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本次全國城市工作會議討論一些重要議題,事關房地產行業未來發展的根本。”前述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向媒體表示。在他看來,城市人口規模、住房政策等議題,都將對房地產市場的市場容量,發展空間等產生重要影響。
按照目前的工作安排,北京市正在進行《北京市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在此期間,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將城市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約2300萬人的總體規模。圍繞這一控制目標,包括住房政策在內的多項政策手段和工具已經被綜合運用。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市副市長李士祥在回應有關“限購”的問題時表示,“限購是永恒的”。而在此之前,北京市政府已經將限購政策納入北京基本住房政策體系。
3月30日,人民銀行、銀監會、住建部聯合下發通知,對二套住房首付比例調整至不低于四成,以穩定住房消費。在此之后,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松綁限購的呼聲再起。經濟學家魏杰在一次內部講座上甚至曾提出,北京等特大城市可以嘗試解除現有的限購措施。
“但是,限購政策實際上是有控制人口意圖的,不能單純理解為房地產政策,如果此次全國城市工作會議上,仍然明確要對特大型城市人口規模進行嚴格控制的話,那么限購完全解除,就不太可能。”前述接近住建部的權威人士表示。
不過,市場預期通過調整居住證門檻、社保連續繳費和納稅記錄的審核方面,做出口徑調整,也可以達到釋放部分市場需求的作用。
那么會議將討論什么?其實11月10日開過一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里面相當一部分內容,被媒體認為跟“城市工作會議”相關。習主席在會上講的兩段話比較重要:
1、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
2、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要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要改革完善城市規劃,改革規劃管理體制。要改革城市管理體制,理順各部門職責分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實責任主體。要加強城市安全監管,建立專業化、職業化的救災救援隊伍。
第一段話,已經被充分解讀過,被認為是新一輪救市政策出臺的強烈信號。但對于第二段話,大家似乎都沒有太關注。這里面隱含了幾個意思:
第一,城鎮化會進一步提速。其中戶籍改革將有大動作,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估計除了少數核心城市,絕大多數城市落戶限制會放寬。這對于經濟繁華地區的房地產,將構成比較大的利好。
第二、“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模”這兩句話意味,國家還是會力求城鎮化均衡發展,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會繼續適當控制。但由于城市間發展機遇的不均衡,中國城鎮化已經失衡。國家對特大城市設立的戶籍門檻,作用日減。
第三,城市建設,特別是地下管網的補課,將會是一大課題。這將增加城市宜居性、抗災能力,提升城市價值。
第四,城市管理體制可能會有所調整。
結論:
此次“城市工作會議”對房地產將構成利好。在“增加城市宜居性”的要求下,“有權力的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將獲得更多利好,城市價值率先得到提升。此外,隨著戶籍政策適當放開,城市之間必然爆發“人口爭奪戰”,相當一批城市會出臺購房入戶的刺激政策。
這些信息你也應該知道
2萬億利好砸向樓市
20日,國務院法制辦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修訂送審稿)》,公開征求意見。根據住建部的說明,以及業內人士的粗略推算,條例修訂后可望陸續釋放出大約2萬億以上的資金,以支持中國房地產消費!
我們先看一下,2萬億是怎么推算出來的。
根據住建部提供的數字:截至2015年7月底,全國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1.1億人,繳存總額8.31萬億元,提取總額4.34萬億元,繳存余額3.97萬億元;累計向2300多萬戶職工家庭發放個人住房貸款4.75萬億元,貸款余額2.88萬億元。
數字很多,很亂。沒關系,你只用記住兩個數字:3.97萬億,這是積淀下來的資金;2.88萬億,這是貸款余額。也就是說,全國住房公積金賬上趴了3.97-2.88=1.09萬億的閑置資金,貸出去的錢是2.88萬億。
今年不買房就再等30年
多次降息降準、公積金異地貸款、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下調……今年,樓市利好政策頻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人在想也許房價還會降,猶豫要不要再等等。
對此,任志強在一次討論會上,狠狠地給猶豫不決的人潑了一盆冷水:“只要經濟是增長的,房地產肯定在持續增長,2015年的房價還將繼續上漲!若今年不買房,那就再等30年吧!”
任志強的邏輯是,中國經濟不存在下行通道的問題,即便是臺階調整,也不是下行通道,所以房地產也不會是下行通道。
一線城市邁入豪宅時代
近一年來,關于我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地王”頻現、房價飆升、豪宅扎堆入市等新聞不斷曝出。媒體就一線城市樓市發展情況進行梳理發現,北京、上海、深圳樓市已邁入豪宅時代。我國香港二手房平均每平方米要賣10萬港元,內地一線城市房價,已在逐步追攆香港的路上。
一線城市地王已成普遍現象
北京:
北京明年"10萬元+"樓盤或超50個,六環內面臨全豪宅化。過去10年,豪宅是北京樓市的小眾市場,因為售價“10萬元+”的項目并不多,供需還較為平衡。但2015年以來,扣除配建及競建部分,成交地塊中純商住宅的實際樓面價超過5萬元/平方米的住宅用地已經有10宗之多,且遍布京城四方,未來六環以內全城“豪宅化”幾乎已成定局。
上海:
上海地王刷不停,千萬級豪宅瘋狂銷售6000余套。據上海中原地產研究咨詢部數據顯示,截止到11月17日,上海2015年以來單價6萬元以上的豪宅共成交6103套。成交總面積達114.18萬平米,幾乎為過去兩年之和,火爆程度可以說“亮瞎眼”。
深圳:
深圳舊改小區也能晉升頂級豪宅,未來或超香港。備受關注的一線城市房價最新數據近日出爐,數據顯示,10月北上廣深房價同比依然保持正增長,其中漲幅最高的城市深圳,同比漲幅達到了40.5%。深圳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創造了一批新富階層,他們成為豪宅的買單者,一些港澳臺及海外人士也涌向深圳樓市。近期,深圳住宅舊改標桿項目鹿丹村將蝶變成為深圳頂級豪宅之一,令社會嘩然。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