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寶安國際新機場位于珠江口東岸,距深圳市區直線距離32公里,是中國南方最具開放特色的大型國際機場。深圳機場T3航站樓是深圳建市以來單體面積最大的公共建筑,與本區域的香港機場、廣州機場、澳門機場、珠海機場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珠三角機場群,對本地區的社會與經濟影響深遠。
該工程由深圳機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意大利fuksas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中建八局承建T3航站樓二標工程,建筑面積15.9萬平方米,包括地下2層、地上3層和局部夾層,結構類型為鋼筋混凝土 鋼結構屋蓋。在項目施工過程中,項目部結合中建八局企業文化推進年以準軍事化管理為核心思想部署“作戰”方案,通過開展勞動競賽、召開誓師會、簽訂進度軍令狀等活動,將項目部及各勞務處全部納入準軍事化管理中(高峰期動力投入達2200人);搭建組織架構,明確各級職責,以項目總承包部為“團”,初期戰區分為南、北、東西指廊3大戰區,負責落實戰區封頂目標,對應派3個執行經理部(連)突擊,保證了工程的質量、安全與進度等。
在技術攻克方面,138根清水Y型柱澆筑是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一大難題。深圳機場T3航站樓項目經理袁光輝指出,要想做到每根柱體形狀相等,表面光滑無拼縫的效果實屬不易,而關鍵在于模件的制作。為制作好模件,袁光輝組織召開研討會連夜制定方案,開始對木模、塑模和鋼模等材料進行試驗,他還親自帶隊先后赴武漢、開平等地尋找合適的加工廠,在模件的制作過程中嚴格把控材料和工藝。袁光輝指出,光是針對鋼模件的改進,就做了多次試驗,力求做到精確無誤。袁光輝還說,在試塊方面,為了達到色澤均勻、氣泡數量和大小均等的效果,他每隔幾天就得往工廠跑,有時還得在那住下,仔細校對配合比,務求達到設計效果。經過近4個月的不懈努力,首條清水Y型柱一舉澆筑成功,業主領導及設計人員給予Y型柱施工質量“國內最好的清水砼”的贊譽,同時形成了整體通高三維曲面清水砼工法,Y型柱設計模板申報了專利。
清水Y型柱澆筑試驗成功之后,工期壓力成為新的攻克難題。為此,項目部立即調整預定作戰部署:對南、東西兩戰區及時各增派一連并肩作戰,并在南區增加武力部署;堅持召開“每日進度促進會”,各執行部以幻燈片形式匯報當天進度情況以及癥結所在;做到上下信息情報溝通順暢,能時刻控制工程進展動態,對關鍵工期進行預警,提前調控,使各節點工期受控。嚴密的作戰部署加之各級指戰員及全體員工全身心投入一線戰斗,實現了深圳機場T3航站樓第一塊底板混凝土由中建八局率先澆注完成、第一榀桁架在中建八局施工區域成功吊裝、主體結構中建八局率先封頂3個第一。
目前,深圳機場T3航站樓二標段項目在推廣新技術工作中,結合工程特點,組織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在建筑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環境保護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共推廣應用建筑業全部10項新技術中25個子項和其它新技術應用9項,總結了工法5項,其中省部級工法3項、局級科技獎3項;申請專利6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發表論文4篇,其中省級以上刊物4篇;發布QC成果4項,其中省級以上2項;工程榮獲“深圳市建設項目結構優良樣板工程”、“廣東省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優良工地”獎、中國建筑“CI創優金獎”、“全國工程建設優秀項目管理成果一等獎”等榮譽稱號,通過了廣東省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和中建八局科技示范工程驗收,推廣應用新技術的總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