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国产-人人看人人看人做人人模-野花日本大全免费观看6高清版-在线a电影|www.gdjiasi.com

您的位置: 中國幕墻網 > 幕墻專區 > 新聞正文

建筑應凸顯民族性和地域情

來源:中國建設報  作者:*  日期:2014-10-24
頁面功能 [字體: ] [ 打印 ] [ 投稿 ] [ 評論 ] [ 轉發 ] [ 啄木鳥 ]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對當今不斷出現的“奇奇怪怪建筑”的批評,更將人們關注的目光引向建筑規劃設計與建設領域。

  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對當今不斷出現的“奇奇怪怪建筑”的批評,更將人們關注的目光引向建筑規劃設計與建設領域。

  “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創造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現代建筑,是中國現代建筑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中國當代建筑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中國建筑師的重大歷史責任。”近日,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筑分會會長馬炳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拋棄中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建筑文化,一味模仿國外建筑,是斷然沒有出路的。”

  風格與地域文化相關

  記者:當前,中國城市的“千城一面”廣受詬病,為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應如何努力?

  馬炳堅:“千城一面”不僅僅是指城市與城市沒有區別,更主要的是沒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千城一面”的要害是拋棄本國建筑文化,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國外建筑。提倡民族風格、地域特色,保持本民族建筑的風格特點,必然會打破洋建筑、怪建筑一統天下的局面,改變“千城一面”的不正常狀態。

  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建筑特色也不盡相同。如江浙一帶的傳統建筑,與北京的、山西的建筑就不同;中原地區建筑與沿海地區、邊遠地區也不同。2012年我們在探討編寫《中國地方傳統建筑營造大典》的過程中,試著把我國劃為18個文化圈,每個文化圈都有不同文化特點、民俗民風,有不同風格的建筑。各地區一方面應保護好古代留存下來的傳統建筑,另一方面,要遵循當地文脈去創造符合時代要求的當代建筑。這必然會打破“千城一面”的格局,呈現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

  從去年以來,湖北地區開始研究“荊楚風格”建筑,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西南地區也在研究云貴川風格建筑,還有江浙地區的吳越風格建筑、山東地區的齊魯風格建筑等等都在深入探討中。

  記者:怎樣根據城市歷史與文化營造出不同的城市風貌?未來的中國建筑風格是什么?

  馬炳堅:我們提倡民族風格、地方特色建筑,并不是排斥現代建筑。比如,機場、車站,它們都有特殊的功能要求、特殊的流線,應當和世界接軌,沒有必要為民族風格而搞民族風格,不能因為追求風格而影響了建筑的功能。但有些少數民族地區把機場、車站搞得很有民族特色,與功能結合得又很好,這當然是好事,值得提倡。

  總而言之,辦任何事情都必須是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能犯教條主義錯誤,不能一刀切。建筑需要百花齊放,但主流應當表現民族風格和地域特點,這不僅是風貌要求,更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體現。

  未來的中國建筑應當是文化傳承脈絡清晰、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鮮明、功能符合現代要求、材料環保節能、充分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獨具特色的現代中國民族建筑。

  記者:你認為傳統建筑的生命力在哪里?

  馬炳堅:傳統建筑的生命力在于發展、在于創新、在于與時俱進。只有不斷發展、創新,才能滿足時代要求。但這種發展、創新不應離開中國傳統建筑這條文脈,不能沒有根。

  這里面牽涉到一個學術問題,即“形似”和“神似”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一直爭論,現在仍有不同認識。我認為,“神”和“形”是不能分隔開來、對立起來的,“若有其神,必備其形”、“形之不存,神將焉附”?關于神似問題有人認為,中國傳統建筑以灰色調為主,所以只要把建筑搞成灰色就具備了中國建筑之神;還有人認為“中國紅”是有中國特色的顏色,只要在建筑上用了“中國紅”就具備了中國建筑的神韻。我覺得這些說法都值得商榷。

  記者:在未來的工作中,傳統建筑如何從單純復建、仿制走向更廣闊的應用領域,如何滿足時代需求?

  馬炳堅:100多年來,中國的封建制度滅亡了,但中華建筑文化并沒有消亡,它還在發展。這種傳承和發展,主要以以下幾種形式出現:

  一是古建筑文物的保護修繕。這是不折不扣地按原樣修復,不允許有任何創新,叫做“不改變文物原狀”。改變了就喪失了文物的固有價值,這是文物的性質決定的。

  二是當代設計建造的傳統建筑,有人叫它“仿古建筑”,就是一招一式、原汁原味地按照任何一個朝代的建筑風格設計的傳統建筑,如新建的傳統四合院、傳統寺廟、傳統園林建筑亭、廊、軒、榭、花、游廊等等。這類建筑雖然一招一式都按古代的建筑型制和風格建造,但已有很多創新的成分。如木結構改成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室內改成了現代功能、現代設備、現代裝修裝飾,完全滿足了當代人的需求。這類建筑,只是外皮保留了傳統建筑的外型和文化內容,功能和設施已經完全現代化了。

  三是梁思成先生60年前講的“中而新”建筑,主要特點是將中國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建筑技術相結合,在體量、空間、功能、材料、技術上都按照現代功能要求而設計建造的建筑。如上世紀50年代以前建造的北京協和醫院、燕京大學,上世紀50年代以后建造的重慶人民大禮堂、北京民族文化宮等。這類建筑從外形風格上看是中國傳統建筑,但其他都是新的、是現代的。

  四是近些年出現的,在現代化程度上更進一步的建筑,如關肇鄴先生設計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張錦秋先生設計的2009年西安園博會長安塔等等。這類建筑,材料是新的,不再用秦磚漢瓦,功能是新的,技術、工藝是新的。但是外形上仍有中國建筑的特征,一看就知道是中國建筑。這類建筑,有人叫它“新而中”建筑。

  這幾類建筑,都沒有離開中華傳統建筑的文脈,體現了中華建筑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都是應當肯定的。當然,發展、創新還遠不止這些,還會有不少新的思路。但是,有一點,我認為應當守住,那就是建筑要有中國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人們一看就知道是中國建筑。【完】

門窗幕墻第一手資訊! 上中國幕墻網 news.www.gdjiasi.com 手機訪問地址 3g.www.gdjiasi.com

  • 設計師應了解世界各式建筑風格

      巴洛克、洛可可、中世紀、新古典主義、哥特式……這些建筑風格名稱看似非常復雜時常混淆,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深入淺出的一句話速成教程。

  • 為您帶來歐式建筑風格的分析

      歐式建筑風格,產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主要運用現代技術材料制作出古典的形式,借此再現區域的文化和傳統。噴泉、羅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這些都是歐式建筑的典型標志。

原文地址:http://www.52mqw.com/info/2014-10-24/38046-1.htm
轉載時需注明出處:中國幕墻網 www.www.gdjiasi.com
我要評論 (已有*人參與評論)
上一篇:幕墻鋼龍骨焊接應注意的事項
    
【回到頂部】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鋁門窗募墻委員會專家組自創建以來已經選出五屆專家組成員。多年來,專家組在協會的領導下廣泛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服...
[正文]  [評論]

中國幕墻網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有文章版權,歸中國幕墻網和作者所共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轉載要求: 轉載的圖片或者文件,鏈接請不要盜鏈到本站,且不準打上各自站點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本站水印。

隱私條款: 除非特別聲明,否則文章所體現的任何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幕墻網。
本站轉載或引用文章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將其刪除!

月精彩評論集錦
知識百科
月熱點新聞推薦
月企業關注度排名[幕墻]
月產品人氣值排名[幕墻]
客服電話:400-60-54100  傳真:0832-2201099 銷售值班電話:15023154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