提高,九十年代以來國內高層建筑的施工方法是以全現澆鋼筋混凝土施工為主體,另外由于鋼結構和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興建,需輔以此類結構的預制安裝方法和多種混合施工方法。
高層現澆鋼筋混凝土施工技術著重解決了模板、混凝土、鋼筋3個方面的施工新技術。九十年代國內采用4種類型支模方法:即采用中、小模板、大模板、滑模、爬模,各種模板均有其優缺點和適用范圍,今后要向標淮化、工具化方向發展。
高層建筑采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已由常用的C30、 C40逐步向 C50、C60、C80及更高的強度等級發展。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生產要有嚴格的質量控制與管理措施,應由工廠預拌生產。國內預拌商品混凝土近年發展很快,約占全部混凝土總量的21%.高層建筑還需要解決泵送混凝土問題,1997年可用國產混凝土拖式泵一次泵送到200米以上高度。
在普及C50、C60級混凝土的工程應用,擴大 C70、C80級的工程試點的同時,開發配制C100級高強混凝土。主要手段是在常規水泥、砂石的基礎上,依靠化學外加劑和礦物摻合料來降低混凝土用水量和改善微觀結構,使混凝土更加致密并獲得高強。1995年以來C80混凝土已在遼寧、上海、北京、廣州個別工程中局部試用。1997年國內建筑業應用高強混凝土776萬立方米,占全部混凝土總量的4.6%.
在高層建筑基礎采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方面取得了經驗,其主要措施為:減少水泥水化熱,采用較低水化熱水泥,摻粉煤灰和減水劑,提高砼抗拉強度;采用泵送預拌混凝土、分段、分層連續作業的合理澆搗方法,并及時養護及進行測溫監控。新上海國際大廈基礎底板76米×72米,主樓底板厚3.5米,裙樓底板厚3米,不設結構縫,采用C30混凝土斜面分層澆筑,每層厚度不超過50厘米,17000立方米混凝土共用64小時,一次澆筑到頂,刮平養護后未發現裂縫。
對于14—40毫米粗鋼筋的連接,從八十年代至今研究開發了4種連接技術;電渣壓力焊,套筒擠壓連接、錐螺紋連接、直螺紋連接,均在工程中得到應用,并迅速推廣。
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要對混凝土預制裝配框架、裝配式大板、升板、盒子結構等預制安裝技術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從八十年代至今由于鋼結構、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興建,鋼結構安裝技術有了新的發展。主要以塔式起重機為主機進行安裝,高強螺栓連接已取代鉚接和部分焊接。鋼結構還需解決防火、防銹、防腐等問題。深圳佳寧娜友誼廣場兩座33層公寓樓相距25.2米,在其頂部由8層高鋼結構連成整體,總重8500KN,采用卷楊機高空平移法施工,獲得成功。
高層建筑施工技術在迅速發展,在即將跨入的21世紀將繼續保持這種發展趨勢!就辍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