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上海市裝飾裝修行業協會近日接到一份大“訂單”:接受政府部門的委托,“地毯式”普查虹口、楊浦、徐匯、閘北四區所有的玻璃幕墻建筑。
高樓林立的上海,玻璃幕墻“傷不起”。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去年以來,上海把全市玻璃幕墻建筑的信息庫建設任務,交給了這家行業協會。眼下,申城玻璃幕墻建筑的“大數據”已漸漸清晰。在政府引入“第三方力量”參與城市管理中,行業協會也搭起了一個新型的公共服務平臺。
采集“大數據”
上海有多少玻璃幕墻建筑?它們的健康狀況又如何?要考究這個“家底”,得靠“大數據”——也就是“一個不漏”地建立覆蓋所有玻璃幕墻建筑的信息庫,把它們的完整數據登記入庫。這樣,就能從源頭“定位”,防范“玻璃雨”的發生。不過,這是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因為本市現有玻璃幕墻的建筑資料并不完備。而且,對數千幢甚至上萬幢建筑實施普查,進而管理、維護,僅憑政府主管部門的有限人力,根本忙不過來。
引入社會力量,做政府想做但做不過來的事,是靠譜的做法。去年市建交委組織全市玻璃幕墻建筑巡查,委托所屬的上海市裝飾裝修行業協會組建了11個巡查小組,歷時1個月,50名來自協會的建筑幕墻專家實地踏訪;去年3月至今,該協會受長寧、黃浦、普陀、靜安、浦東新區等政府部門委托,對各區既有玻璃幕墻建筑實施信息普查和數據匯總。結果顯示,本市既有的玻璃幕墻建筑,僅在浦東新區就超過5400棟。
“我跑了2000多幢,有點像‘掃馬路’,走過路過不錯過。”參與玻璃幕墻“大數據”采集的協會工作人員張珺,去年和幾位建筑幕墻專家一起走街串巷,拿著一份份調查表,詳細填寫建筑基本情況,幕墻面積、類型、構造形式等信息,拍攝各個角度照片;有些玻璃幕墻的毛病專家一眼就看了出來,當場開具整改單,限期整改。“市中心基本靠‘11路’——兩條腿,從早走到晚,不放過一幢帶玻璃幕墻的房子。”小張說,遇到不配合的業主,專家要多次上門,最多的一幢房子跑了7趟,最后一次把對方感動了。協會還匯編了玻璃幕墻的法規政策、檢查維護小冊子,發送了8000多本給業主、物業。
管理“網格化”
有了“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就有了基礎。今年,該協會將匯總專家對上海既有玻璃幕墻安全運行狀況的建議,跟蹤巡查中要求整改的項目情況。
市政府77號令《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墻管理辦法》規定,本市玻璃幕墻工程都要定期檢查,根據玻璃幕墻類型不同,每3至5年檢查一次,超過設計使用年限繼續使用的,每年檢查。今后,每幢建筑的檢查、維修情況,都將錄入聯網的“大數據”計算機信息庫,主管部門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發出“警示”,實現動態管理、監控。
一個覆蓋全市玻璃幕墻建筑的應急服務網絡,也有望建成。據上海市裝飾裝修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忻國樑透露,協會正醞釀將玻璃幕墻建筑納入“網格化管理”,設立24小時應急服務電話。一旦發生玻璃墜落等突發情況,根據所在地區,技術專家在規定時間內到達現場,實施處置。
背靠“專家庫”
龐大的應急隊伍哪里來?對于成立15年、擁有2000多企業和3000名個人會員的上海市裝飾裝修行業協會來說,背靠的“企業圈”、“專家庫”,正是最重要的支撐,也是比政府行使管理職能更顯優勢之處。別看小小一塊幕墻玻璃,專業性頗強,光是類型就有很多種,全玻璃型、玻璃金屬板組合型、玻璃巖石板組合型……單層玻璃、中空玻璃、夾層玻璃等等,保養、維修都得“對癥下藥”。
目前,通過培訓、考核,該協會聘請了50多名建筑幕墻專家隊伍作為智囊,命名了36支專業檢測隊伍,同時,建立了200多人的管理團隊、800多人的施工隊伍,搭起了一個玻璃幕墻建筑的公共服務平臺。接下來,還將舉辦管理人員和維修工的培訓班,為大規模的全市幕墻維修做好技術儲備和人員儲備。
從檢測到維修,拉長的玻璃幕墻“產業鏈”,也能幫助協會企業對接市場、找尋商機,據了解,該協會擁有的幕墻施工企業近百家。忻國樑表示,在服務企業的同時,協會也將制定相關的維修指導價、開展招投標等,防止一家壟斷的局面,還將繼續開展幕墻材料的誠信評價、企業的誠信管理,防止假冒偽劣,加強行業自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