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1 引言
本文內容屬于設計應用學范疇、層面,僅從建筑美學(視覺)角度來研討。建筑美學涵蓋面很廣,本文僅涉及與結構相關的方面。并不是建筑因采用了直接表達結構(結構可視化)的策略就一定會美;設計策略指設計開始和設計中建筑師和結構師選擇的設計方向、思路、路徑;本文自的是強調建筑師和結構師搏弈、協同、互動、合作、主動、靈浯選擇并創新應用關于結構的建筑美學設計策略。
結構將力傳遞給大地,成就建筑完成形態與空間設計,以滿足人的物質使用與精神人文需求;這是18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結構師與建筑師的分工之界。二者的分離極大推動了各自領域的發展,盡管建筑與結構技術都各自極大地進步,但在建筑設計時二者作用不可或缺。
由于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態度不同(即所采取的設計策略不同);建筑美學呈現多樣性(包括對于結構美學的表達呈現出多樣的變化)。客觀地梳理分析這些現象,有助于雙方較全面地再認識二者的關系,有助于二者在工作設計中根據制約條件和目標進行主觀能動地決策和進行美學表達。特別是當代的問題,除單一或重復的形態空間之外發展了多種復雜的組合式形態空間,簡單的思維已無法解決問題,這需要結構師和建筑師更深入地分析和認識。
2 建筑表達結構美之操作策略
1 原則性設計策略分類
1.1建筑表達結構美之策略
建筑美學(視覺)直接表達(全面或部分)真實的結構(全部或局部),強調建筑結構視覺化、藝術化。各種屋面結構、大跨度結構、超高層結構等,都可以被建筑師作為美的元素或者形態直接展現出來,譬如埃菲爾鐵塔是表達這一策略的典型案例,最直接地把結構展現給大家,體現出結構之美。
1.2結構實現建筑美之策略
建筑不以展現結構為建筑美學內容,結構作為“無形”之美,作為純技術成就建筑,也成就建筑其他之美。實現建筑美的策略其實也可以說是更大的范疇,所有的建筑立面背后一定有結構師在支撐。譬如自由女神像把結構完全隱藏在里面,在外面看不見任何內部的結構,可謂是無形之美。
2 建筑表達結構美之操作策略
結構遵循自身邏輯之真實、有效,安全、耐久、合理、經濟地完成力的傳遞、平衡、這是結構成為美之基礎。如果設計策略采用“建筑表達結構美”,結構師應清楚地知道其工作的結構形態會被直接變成建筑美的形態,所以結構師更要與建筑師進行緊密合作,以直接彰顯結構的力量。
2.1一元單純之美之操作性策略
(1)強力之美策略
強力之美策略主要是突出結構力度.挑戰地球引力,這與材料、結構系統有關:特別是傳統磚、石、混凝土建筑更容易做到強力之美,比如埃及金字塔、勒·柯布西耶的馬賽公寓、昌迪加爾議會中心都是傳遞出力量感或體現出體量感、重量感的強力之美。建筑師進行創作的時候常常是有意地垠據不同的設計要求,需要表達出一種強力的美,結構師相應地共同完成它。
(2)輕柔之美策略
隨著科技的進步,輕型的屋面材料、玻璃材料、膜材料與輕鋼結構、薄殼結構(詞條“薄殼結構”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索網結構等新材料、新結構形式的出現,使得建筑師可以實現輕柔之美。有些建筑師力圖消隱結構,以“隱、細、薄、輕、無”為美,比如說貝聿銘先生設計的盧浮宮金字塔,以及上海蘋果概念店完全用透明玻璃做的建筑,可以說表達輕柔之美達到了極致。很多日本建筑師諸如妹島和世、石上純也等也在追求輕柔之美,建筑仿怫消失在自然之中,輕靈瓢渺卻又耐人尋味。
(3)樸實之美策略
樸實之美策略更加注重常規樸實、理性、經濟之美,結構系統直接傳力,建筑師的表現重心不在結構方面,但是做得好的這類建筑主要是通過結構的合理性、直接性表達出一種樸實之美。比如現代主義建筑的經典作晶薩伏伊別墅傳遞出樸實無華的獨有韻味,又比如北京的建外soho用最簡單的結構形式表達出一種無裝飾的純粹美感。
(4)解構之美策略
解構之美策略表達結構時把不完整的結構、斷裂(詞條“斷裂”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結構、非“完成”態的結構直接作為建筑美學語言表達出來。彼得·艾森曼、伯納德·屈米的諸多作品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如威克斯納視覺藝術中心、巴黎拉維萊特公園等。
(5)始創之美策略
始創之美策略指結構之新奇美,特別是指原始的創新,如對結構基本體系、結構形態的創新。建筑師如果能夠敏銳地發現并展現給大家,一定會帶來新鮮、奇特的美感。其實每一種新的結構系統在出現的時候都會讓人有這種感覺,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奇美的效應會降低,慢慢變成常規和習以為常。這樣的作品在每個時代都層出不窮,如福斯特的匯豐銀行是高技派建筑的杰作,結構桁架柱梁吊掛樓層新穎巧妙,造型光彩奪目、充滿活力;又如伊東豐雄的仙臺媒體中心打破了傳統的“多米諾系統”,垂直主體結構分解為許多螺旋狀通透的管柱,管柱貫通了地板,它們不僅支撐這幢大樓,管道內還容納電梯、樓梯和機械系統,是對常規結構體系的新挑戰。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