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上一次中央層面召開的城市工作會議,是1978年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城市工作會議,會議厘定了城市建設和發展工作的基本思路。
時隔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層面進行專門研究部署,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最高規格的“全國城市工作會議”,預示著我國城市工作將迎來重大變化。同時,也將對樓市、房地產企業和建筑企業的命運產生重大影響。下面,就帶你逐一剖析。
一、此次放大招“早有前兆”
空穴來風,未必無音,雖然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石破天驚,但是此前并非毫無跡象事,實際上,近期中央已經針對城市工作已經釋放了若干信號。
2015年11月10日
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
提出要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增強城市宜居性;要改革城市管理體制;要加強城市安全監管,建立專業化、職業化的救災救援隊伍。這種論述為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確定了大方向。
2015年12月12日
12月12日,《居住證暫行條例》發布,戶籍制度改革敲開了農民工進入城市的大門。
2015年12月14日
12月1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將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作為化解房地產庫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將兩大重要戰略聯系在一起。
二、城市群將加速發展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中國將安全放在城市管理和發展的首位。將在中西部地區培育城市群與關鍵地區性城市,并努力升級東部地區城市群。擬到2020年基本完成棚戶區改造。
可以看出,相比以往,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城市建設的思路比以往有重大的轉變。
▲ 李克強問計“胡煥庸線怎么破”
【小知識】什么是“胡煥庸線”:1935年,民國“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胡煥庸在論文《中國人口之分布》中提出“璦琿(今黑河)-騰沖一線”,發現此線以西人口約為中國總人口的6%,此線以東人口約為中國總人口的94%。
這條線后來被學界稱為“胡煥庸線”。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中國地理學會于2009年地理學界評選出的“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中,它僅次于“珠峰測量”。
過去,中央寄希望于打破“胡煥庸線”。李克強就曾發出了“胡煥庸線怎么破”之問:“我國94%的人口居住在東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樣也需要城鎮化。我們是多民族、廣疆域的國家,我們要研究如何打破這個規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讓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分享現代化。”
促進各區域平衡發展的設想固然很好,但這不符合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
大量資源向少數幾個城市不斷集中,這是世界上發達國家城市化過程中的必然。英國有6300萬人,其中倫敦一地就有850萬之多。紐約,曼哈頓同樣如此。這一現象在東亞表現得更為明顯,整個韓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都居住在首爾,而東京都市圈的人口更是占到全日本的近五分之一。如果以韓國、日本的首都人口/全國人口的比值做參考,中國大城市人口聚集度的數值還很低。
早在今年四月份,明源地產研究院艾振強先生在其《5大城市群劃分,哪些城市和房企將被拋棄?》一文中就已經明確指出“當前,中國勞動人口增速放緩,各區域之間對人口的爭奪趨于零和博弈。中西部城市群與東部城市群的人口爭奪戰將愈演愈烈。那些被拋棄在超級城市群之外,卻又處于各城市群之間的城市則顯得比較危險了”。此次會議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指向!在這些城市群無作為的房地產企業和建筑企業也將被邊緣化。
【小知識】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以1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
當然,過量的人口會帶來超載效應。但人類的發展趨勢就是不斷聚集、不斷挑戰大自然的極限。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大城市帶來的負面效應,但對于大城市的集約性卻鮮有關注。例如在供暖(詞條“供暖”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和制冷方面,公寓樓就比郊區分散的房子更高效。城市家庭比城郊和鄉村的家庭碳排量更少。
理想再美好,也要扎根于現實的土壤才能夠成長壯大。
三、中小房企和中小建企將加速死亡
經過2014年和今年的考驗,在行業凈利潤率持續下滑,中小房企接連死亡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了。伴隨著安全事故頒發,政府對工程建設安全管理日益加強,對違法分包、掛靠、轉包打擊力度逐步加大,還有建筑市場萎縮的客觀情況,目前不僅是中小建筑企業,就連溫州中城、華豐建設等百億級的特級企業一個接一個的破產,最近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注銷了161家二級、三級企業相應資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很多中小房企和部分建企會加速死在明天——不是早上就是晚上。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