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如何重新回歸為一家基礎工業公司?美國GE決定采取“去金融化”的方式,標的是旗下3630億美元金融板塊的大部分業務。
在杰夫.伊梅爾特看來,GE未來的運營將因為這樣的剝離而提升信心。金融的風險加劇,監管趨嚴,尤其支撐金融獲得更低融資成本的工業板塊,亦面臨更嚴酷境地,GE必須重新崛起。
在此之前,金融業務曾為杰克韋爾奇時代的GE公司插上想象的翅膀,助使其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公司,被稱為最成功的商業集團,開創了實業和金融資本成功結合的典范。
“我已經學會做一個更好的風險管理者”,伊梅爾特說,金融危機是個很好的老師,我無法在檢查單上找到安慰,而是要花時間在那些能夠對未來產生影響的事情上。
“GE對金融業務的剝離,或許會使商界重新思考金融與實業的結合方式”,GE中國區公關總監李國威說。
無可避免,外界總會將伊梅爾特與他的前任——被稱為“商業奇才”的杰克韋爾奇做對比。盡管伊梅爾特在接任CEO的三天后,便遭遇美國“9.11事件”帶來的惶恐,又在幾年后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在動蕩的全球經濟環境下,伊梅爾特面臨著更為嚴苛的審視。
伊梅爾特正在帶領GE做減法,要建立一個更簡單、更具價值的基礎工業公司,“在做這項重大決定時,我們一直在問自己:世界正在發生什么,這是一個正確的時機嗎,這對客戶和投資者有利嗎,未來的GE是什么樣子的?”
他將為GE開創一個“工業互聯網”的新時代,并牽頭發起美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與德國政府的工業4.0搶跑,爭奪下一個工業王冠上的明珠。
“好戲還在后面”,伊梅爾特說。
剝離
在GE的商業模式被奉為產融結合最佳樣本時,它卻在反其道而行之。
GE中國區CEO段小纓告訴經濟觀察報,“剝離金融業務,是由于伊梅爾特這些年一直致力于推動變革”。在伊梅爾特看來,大規模大資金支撐的金融公司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未來很難持續產生理想的回報。
GE曾是全球第二大市值股票,然而,長達數年的低迷股價,使美國投資者持續不斷地對公司管理層施加壓力,他們越來越不喜歡綜合多元化的大型企業,因為難以在資本市場獲得更好估值。
雖起家于工業,如今的GE卻有相當部分比重的盈利來自于金融,集團重心一度偏離主業,尤其是當GE金融開始成為獨立業務部門后,側重金融的發展加速。直至2014年,金融業務仍然為GE貢獻了42%的利潤比重。
如今的GE正急于分拆剝離金融業務,以免承受愈加嚴格的金融監管壓力。此外,伊梅爾特希望在重塑了公司的業務組合之后,可以為公司股票帶來更高估值——新的計劃是,GE要變得“更簡化”,在2016年,要將金融業務利潤占比削減至25%,2018年則削減至10%。
2015年4月10日,GE宣布進一步收縮金融服務業務,未來兩年內,將剝離價值3630億美元金融業務中的大部分業務,其中包括將旗下房地產業務將以265億美元出售給黑石和富國銀行牽頭的財團。4月20日,有消息稱,GE正與富國銀行進行初步協商,出售旗下740億美元的商業貸款和租賃投資組合業務。
消息出來當天,GE前任CEO杰克韋爾奇則公開評價稱,“剝離金融業務的決定,是一項符合目前金融業格局的明智決定。”
在此之前,GE分拆了部分消費者貸款業務以82億澳元出售給KKR和德意志銀行財團,去年還分拆了旗下金融信用卡業務以及消費金融公司。
為了提振股價,GE還宣布了一項500億美元規模的股票回購計劃,這是繼去年蘋果公司900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之后,美國企業的第二大規模回購計劃。
“去年公司的股票表現拖了標普500回報曲線的后腿”,伊梅爾特表示。他希望在重塑了公司的業務組合之后,可以為公司股票帶來更高估值——新的計劃是,GE要變得“更簡化”,在2016年,要將金融業務利潤占比削減至25%,2018年則削減至10%。
4月17日,GE公司財報顯示,一季度營收293.6億美元同比下降12.5%,低于市場預期的342.3億美元,同時,公司凈虧損136億美元。“我們要從一家擁有廣泛業務的綜合性企業,轉變為一家更為專注的基礎設施巨頭”,伊梅爾特在致股東信中表示,要讓GE在動蕩的全球環境下獲得成功,致力于引領新一輪的工業進步。
變化
GE中國區公關總監李國威向經濟觀察報表示,GE的金融業務確實在當地受到越來越嚴格的監管,比如,消費者金融業務曾是GE金融重要的盈利來源,最早是填補市場上的空白,做一些銀行不愿意做的業務,現在則因監管趨嚴而無法更好開展。”
今年第一季度,金融業務營收下降39%,利潤下降21%。GE金融于2013年被美國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認定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 )”。所謂“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是指業務規模較大,業務復雜程度較高,一旦發生風險,會給區域或全球金融體系造成沖擊的金融機構。
外界很難想象,這個擁有130年歷史“最為成功的商業集團”,突然在金融危機之后一度被投資人視作“是一個麻風病患者,所有人不敢靠近”。在伊梅爾特接手GE的2001年,金融部門已經成為集團內部利潤率最高的部門。
2009年,標普和穆迪分別下調了GE的評級,這是GE四十年來首次喪失穆迪的最高評級——值得注意的是,GE的金融部門依托于GE集團的信用評價,獲得低成本的信用資金。
這一時期,GE因短期債務無法延展,以年股息10%的高代價,向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發行了30億美元的優先股,以及獲得美聯儲的商業票據購買計劃得以喘息。其金融業務因消費信貸、房產泡沫等風險敞口過大遭受市場質疑,這種恐慌使當年GE的市值大幅縮水2640億美元,股價探底17年來最低位。
GE期待以變革帶來股價的提振,更好的聚焦資源。當日,GE公司股價應聲上漲10%。
北大金融學副教授黃嵩也告訴經濟觀察報,GE金融最早服務于本身業務,在之后的發展中則與主業越來越遠,在多元化壯大之后,股東希望專業化經營,可以剝離或分拆上市,以獲得資本市場更好估值,也是市值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美國的金融市場發達,尤其在金融危機之后,GE一些金融服務可以在市場上有更低成本的選擇。“未來,在金融領域,GE只會保留與航空、醫療和能源相關的金融租賃業務”,李國威介紹,會將一些收益不佳或前景不好的業務剝離,而保留小部分對工業部門有支持作用的金融業務。
李國威告訴經濟觀察報,盡管GE的金融業務仍然賺錢,且并沒有對工業業務形成拖累,但基于獲得理想回報的考慮,公司決定更加專注于高端制造業,金融業務若在金融危機時出售,并不能得到合理價格,也沒有足夠多的買家,現在則是出售的好時機。
4月10日,穆迪將GE高級無擔保債務評級從A3下調至A1,標普則表示“相信GE會按安全和對債權人負責的方式剝離金融資產”,同時表示,“如果我們認為GE的財務政策越發激進,那么會選擇下調評級”。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