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隨著鋁擠壓模具技術的發展,為開拓市場,滿足生產的需要,必須打破常規,挖掘設計潛力,開發出高難度的型材模具。
2 型材特點及配備情況
型材產品斷面(產品斷面見圖1所示)結構復雜,寬373.68mm,高149.08mm,外接圓大為Φ401.15mm;鋁棒直徑Ф320mm,使用Φ526×95mm寬展模、Φ526×263mm模具擠壓;配備36MN擠壓機。
鑒于本公司目前最大模具為Φ526mm,模孔外接圓直徑過大,達Φ406mm,最窄處距模具徑向邊緣僅60mm,模芯各超出分流孔邊緣達35mm,型材兩條直筋將模芯分成三部分,使模具在直徑小、整體強度不夠的情況下容易變形,型材深槽和多個螺絲孔等結構更使成型難度加大,擠壓生產十分困難。

3 模具設計分析及關鍵技術
3.1 寬展模設計關鍵技術
鑒于型材產品的難點分析,我們采用寬展擠壓方法生產。寬展模的設計成為關鍵之一。經過充分研究,設計模具沿X軸向采用25度大寬展角,加大鋁錠流動的推力及擴大邊部靜水壓力。為降低作業擠壓力,減小作用在凸模上的變形抗力,盡量將墩粗變形后的鋁錠導入分流孔,實現擠壓筒與分流孔均衡過渡到模孔的作用,在寬展模入口沉低35mm,厚度保持在60mm,設計理念上,模橋功能主要起到分流作用,不作抗壓強度考慮,有利于鋁錠的分流擴散。(寬展模平面效果如圖2所示)
3.2 模具設計關鍵技術
凹模焊合室高度取35mm,周邊R10圓滑過渡,減少死區產生,有利于金屬流動,并降低了擠壓變形抗力;防止靠擠壓筒中心部分的型材流動過快,凹模采用二級焊合加大阻流的方法以達到阻流的目的;為使擠壓制品達到尺寸要求精度,模孔的尺寸采用角度預變形和加大尺寸的收縮率,并將壁厚作預變形的方法處理。
為防止型材表面骨痕的產生,在模具的配合上采取工作帶預變處理,使凸凹模工作帶在動態下保持平衡一致,并加厚凸模模芯的強度以達到受壓變形過程中穩定的效果。
為減少壓力,盡可能使模具在高溫高壓下的變形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我們在擠壓比只有15.7的情況下,把分流比擴大到了12.1,單個分流孔面積設定到超過5000mm2,以上,達到了降低擠壓力的目的。(圖3所示)因模具寬展部分正處在上模模芯部分之上,且寬展角度比較大,為減少阻力,控制左右兩個模芯的徑向翹曲變形過大,造成模具過早失效,在分流橋結構設計上,我們采取了加強中間四個橋的強度,適當讓兩邊四個橋的強度減弱,以抵消徑向變形量,獲得高的成品率和延長模具壽命的設計理念(模具結構圖見圖3所示)。凹模工作帶的設計,一如降低擠壓力的考量,在保證制品成型精度的情況下盡量的短,我們是以2倍于壁厚系數來設計的。

4 結束語
本型材模具的設計生產,打破了慣用的寬展模設計方法,在在合理有效的設計前提下,模具加工完畢第一次上機試模,突破擠壓力210MPa,平穩期擠壓力180MPa,獲得良好的擠壓生產狀態,型材成型良好,取得合格樣板,并已批量生產。但是,因模具外徑過小,在前期生產過程中凸模容易變形,盡管初次上機試模擠壓成型率達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單次擠壓生產棒數最高達到125個,凸模壽命還是有待提高。經數次修改,最終達到了比較好的擠壓生產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