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中國”是山清水秀的中國,不是霧霾天氣的中國。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而“美麗中國”包含的概念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山清水秀無污染的環境是最基礎的條件之一。近幾年持續頻發的霧霾籠罩著小半個中國引起了人們深深的憂慮和沉思。在兩會期間,空氣質量更是引起了公眾的集體危機感,由此引發的能源結構調整熱議也在持續升溫。“美麗中國”必然是一個山清水秀的中國,決不是一個霧霾天氣的中國。兩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接詢問有關PM2.5 的問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也用鏗鏘有力的語調宣布:“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讀任內首份政府工作報告時稱,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今年能源消耗強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都要減少2%。今年要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以霧霾頻發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lO)治理為突破口,抓住產業結構、能源效率要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發展智能電網和分布式能源,鼓勵發展風能、太陽能,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加強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勘探開采與應用。不少兩會代表和委員針對日趨嚴峻的能源環境形勢,紛紛遞交光伏發電治理霧霜提案。太陽能光伏再次成為能源產業討論焦點,尤以分布式發電關注明顯,部分兩會委員建議,我國應加快啟動太陽能光伏市場的發展與應用,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一、全國霧霾情況
2013 年1 月, 中國霧霾平均天數為1961 年以來同期最多的月份。全國中東部、東北以及西南的10 個省市發生了連續高強度的霧霾污染,從10 天到20 多天不等。一年過后,這場危機未見絲毫緩解,從陜北高原到京津冀,從長三角到珠三角,中國大部分適合人類居住地區的空氣污染都已達到非常嚴重的“臨界狀態”,一旦“靜風天氣、相對濕度合適”等外部條件觸發,霧霾就會大規模來襲,中國從北到南,都籠罩著一條“灰色長城”,其覆蓋面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數百萬平方公里。一些大城市的霧霾天數,已經達到全年的30% 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全年的一半左右。除寧夏、西藏、重慶外,多數城市空氣質量都出現污染,華北的京津冀、東北三省、中部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以及東部沿海省市的部分城市,都出現了重度或嚴重污染,一條深褐色的“污染帶”由東北往中部斜向穿越我國大部地區,長時間大范圍霧霾天氣,影響17 個省(區、市),約占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受影響人口達8 億。現在全面進入了繼物價(CPI)、國民生產總值(GDP)、霧霾(PM2.5)的最為公眾關心的問題的“三‘P’時代”。


二、霧霾的成因與危害
PM2.5 是霧霾天氣形成的根源,目前我國從北到南均出現了嚴重的霧霾天氣,這對人類呼吸道的損害很大。導致霧霾天氣的“主犯”是二次粒子,即由可揮發的物質經過氧化變成的小顆粒,占整個大氣顆粒物的50%—80% 左右。由于二次粒子“前身”是二氧化硫等可揮發氣體,阻斷該類氣體的氧化作用是避免形成霧霾的關鍵。現在探明的導致可揮發氣體氧化的“罪魁禍首”是氧化氮,而氧化氮的排放與煤、石油等燃料的質量和燃燒過程密切相關。霧霾的形成是因為空氣污染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遇到浮塵礦物質凝結核后會迅速包裹,形成較大顆粒,再遇到較大的空氣相對濕度后,就會很快發生吸濕增長,顆粒的粒徑增長2 倍至3 倍,消光系數增加8 倍至9 倍,能見度下降為原來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通俗地講,空氣中原本存在的較小顆粒的污染物遭遇水汽后變成人們肉眼可見的大顆粒物,隨即發生霧霾事件。雖然PM2.5 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大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 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空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席卷中國的霧霾污染物化學組成,是英國倫敦1952 年煙霧事件和上世紀10-50 年代開始的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混合體,并增加了中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這無疑是威脅我們生活環境以及身心“最危險的信號”。
2012 年2 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PM2.5 監測指標,采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最寬限值,《標準》中PM2.5 年和24 小時平均濃度分別設定為35 微克/ 立方米,與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第一階段目標值相同。而世界衛生組織的PM2.5 的指導值是10 微克/ 立方米,中國的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值的3.5倍。中國新修訂的國家空氣質量標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空氣質量改善的措施。根據這兩年多來霧霾天氣持續惡化情況來看,中國執行更嚴格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過渡值以及指導值,已成當務之急!

三、霧霾提醒中國能源轉型勢在必行、勢在快行
霧霾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汽車尾氣排放、城市建設污染、煤炭排放等。治理汽車尾氣如油品升級不會很難,城市建設污染也是可控的。減少煤炭消費是治理霧霾過程中最困難的問題,也恰恰是最需要面對的問題。中國煤炭能源占總能源的比例> 70%,全球煤炭能源占總能源的比例≤ 30%,中國的陸地面積占全球的6%,卻消費了全球一年50% 的煤炭產量,這種以煤炭為主的高比例化石能源結構在世界上絕無僅有。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發電行業以及工業對煤炭的嚴重依賴,已成為PM2.5 頭號排放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直燃煤比重過高是引發霧霾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國的煤炭消費量已經到了一個底線,霧霾提醒中國能源轉型勢在必行、勢在快行。治理霧霾,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作為燃煤火電的替代能源不僅必行,還要快行!
四、能源轉型——中國太陽能光電
1955 年和1970 年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元素煙霧事件,1952 年導致1.2 萬人死亡的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治理空氣污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美國用了10 年時間,才使PM2.5 濃度降低了27%。而倫敦則花了近50 年時間,才完成對空氣的治理。同北京的霧霾可以比對的是上世紀50 年代的英國倫敦。但倫敦人口只有800 多萬,且周邊沒有源源不斷的人口供應地。而北京有約2000 萬人口,整個東部沿海地區有5 億多人口。目前中國人的人均能量消費量只有日本的一半、美國的1/4。今后隨著經濟的發展還有繼續增長的趨勢。即使我們把能源效率再提高一倍,中國的能量消費總量和排放總量都不一定會減少。而環境污染最終還是取決于能源的消費總量。所以,中國的問題其實比發達國家的問題要嚴峻得多,發達國家的成功并不一定就能成為中國的成功,中國問題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模式。中國人口是現在發達國家人口總和的2 倍,過去發達國家的模式肯定是不適于高人口密度國家的。盡快發展光電中國必需走自己之路——發展大光電。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環境事故、生態困擾頻頻發生在比利時、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到今天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己經走過200 多年,而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正處在火熱的工業化階段,我們不能用200 年的時間來治理我們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必須采取最有效的政策與措施來應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國外的治理經驗表明,要想根治霧霾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
另一方面,收緊P2.5 排放途徑、提高P2.5 排放標準、嚴控排放總量。我國根治霧霾也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 執行排放PM2.5的指導值≤ 5 微克/ 立方米的標準,收緊P2.5 排放途徑、嚴控排放總量。另一方面根據我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情況,主要發展太陽能可再生能源。今后五年,風電將以每年15 ~ 20 GW的速度增長,已經接近發展上限;水電的開發已經接近增長的極限,太陽能( Solar)是太陽內部連續不斷的核聚變反應過程產生的能量,是各種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人類可利用的最豐富的能源。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輻射功率為3.8x1023kW 的輻射值,其中二十億分之一到達地球大氣層。到達地球大氣層的太陽能,30% 被大氣層反射,27% 被大氣層吸收,47% 到達地球表面。每年投射到地面上的輻射能高達1.05×1018 千瓦時,相當于1.3x106 億噸標準煤,大約為全世界目前一年耗能的一萬多倍。按目前太陽的質量消耗速率計,可維持6×1010 年。太陽能是唯一在數量上能夠完全滿足中國未來能源消耗的可再生能源。我國能源需求增長居高不下,2011 年我國消費能源35 億噸標準煤,預計到2040 年能源需求才會出現拐點,需求會平穩下來,但屆時需求總量比現在翻一番到70 億噸標準煤左右。按照1萬kW.h=3.5 噸標煤折算,2040 年總電量為20 萬億kW.h。

預計2040 年光電占全球能源整體市場比例約為50%,2080 年全球人口增長出現拐點,屆時光電占全球能源整體市場比例約為80%。21 世紀中葉2040 年中國人口將超過15 億。2040 年能源需求出現拐點,雖然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都已是世界第一位,但人均年能源消費量才只有2.7 噸標準煤,剛剛略高于世界人均年消費2.6 噸標準煤的水平,人均年用電3500 度,而人均生活用電才490 度,處于較低水平。今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均用能、用電還會進一步提高,中國治理霧霾不能象英國倫敦那樣花了近50 年時間,最多用25 年左右時間,到21 世紀中葉2040年太陽能光電替代總能源≥ 80%,實現能源轉型、戰勝霧霾。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