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一、連梁和框架梁的區別是什么?
連梁是指兩端與剪力墻相連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體條文詳見“高規”第7.1.8條);框架梁是指兩端與框架柱相連的梁,或者兩端與剪力墻相連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兩者相同之處在于:一方面從概念設計的角度來說,在抗震時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連梁上出現塑性鉸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墻上,即所謂“強柱弱梁”或“強墻弱連梁”;另一方面從構造的角度來說,兩者都必須滿足抗震的構造要求,具體說來框架梁和連梁的縱向鋼筋(包括梁底和梁頂的鋼筋)在錨入支座時都必須滿足抗震的錨固長度的要求,對應于相同的抗震等級框架梁和連梁箍筋的直徑和加密區間距的要求是一樣的。
兩者不相同之處在于,在抗震設計時,允許連梁的剛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讓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剛度只允許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許其退出工作,所以規范規定次梁是不宜搭在連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一般說來連梁的跨高比較小(小于5),以傳遞剪力為主,所以規范對連梁在構造上作了一些與框架梁不同的規定,一是要求連梁的箍筋是全長加密而框架梁可以分為加密區和非加密區,二是對連梁的腰筋作了明確的規定即“墻體水平分布鋼筋應作為連梁的腰筋在連梁范圍內拉通連續配置;當連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時,其兩側面沿梁高范圍設置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直徑不應小于10mm,間距不應大于200mm;對跨高比不大于2.5的連梁,梁兩側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面積配筋率不應小于0.3%”且將其納入了強條的規定,而框架梁的腰筋只要滿足“當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每側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截面面積不應小于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且其間距不宜大于200mm! 且不是強條的規定。
在施工圖審查的過程中發現設計人常犯的錯誤有:一是把兩端與剪力墻相連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編成了框架梁,而且箍筋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或把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編成了連梁;二是在連梁的配筋表中不區分連梁的高度和跨高比而籠統的在說明中交待一句“連梁腰筋同剪力墻的水平鋼筋”,這時如果連梁中有梁高大于700mm或跨高比不大于2.5而剪力墻墻身配筋率小于0.3%或水平分布筋的直徑不大于8mm時,容易違反“高規”第7.2.26條的規定,而且該條還是強條,這應引起設計人的注意。
二、框架梁和次梁有什么不同?
一般情況下,次梁是指兩端搭在框架梁上的梁。這類梁是沒有抗震要求的,因此在構造上它與框架梁有以下不同,現以國標圖集”03G101-1”為例加以說明:
(1)次梁梁頂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為受拉錨固長度la,而框架梁的梁頂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為抗震錨固長度laE。
(2)次梁梁底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一般情況下為12d,而框架梁的梁底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為抗震錨固長度laE。
(3)次梁的箍筋沒有最小直徑的要求、沒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的要求,只需滿足計算要求即可。而框架梁根據不同的抗震等級對箍筋的直徑和間距有不同的要求,不但要滿足計算要求,還要滿足構造要求。
(4)在平面表示法中,框架梁的編號為KL,次梁的編號為L。
在實際的施工圖中,設計人員容易犯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兩類:一是在次梁的平法表示中,對箍筋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來表示,如φ8#100/200等。二是當次梁為單跨簡支梁時,支座的負筋數量往往不滿足“混凝土規范”第10.2.6條的規定(第10.2.6條 當梁端實際受到部分約束但按簡支計算時,應在支座區上部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于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所需截面面積的四分之一,且不應少于兩根)。
三、基礎拉梁與次梁的區別有哪些?
基礎拉梁是指兩端與承臺或獨立柱(詞條“立柱”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基相連的梁,與次梁相同之處在于基礎拉梁也是沒有抗震要求的、基礎拉梁的梁頂鋼筋在支座的錨固長度也為受拉錨固長度la、基礎拉梁的箍筋也沒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的要求。與次梁不同之處在于基礎拉梁的梁底鋼筋也必須滿足受拉錨固長度la的要求、基礎拉梁的寬度不應小于250mm、基礎拉梁除按計算要求確定外梁內上下縱向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2mm且不應少于2根(詳見“地基規范”第8.5.20條)、箍筋不少于Φ6@200(詳見《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篇》第3.12.1-9條)
在實際的施工圖中,設計人員容易犯的錯誤主要是將基礎拉梁簡單套用框架梁的平法表示,編號為JKL,對箍筋按加密區和非加密區來表示,如φ8#100/200等。而現有的國標平法圖集中并沒有專門針對基礎拉梁的構造,如果設計人員想借用平法圖集的話,將基礎拉梁編號為JL較為合適,同時應在說明中注明JL的配筋構造應按“03G101-1”中次梁(非框架梁)的配筋構造執行,同時梁底鋼筋錨入支座的長度必須滿足受拉錨固長度la的要求。
四、構造柱和普通柱子什么區別?
構造柱不參與結構計算。一般做法是先砌墻后澆柱。其縱筋及箍筋只需構造配置,不需要滿足最小配筋率。而普通柱其縱筋及箍筋需根據計算配置,且不得小于最小配筋率。
五、工地為什么要打樁?
房屋即地面以上的建筑群,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如不經處理基礎產生的不均勻沉降,輕則造成房屋裂縫開口,重則造成房屋倒塌.為了保證房屋的安全,地基必須經專業勘察部門勘察,根據上部荷載設計采用何種基礎.樓層高的采用深基礎處理,象打粧挖樁到深部持力層,或挖到房屋的地下室負標高再打樁(水泥樁,振沖粧)到持力層,樓層低的就直接大開挖 或 振沖碎石粧(提前液化基礎抗地震效果好),以消除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滿足上部建筑的承載要求。
簡單地說就是:當地基淺層土質較差,持力土層埋藏較深時,需要采用深基礎才能滿足結構物對地基強度、變形和穩定性要求時,就用樁基礎,即打樁。反之則用明挖擴大基礎。
六、一級鋼筋有沒可能是帶肋鋼筋呢?而二級鋼筋可能是光圓鋼筋嗎?一級鋼、二級鋼、三級鋼、四級鋼是如何分類的?
鋼筋種類很多,通常按化學成分、生產工藝、軋制外形、供應形式、直徑大小,以及在結構中的用途進行分類:
(一)按軋制外形分
(1)光面鋼筋:I級鋼筋(Q235鋼鋼筋)均軋制為光面圓形截面,供應形式有盤圓,直徑不大于10mm,長度為6m~12m。
(2)帶肋鋼筋:有螺旋形、人字形和月牙形三種,一般Ⅱ、Ⅲ級鋼筋軋制成人字形,Ⅳ級鋼筋軋制成螺旋形及月牙形。
(3)鋼線(分低碳鋼絲和碳素鋼絲兩種)及鋼絞線。
(4)冷軋(詞條“冷軋”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扭鋼筋:經冷軋并冷扭成型。
(二)按直徑大小分
鋼絲(直徑3~5mm)、細鋼筋(直徑6~10mm)、粗鋼筋(直徑大于22mm)。
(三)按力學性能分
Ⅰ級鋼筋(235/370級);Ⅱ級鋼筋(335/510級);Ⅲ級鋼筋(370/570)和Ⅳ級鋼筋(540/835)
(四) 按生產工藝分
熱軋、冷軋、冷拉的鋼筋,還有以Ⅳ級鋼筋經熱處理而成的熱處理鋼筋,強度比前者更高。
(五)按在結構中的作用分:受壓鋼筋、受拉鋼筋、架立鋼筋、分布鋼筋、箍筋等
配置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按其作用可分為下列幾種:
1.受力筋——承受拉、壓應力的鋼筋。
2.箍筋——承受一部分斜拉應力,并固定受力筋的位置,多用于梁和柱內。
3.架立筋——用以固定梁內鋼箍的位置,構成梁內的鋼筋骨架。
4.分布筋——用于屋面板(詞條“屋面板”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樓板內,與板的受力筋垂直布置,將承受的重量均勻地傳給受力筋,并固定受力筋的位置,以及抵抗熱脹冷縮所引起的溫度變形。
5.其它——因構件構造要求或施工安裝需要而配置的構造筋。如腰筋、預埋錨固筋、環等。
外表看上去一樣,二級鋼和三級鋼有什么區別呢?
在建筑行業中,Ⅱ級鋼筋和Ⅲ級鋼筋是過去(舊標準)的叫法,新標準中Ⅱ級鋼筋改稱HRB335級鋼筋,Ⅲ級鋼筋改稱HRB400級鋼筋。
簡單的說,這兩種鋼筋的相同點是:都屬于普通低合金熱軋鋼筋;都屬于帶肋鋼筋(即通常說的螺紋鋼筋);都可以用于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中。
不同點主要是:1.鋼種不同,(化學成份不同)。HRB335級鋼筋是20MnSi(20錳硅);HRB400級鋼筋是20MnSiV或20MnSiNb或20MnTi等;2.強度不同,HRB335級鋼筋的抗拉、抗壓設計強度是300MPa,HRB400級鋼筋的抗拉、抗壓設計強度是360MPa。3.由于鋼筋的化學成份和極限強度的不同,因此在韌性、冷彎、抗疲勞等性能方面也有不同。
兩種鋼筋的理論重量,在公稱直徑和長度都相等的情況下是一樣的。
兩種鋼筋在混凝土中對錨固長度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鋼筋的錨固長度與鋼筋的抗拉強度、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及鋼筋的外形有關。告訴你一個公式:在混凝土中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L=a×(f1/f2)×d。式中f1為鋼筋的抗拉設計強度;f2為混凝土的抗拉設計強度;a為鋼筋外形系數,光面鋼筋取0.16,帶肋鋼筋取0.14;d為鋼筋的公稱直徑。另外,當鋼筋為HRB335級和HRB400級其直徑大于25mm時,錨固長度應再乘1.1的修正系數。在地震區還應根據抗震等級再乘一個大于1的系數。
混凝土中受壓鋼筋的錨固長度為受拉鋼筋錨固長度的0.7倍。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