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6)再創之美策略
結構演變再創新之美,指同一類結構基本體系可演變出不同的新的結構形態,這正是設計師主要創新之處,對于大多數建筑師和結構師來說,是更應該加以關注的一種策略。如伊東豐雄近期建成的東京Tama大學圖書館把柱改為連續拱柱結構形態,突破了傳統的梁板柱結構,使得整個空間具有整體的連續性,與眾不同。
(7)修飾之美策略
結構視覺化的形式之建筑美學提升之美。修飾之美最典型的案例是西班牙偉大的設計師高迪的建筑,結構清晰展現但又運用精彩、獨特且深富創意的裝飾,讓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令人嘆為觀止,如神圣家族大教堂、米拉公寓等。西班牙當代建筑大師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也是這方面的典范,他的作品在解決工程問題的同時也塑造了形態美學特征。
(8)結構構件、節點之美策略
結構構件、結點之美策略是形與構造工藝美的直接表達,帶給人細節美的感受和感動。西班牙當代建筑大師卡拉特拉瓦不僅修飾塑造了整體結構形態美,表達自由曲線的流動、組織構成的形式及結構自身的邏輯,同時也關注每個細部細節,而運動貫穿在這樣的結構形態中,也潛移默化地影響每個細節。
(9)結構材料之美策略
結構材料之美策略指不同材料特性不同,給人的感受不同,如木材(詞條“木材”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做的屋面結構和鋼材做的屋面結構給人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但如果同一個建筑結構由不同材料構成,如鋼木結合,則又會展示出兩種材料的組合之美。

(10)仿形意象之美策略
建筑不直接展現真實的結構,而是通過仿形表達結構意象之美。中央電視臺立面疏密的網紋變化反映出內部結構力的大小變化力,是仿形意象之美策略的代表作品。GMP的北京中青旅大廈幕墻展現的柱梁立面仿形直接反映出其背后的結構關系,建筑師考慮到尺度問題而每隔一層仿一道樓層,表達的是結構意象。
(12)隱喻結構概念之美策略
雖未直接展現真實的結構,但借助結構傳力的概念,用建筑造型語言表達出力學之美。表現如挑戰重力之大懸挑;體塊疊加(如建筑群是-個體型壓著另一個體型,像磚石的傳力,能夠讓人感受到對地球引力的挑戰與掙脫);動態平衡之美(如中央電視臺大樓形態)等,是對結構概念的隱喻。
南京青奧中心并沒有最直接地鈀結構外露展現出來,但實際上這個建筑仍然是有隱喻結構之美的,裙樓像石頭-樣,表達的是一種力量,作為2014年青奧會主要建筑之一,希望表達菁年人的力量力度,兩個主樓向上伸展的感覺是對地球引力的掙脫,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結構的隱喻。
(12) “反"結構之美策略
隱藏真實的結構(受力關系),建筑表現有意違背結構(傳力)常規邏輯,導致出現奇幻、幽默之美。如澳門美高梅金殿是由世界著名藝術家Dale Chihuly 設計的,以波浪式的三種不同顏色(金色、銀色及銅色)的玻璃鋪設外墻,三種顏色的體塊互相錯動、間隔脫開,讓人錯覺結構傳力斷了,卻形成建筑藝術之輕盈飄逸感;中央電視臺新大樓結構傳力不合常規,經濟代價過高,但是從建筑的藝術表達角度來說,某種程度上表達出幽默奇幻的感覺。
(13) “無形”結構之美策略
隱藏真實的結構(受力關系),建筑師之建筑美學不在結構方面;結構是無名英雄,但建筑(形態)仍要受其邏輯制約。這種無形之美劃分從某種程度上說等同于結構實現建筑之美的策略。如美國解構主義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的作品往往將形式脫離于功能,結構隱藏在建筑內外殼中,他把建筑工作當成雕刻一樣對待;南京青奧中心也是一個結構“無形“的建筑,結構師幫助建筑師實現了建筑之美。
還有很多分類之可能……
2.2二元辨證之美之操作性策略
(1)真與假之美策略
在北京萬達廣場整個外部設計中,建筑師希望體現結構之美,它的表達有一定的真和假共存,一、二層是架空柱子,直接把結構受力情況做了展示,上部建筑幕墻想表達出一種結構關系,每一跨真實結構柱改為多個小跨小柱,但同已被幕墻遮住的結構不是對應的關系,這樣一種真假二元關系在某種程度上說其實也能創造出一種對立的美學關系。

(2)內與外之美策略
內外之美策略有三種表現形式,或內外兼顧(如奧運場館水立方屋頂和外墻))或內顯外藏(如上海虹橋機場T1航站樓),或外顯內藏(如圖示拱結構在室內看不見)。
(3)繁與簡之美策略
繁與簡即結構是轉換間接傳力與最最短直接傳力。如伊東豐雄的臺中大都會歌劇皖擺脫制式框架;以一座在公國里的歌戲院傳達“聲音涵洞”的意念,網狀鋼梁打下三維彎曲(詞條“彎曲”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墻面的基礎,最后用“shotcrete” (一種用于隧道工程的可噴的混凝土)來凝固這個金屬網,“shotcete” 需要噴兩次,并盡力準確噴出想要的形狀。之后,工人們會用一種稍微不同一些的混凝生做些調整,整理出所需要的具體形狀和大小。毋庸置疑,這絕對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這種方式、以這種規模制造出來的大劇院,所創造出的空間效果也是絕無僅有的。建筑大師福斯特的香港匯豐銀行大廈絡構樓層荷載通過吊柱先向上傳力,然后經桁架粱傳給兩端桁架柱,再向下傳給大地。
(4)露與藏之美策略
露與藏即是對結構部分顯露、部分隱藏。如由弗蘭克·蓋里設計的畢爾巴鄂古根漢姆美術館由一群外覆鈦合金板的不規則雙曲面體量組合而成,其形式超越任何建筑經驗之外,僅建筑的入口處暴露出扭轉錯動的鋼結構,是對內部結構的一種直接的表現,而其他部分的結構則均隱藏在內,由金屬板覆蓋,體現了另一種流動純粹之美。
還有很多分類之可能……
2.3多元復雜之美之操作性策略
多種結構系統組織表達“智慧、巧趣之美”。呈現出復雜的技術之美。在實際過程中建筑師和結構師可以通過對上述的表達方式過行多重組合,展現出智慧技術之美。南京青奧中心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3.建筑師與結構工程師協同設計的常規流程與關注重點
建筑師與結構師的工作流程常常是遵循如下5個步驟;1)建筑構思、方案設計2)結構選型;3)找形、優化;4)材料選擇;5)節點、構件裝飾。這是常見的設計流程,但不排除特殊項目要特殊對待,不必完全機械執行。
在配合過程中;建筑師和結構師的角色不同,所關注的側重點也不同。建筑要考慮的問題很多,結構只是其一,所以建筑師首先要進行原則性決策。在確定結構形式的過程中,建筑師與結構工程師要互動溥弈、協同確走結構基本體系的選型。之后再找形、優化,確定結構形態與形式;確定建筑要表達結構的操作性策略。整個過程,上述5個流程雙方都應盡早主動參與緊密合作。流程也不是簡單的單向流程,需要反復進行。
4 青奧中心展現的復雜智慧之結構美

南京青奧中心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中部,由英國扎哈建筑師事務所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總建筑面積約為49萬m2、建成后首先作為第二屆世界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會議中心及接待酒店使用。按照使用功能不同分為會議中心、高星級酒店、商業辦公建筑,為城市超高層建筑,會議中心地上6層,建筑高度45m,建筑面積約12萬m2;高星級酒店和商業辦公建筑地上建筑面積約25萬m2,分為兩棟高度分別為255m(1號酒店塔樓)和314.5m(2號辦公與酒店塔樓)的超高層建筑以及裙房,與會議中心用天橋連成整體。
4.1超高層部分的結構
兩棟超高層建筑采用了矩形鋼管混凝土密柱、鋼梁框架—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混合結構體系;平面兩短邊外框柱隨形柱為拆線柱,其斜率小于立面斜度,平面兩長邊外框柱為豎直柱,建筑平面及外立面以樓面梁外挑形式實現不同樓層的輪廓變化,外框柱間距依據建筑平面開間尺寸確定為6m和4.5m,形成較密間距的外框架,取消利用避難層設置的伸臂桁架加強層。


(1)1號塔樓(255m)
長方向:1~15層:垂直柱,柱外側板懸挑跨度最大增至3.5m;16~66層:3°向內傾斜,柱外懸挑板逐漸減小至柱邊。
短方向:垂直柱,兩側最大懸挑3.5m。
(2)2號塔樓(314.5m)
長方向:1~15層:5°向外傾斜,柱外側懸挑跨度最大增至3.2m。16~66層:3°向內傾斜,柱外懸挑逐漸減小至柱邊。
短方向:垂直柱,兩側最大懸挑3.2m。
4.2 會議中心的結構
青奧會議中心的建筑承擔的功能為會議中心、展覽中心、商業中心、音樂廳。二層是夾層,三層是多功能廳、宴會廳,三層連成一片,由于消防原因只能在三層做大空間,小的會議空間放到五、六層。各分區特點如下:會議中心是在大空間上面安排小空間,垂直重疊符合形態功能和消防需求,結構成為關鍵。結構的處理方式與建筑師密切協商后決走采用鋼結構框架—中心支撐束筒的結構體系。15m以下由4個獨立的單體組成,每個獨立單元由若干鋼結構中心支撐樓梯筒作為主要豎向受力構件,和周邊鋼柱共同抵抗水平和豎向荷載作用;15m以上連成整體,形成約160m×190m的獨立建筑物,在局部較大空間區域,利用太空間的頂部設置矢高為4.5m~6m的整體交叉桁架層,將底部4個單元連為整體;27m以上以空間桁架層為支承,曲框架結構體系實現建筑功能及平面布置。





4.3一次結構和二次結構
南京青奧中心還把一次結構和建筑維護結構進行了分離,實現了帶著鐐銬卻能輕松跳舞之美。
結語
南京青奧中心采用了上述多種“關于結構的建筑美學設計策略”,并進行多元組合,建筑呈現出復雜的技術之美、 “智慧、巧趣之美",結構成就了建筑之美。【完】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