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聚焦
“我們已經在動蕩的經濟環境中重塑了GE公司,使之以最佳狀態參與競爭”,伊梅爾特指出,當我們建立下一個工業時代,聚焦客戶比以往更加重要。除了“去金融化”之外,GE的工業板塊也在調整,其中包括公司的基礎產業。
眾所周知,GE公司起源于大發明家愛迪生,他于1878年創辦了電燈公司,并在兩年后更名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GE),1892年,摩根財團的老摩根出資合股為新的通用電氣公司。2013年財報顯示,GE的家電和照明業務僅占公司總銷售的6%,對總利潤的貢獻為2%。
去年,GE將旗下家電業務以33億美元出售給瑞典家電制造商伊萊克斯,退出家電領域。對于這一交易,伊梅爾特表示,“GE的戰略是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基礎設施和技術公司”,而這將為GE帶來10億多美元的稅前利潤。
“盡管我們的家電業務擁有100多年歷史,但它卻不是我們的核心業務,對我們的競爭也沒有幫助”,伊梅爾特表示。
有市場消息稱,GE可能還會將旗下的照明業務出售,外界認為,這些年照明業務因疏于向LED進軍,在與飛利浦,歐司朗競爭時逐漸失色。不過,段小纓則告訴經濟觀察報稱“并沒有聽到這一消息”。
不過,在段小纓向經濟觀察報介紹,公司今年將在中國市場大力拓展的業務板塊中,并沒有提到照明業務,而新能源業務則是主攻方向之一。
眼下,GE正在期待7月8日歐盟委員會的裁決——公司正在發力以169億美元對阿爾斯通發電裝備業務的收購,希望在今年完成收購手續,整合旗下可再生能源部門,在法國成立可再生能源部門。GE的這起收購擊退了競爭對手西門子的競購。
在GE現有的工業板塊里,還有約25%比重來自原油和天然氣業務,公司曾大舉140億美元投資油氣公司。去年年底,公司預測,隨著原油價格下跌,2015年旗下原油與天然氣業務的營收和利潤可能下滑5%。一些分析師則表示下滑幅度可能會更大。
4月17日,GE公布的一季度財報顯示,受油價和匯率波動的影響,GE工業板塊的原油和天然氣營收下跌了8%。
伊梅爾特在致股東的信里說,“企業和領導團隊都會經歷各種周期性波動,有時,為了求穩,一些企業會安于現狀或者設法遏制激進的沖動,但是我們不會”。
GE產業和金融的良性互動,起步于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這也一度助推GE集團的發展進入快車道。
作為上個世紀工業文明的巔峰公司,GE的商業模式正為完成了產能規模壯大后的中國企業所參照,這些中國公司正希望以金融作為儲備性戰略產業,成為新的利潤增長,其中包括華能、海爾、中石油、寶鋼等知名企業。一些學者也認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投融資渠道,也需要將資本多元化,產融結合似乎是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GE的此番變革也為中國企業敲響警鐘。“可能會使商業界重新思考工業結合金融資本的方式”,李國威表示。
下一個戰場
伊梅爾特強調,“將工業優勢與重要的金融服務能力相結合方面,GE公司仍然是獨一無二的,但是,GE首先是一家工業企業,這一點明確無疑。GE金融集團必須能夠提升我們的工業競爭力,而非使之降低。GE金融集團的規模大小,最終將取決于其競爭力和回報,以及對整個公司的監管影響。“哪里能成功,哪里就是我們的市場”,伊梅爾特說,GE將通過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領導地位為投資者創造價值。2016年,公司希望實現17%的利潤率和回報率。
據悉,GE提出的工業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技術去優化現有的工業制造流程,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其中會運用到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和移動技術等。
GE公司告訴經濟觀察報,公司全球有1.2萬人為工業互聯網服務,并且以10億美元構建技術團隊。在中國市場,GE將建立軟件和分析中心,并持續加大這一領域的投資。“若工業互聯網像今日消費互聯網這樣得到充分應用,那么到2030年,將可能為中國經濟帶來累計3萬億美元的GDP增量”,GE公司指出,他們認為,工業互聯網的應用能夠幫助中國航空、電力、鐵路、醫療、石油天然氣等主要行業實現生產率提升1%,在未來15年將有潛力讓這些行業節省成本約240億美元。
GE介紹,比如去年,亞航通過使用Flight Efficiency服務,從而優化航班流量的序列管理和航線設計,有望節省1000萬美元的燃料成本。至2017年,僅燃油費用亞航就可以節省近3000萬美元。類似的案例還有,圣-盧克醫療中心使用了GE公司提供的軟件分析病人和設備(詞條“設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數據,病床轉換騰位時間縮短了51分鐘,減少了病人的等候時間,巴西的戈爾航空公司用GE公司的軟件跟蹤和分析飛行路線和油耗,該公司預計提升的飛機運轉效率在未來五年將為公司節約成本9000萬美元。
今年,GE的互聯網軟件平臺Predix將向所有公司開放,以提升資產管理績效。去年,GE宣布有40款工業互聯網產品將為公司全年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同時預收訂單總額也達13億美元。
據悉,GE在美國牽頭成立了工業互聯網協會,提出概念并號召產業聯盟,共同推動產業改革轉型,創始成員還包括AT&T、思科、IBM和英特爾等。作為一個非盈利組織,該協會將促進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深度融合。
經濟觀察報采訪了解,GE提出的工業互聯網與德國政府的工業4.0相比仍有差異,而這也將是未來工業巨頭對于中國市場的爭奪。2012年底美國GE公司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2013年4月,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工業4.0戰略。
在GE看來,“工業互聯網比工業4.0覆蓋面會更大一些,前者覆蓋的是工業制造企業的整個生態鏈,從產品概念設計、制造生產,以及此后供應鏈、物流管理,直至流向市場。而后者重點在于制造精益化的流程”。
“工業互聯網更貼近美國的優勢,以市場需求和行為為主導,覆蓋工業制造企業的整個生態系統,而工業4.0則是從德國自身的技術和工藝優勢出發,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GE認為,其區別還在于解決方案的不同,工業互聯網是致力于資產優化和運營優化,從而帶來產能轉型,比如,中國工業的制造工藝流程相當粗放,從流程標準、智能化到技能,各方面都與德國相距甚遠,如果想在現有的情況下有提升,工業互聯網可以提供更現實的解決方式。而且,工業互聯網更注重信息化技術的落地,以信息化技術推進工業制造轉型。
對于即將而來的轉變,伊梅爾特表示“這是一個困難的抉擇,也是一項巨大的改變,無論如何,這對GE是正確的事”,“領導者都明白,做事情總免不了失誤。要想在市場中取得成功就需要有試驗。相對于完美而言,我們更重視速度和競爭力,我希望我們的領導者相信自己的判斷力,而不是做流程的奴隸”。
上一頁12下一頁