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近日,上海市政府轉發上海市建設管理委員會《關于在上海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從政府行政層面大力推進BIM技術的發展,并明確規定:2017年起,上海市投資額1億元以上或單體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資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市重大工程,申報綠色建筑、市級和國家級優秀勘察設計、施工等獎項的工程,實現設計、施工階段BIM技術應用;世博園區、虹橋商務區、國際旅游度假區、臨港地區、前灘地區、黃浦江兩岸等六大重點功能區域內的此類工程,全面應用BIM技術。
此舉堪稱“破冰”,在中國BIM界引來一片叫好聲。自2002年,某國外軟件公司在全球率先提出革命性理念BIM以來,BIM的發展在這十年間有了很多變化,尤其是近幾年,大量的“BIM項目”涌現,如此多的建筑設計實踐,讓我國的BIM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這些所謂的“BIM項目”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地將BIM應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呢?為了BIM而BIM、應付招投標……這樣的實踐并沒有觸及BIM技術的核心,也就更不能獲得BIM所帶來的真正價值。上海市政府的這一舉動為何引來一片叫好,只因為,我們要看到BIM技術的真正落地了。我們看到住建部制定的《“十二五”信息化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的“BIM作為新的信息技術,要在工程建設領域普及和應用”的要求正在被切實落實,BIM將成為建筑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市政府緣何以如此大的決心推進BIM技術在上海的落地和全面發展?記者對上海市的勘察設計企業進行了采訪,他們告訴記者說,除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新定義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思想以外,BIM技術能夠給企業帶來效益也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工程建設是一個典型的具備高投資與高風險要素的資本集中過程,一個質量不佳的建筑工程不僅造成投資成本的增加,還將嚴重影響運營生產,工期的延誤也將帶來巨大的損失。BIM技術可以改善因不完備的建造文檔、設計變更或不準確的設計圖紙而造成的每一個項目交付的延誤及投資成本的增加。它的協同功能能夠支持工作人員可以在設計的過程中看到每一步的結果,并通過計算檢查建筑是否節約了資源,或者說利用信息技術來考量對節約資源產生多大的影響。它不僅使得工程建設團隊在實物建造完成前預先體驗工程,更產生一個智能的數據庫,提供貫穿于建筑物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支持。它能夠讓每一個階段都更透明、預算更精準,更可以被當作預防腐敗的一個重要工具,特別是運用在政府工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第一個全BIM項目--總高632米的“上海中心”,通過BIM提升了規劃管理水平和建設質量,據有關數據顯示,其材料損耗從原來的3%降低到萬分之一。
但是,如此“萬能”的BIM正在遭遇發展的瓶頸,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認同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現在面臨的一大問題是BIM標準缺失。目前,BIM技術的國家標準還未正式頒布施行,尋求一個適用性強的標準化體系迫在眉睫。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BIM技術10%是軟件,90%是生產方式的轉變。BIM的實質是在改變設計手段和設計思維模式。雖然資金投入大,成本增加,但是只要全面深入分析產生設計BIM應用效率成本的原因和把設計BIM應用質量效益轉換為經濟效益的可能途徑,再大的投入也不在話下。技術人員匱乏,是當前BIM應用面臨的另一個問題,現在國內在這方面仍有很大缺口。地域發展不平衡,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工程建設相對發達的地區,BIM技術有很好的基礎,但在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區,設計人員對BIM卻知之甚少。
當前我國對BIM的應用有優勢、有問題,BIM技術正成為勘察設計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BIM技術也和云平臺、大數據等技術產生交叉和互動。上海市政府就對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提出要求:建立BIM云平臺,實現工程設計行業的轉型。據了解,該BIM云計算平臺涵蓋二維圖紙和三維模型的電子交付,2017年試點BIM模型電子審查和交付。現代集團和上海市審圖中心已經完成了“白圖替代藍圖”及電子審圖的試點工作。同時,云平臺已經延伸到BIM協同工作領域,結合應用虛擬化技術,為BIM協同設計及電子交付提供安全、高效的工作平臺,適合市場化推廣。
BIM對勘察設計行業而言是機遇,這毋庸置疑,如何在企業的改革發展和創新中抓住機遇、握住先機,則是每個企業應當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